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上海求职公寓住进7成世博游客 求职学子大撤退

来源:东方网-劳动报
2010年08月17日10:31

  在这个找工作的旺季中,上海绝大多数求职公寓内的住客却并非是大学生。记者近日从市场上调查获悉,世博游客成为求职公寓内短租人群的“主力军”,部分比例甚至超过了7成。一些公寓的负责人坦称,“世博机遇”虽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大多并不符合外地来沪学子的需求,这也是造成他们“大撤退”的主要原因。

  游客享受求职者优惠

  “我来上海看世博,能不能住在你们这?”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诸多求职公寓在线订房的网页上不断出现。廉价、离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较近,这些都成为吸引世博游客的主要因素。

  “今年,我们公寓内的住客首次出现了这种倒挂的现象。”在沪拥有多家门店的某旅社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开业以来,求职公寓内的住客始终以外地来沪大学生为主,然而今年却出现锐减,目前还不到3成。“70%的客人都是因为世博来沪游玩的游客。”

  在其他求职公寓,情况同样如此。为此部分求职公寓干脆推出了“世博客房”等,专门吸纳这些短租客。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几乎所有求职公寓的设立初期时都曾立下“室规”,其中一条就是住客必须出具身份证及学历证明,但现在这条规定基本遭遇“无视”。记者曾以一位世博游客的身份咨询了多家位于徐家汇、上海南站等处的求职公寓,得到的回答都是“只要带身份证就可以入住。”

  外地学子意外“大撤退”

  即使是很有经验的求职公寓负责人,在5月之前都没有预料到,今年的外地来沪“求职大军”来得快,居然“退潮”得也如此之快。

  “当时乐观的判断是世博会的召开,将带来大量岗位的‘泉涌’,因此在5月之前,大批外省市求职大学生纷纷提前预订床位,希望能借此东风,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位求职公寓的“CEO”如此回忆道。

  然而,职场显得慷慨而又十分现实,大批的职位的确出现在这些学子面前,但基本都是以服务业、物流业等为主的中低端岗位。

  本市某求职公寓曾不止一次组织过企业进场招聘,结果让组织方觉得“不尽如人意”,这些最高薪资2000-2500元的工作,遭到的是“住客”们“礼貌性拒绝”,达成意向并上岗者寥寥无几。在长久的等待后,不少求职者开始失去耐心从而“撤出”,并计划到“金九银十”时再重返试试运气。

  心态还是主要原因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在采访中,不少住客如此表示。

  “在他们心中,重要得是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一份工作。”某求职公寓负责人直白地指出。让她郁闷的是,一位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曾向她“吐露真言”———只要有份工作,哪怕2000元也干了。第二天,该负责人真的帮他推荐了如此薪水的岗位,结果对方楞了下,给了她的回答是“没想到2000元的工作说来就来,那我再等等,说不定更好的机会明天就到。”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些住客中,“性价比论”非常流行。不少外地来沪大学生认为,关键是看每月“存多少”。“上海比起外地开销更大,2000元的月薪最多收支平衡。如果这样,那还不如回老家找一份1500元的工作。”

  留下来的,都是“兵蚁”

  求职公寓有一个颇为恰当的称谓———“蚁穴”。就如同蚂蚁般忙碌,在这,每天都有人从这走出,无论失落着或是兴奋着;在这,每天都有人入住,只有一种共同感觉,就是憧憬。

  每一个求职公寓,都能被住客们演绎出一段传奇:比如,谁谁谁在兜里只剩一张回家火车票的钱时,收到了一份500强的意向来函;还比如,谁谁谁只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却带走一份年薪数十万的工作岗位。

  这些传奇,激励着或是刺激着里面的每位住客。在这里,不言放弃是传统,尽管最后不少人还是不得不默默离去。

  “兵蚁”,这是住客们的一种“自嘲”。

  “兄弟”间的“自私”

  “我们是兄弟。”饭桌上,高俊似乎略带醉意拍着旁边的“室友”肩膀对记者说道。

  这家小饭店,开在杭州路上一家求职公寓旁,尽管它的口味实在不敢恭维,但胜在便宜。水煮鱼18元,椒盐排条8元,炒一个素菜最便宜才3元。于是,这里就成了公寓里住客聚餐的常去场所。作为一位入住的“新人”,记者按照惯例需要请室友吃饭。

  “兄弟”,是记者在这里听到最多的话。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岗位而聚在一起,称兄道弟变成了非常正常的事。就算是再陌生,一两天就可以“自来熟”起来。

  他们会在一起吃饭,会在一起聊天、会在一起交流求职的心得,但是“兄弟”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隐私。

  记者就亲眼目睹了一幕:当一个电话响起时,接听者没说几句便马上起身走了出去。高俊对此见怪不怪,“肯定是哪个公司打电话让他去面试了。”

  听说,在这里曾发生过如此一幕,有人偷听了对方的电话,“捷足先登”上门自荐,顶替了这份工作。从此,许多人接电话就养成了习惯,从不会在宿舍里,而是走到僻静处。

  “老蚁”们的坚持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在这家求职公寓中,有着不少“老蚁”,最多的甚至在这住了4年多。

  “他每次出去的时候,我都和他笑着说‘再见’,结果还真的是再见了。”在和宿舍管理员的聊天中,对方无奈地说道。

  “老蚁”是公寓里的传说,很多人都素闻其名,不见其人。据说他每天早出晚归,宿舍只是一张床而已。

  “每一次跳槽或是被辞退,他都会回到这里。”一位熟悉他的人透露道,从2006年到现在,4年里“老蚁”换了十几份工作,每一次都没有坚持超过半年,每一次结束后,求职公寓就会成为一个“港湾”。他在这里歇息,然后谋求另一份希望。

  追求着“兵蚁”精神

  “来了,就不能走。”高俊很看不起那些1、2个月找不到工作便离去的住客,而是对“老蚁”有一种特别的崇拜。

  高俊并没有找到工作,但他在电话中却毫不脸红地对家人撒着一个谎言———说自己每天在公司里如何辛苦。对此,他似乎并不感到羞愧,“我总是要留在上海的。”

  “不过是要面子而已。”有人不屑地对此评价道。甚至室友“爆料”,高俊用自己打零工的钱来实现“收支平衡”。

  有这样一件事,这家求职公寓原来的名称是“白领公寓”,经营者本来想转换下名称,却遭到了一些老住户的反对。“走出来的时候,我就是白领”,这是最大的理由。

  “要做,就做最强的蚂蚁。”那天晚上,在一起聊天中,不知是谁突然喊出了这样一句。有人马上上网搜索了一番,嬉笑着指点,“那就做兵蚁吧。”  记者 罗菁

(责任编辑:news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