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迎风踏浪走西沙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8月13日06:55
  若将电视节目比作一顿精神大餐,那么其编导就好比厨师,节目内容则是主料。近观新出炉的《走遍中国·西沙行》系列,深为编导能将一些庞杂、琐碎、零散的材料精心烹制成一道风味醇厚的精神文化大餐而钦佩和感动。

  《西沙行》系列片由《西沙——深入军事禁区》、《西沙——黑脸女兵娃》、《西沙——珊瑚礁部落》、《西沙——海底族群》、《西沙——掀起你的盖头来》、《西沙身世》组成。

  大众传媒在搜集、编辑、传播资讯的过程中,实际上起着把关者的作用。而尊重历史和史实,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则是“把关人”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灵魂。《西沙行》系列片在客观和微观上,都注重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把握结构,营造氛围,提炼思想,体现了编导的哲学意识与美学追求。

  该片在观照历史时,挽着时代的臂膀;在描写当今时,拉紧历史的藤蔓。如《西沙——深入军事禁区》写西沙之战,不仅回味辉煌的战史、喋血的英勇,交代出有18位中国海军官兵在激战中壮烈牺牲,为捍卫国家主权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写了西沙之战的幸存者,一位成为将军的人如何在琛航岛烈士陵园里跪坐一夜,与昔日战友的亡魂对话,继之又壮写英雄的传人怎样继承遗志、继往开来,在昔日的海战场扼岛守塞,创造出闻名全军、全国乃至世界海军的“西沙精神”等等。这种古今相接,今昔相承,相得益彰的手法,一如西沙各小岛上散落的碎瓷片,随处可见。

  《西沙行》在钩沉历史时,绝不随便挥霍胶片、浪费笔墨,而是通过结构技巧让画面和语言瞬间升华、增值,如描述完西沙海战胜利之后,编导接上一段今日西沙守卫者语出惊人的同期声(字幕:西沙水警区司令员):“我们不打第一枪。但是也绝对不允许敌人打出第二枪,这就是我们的誓言!”此话振聋发聩,含意深刻。

  西沙小岛上,一条普通小路为何会以汉代将军封号命名?近200年来西沙群岛经历了多少外来侵扰?小岛上随处可见的碎瓷片(有的为碗底儿、有的为碗沿儿、勺子等)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上面的花纹代表什么意思?编导和摄制组成员将这些碎片带回北京,请考古学家、海洋学家和人类学家一一揭开层层迷雾。如此种种,既增加了片子的纪实性、悬念性和可看性,又在逻辑上为我海军官兵为什么不惜用青春和生命坚守这片海洋、捍卫神圣主权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在南中国海的西沙群岛上,有一个极少进入人们视野的女兵班。她们有怎样令人称羡的壮举,不可言喻的欢喜与忧愁,又有着怎样的烦恼?是怎样的吸引力使她们来到远离大陆、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小岛呢?是怎样的信念支撑她们在西沙一呆就是三年五载呢?西沙的历练让她们在孤独中成长,在艰苦中成熟。她们用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克服生理心理障碍,像男兵那样战风斗浪,献身使命,扎根海岛,乐守天涯。这就是《西沙——黑脸女兵娃》告诉人们的西沙女兵传奇。

  或许编导阿玲曾是一位女兵的缘故吧。《西沙行》对军人、军事、军旅、军港、军舰和女兵的描写与表现,格外富有感情、下了功夫,抓住了西沙和戍海生活的本质,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也使得该片在海洋、海疆、海防这一宏大命题上叩响时代的脉搏,触动受众的心弦。

  《西沙行》系列片的震撼在于倾力书写情感、生命与自然的真实,感动在于编导者的呕心沥血、精雕细刻。编导者风尘仆仆奔赴西沙,辗转各小岛,待回到三亚榆林港时,一个个已然成了“非洲黑人”。正是由于摄制组成员“拍西沙、爱西沙、学习西沙守卫者、做西沙守卫者那样的人”,用灵魂拥抱大海和士兵,方使得整部作品成功地把握住了深蕴的历史沧桑感,成功地讴歌了那些为守卫海疆、建设宝岛而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的时代英雄们。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