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魏文斌:为患者守住光明(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18日20:30
  2010年6月24日,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首席专家魏文斌在该院为患者检查眼病。马 洁 摄

  为患者守住最后光明

  ——记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专家魏文斌

  8月18日上午,笔者电话采访正在乌鲁木齐市的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专家魏文斌,他欣喜地说:“今天下午到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做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日前,魏文斌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海外赤子援疆行动”正在新疆工作。

  在眼科,几乎所有的眼底检查和手术都是在暗室中进行的。因为只有在黑暗中,透过检眼镜或是玻璃体切割机导光纤维发出的光,医生才能更清晰地辨析出隐匿于患者内眼深部的眼底疾患,才能在微小的方寸之地进行精雕细琢的眼底手术。至今,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专家魏文斌已经在这片被黑暗包围的世界里探索耕耘了20余年,为近万名濒临失明的眼底病患者守住了最后的光明。

  肉联厂师傅主动将猪眼留给他做手术练习

  1986年,北京同仁医院建院100周年。为了给即将扩建的百年老院储备人才,医院首次派遣专人到全国各地招揽优秀毕业生。刚刚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的魏文斌被选中了。可迎接他的,是一片百废待兴、即将施工奠基的新门诊病房大楼工地。在最初做住院医师5年时间里,门诊、图书馆、集体宿舍,是魏文斌的“三点一线”。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本领,他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晚上直到9时30分闭馆才离开。下了夜班也从来不休息,而是跟着老专家出门诊,老专家们看到这么用心学习的年轻人,便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耐心地传授给他。

  眼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学科,每年都要接收本科学生教学,住院医师培训以及举办各种全国眼科手术学习班,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和新来的医生及学生,都需要用猪眼来练习,可取猪眼的活又脏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魏文斌主动申请承担了这项工作。往返于医院与大红门肉联厂之间,这位彬彬有礼的青年人给工人师傅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师傅们主动将猪眼留给他。这5年多的经历,为他日后在眼科手术技术方面的纯熟老练打了坚实的基础。

  0.03的视力对患者来说就是全部的光明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我国方兴未艾。看着老师们每天在显微镜下操作,游弋于毫厘之间,实施着高难度的玻璃体切割术,魏文斌心里满是羡慕,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一流的眼底科医生。

  可当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眼底专业医师后,他却常常被一种失落而沮丧的情绪所困扰。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无论手术多么完美,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很少有患者能够达到0.3以上的视力。特别是晚期患者,甚至仅能达到解剖复位。看着被自己精心整复一新的眼底,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做的工作有意义吗?”他几乎要放弃。 但如果放弃,又会怎样?患者那仅有的光明将一点点丧失,眼球将一点点萎缩,黑暗将彻底包围他们。魏文斌在矛盾的情绪中挣扎着……

  有一天,一位来自外地的患者,双眼高度近视,右眼已经失明多年,左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视力眼前数指。经过两次失败的眼底手术后,求医来到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为他做了眼底手术。透过镜头的一束光线,魏文斌一点点剥离增殖的纤维膜,再将视网膜一点点展平,精心地将眼底整复一新。手术很成功,视网膜完全复位,有效地控制了病情,但患者的视力却只能恢复到0.03。魏文斌无奈地告诉患者:“您的眼底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0.03的视力只能这样了。”患者拉着魏文斌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大夫!你知道,这0.03对我有多重要。有了这0.03,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您不知道,我来北京就是怕左眼也像右眼黑呀?现在,我看一切,亮堂堂的,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料理自己。”

  一瞬间,魏文斌顿悟,原来一丝光亮对人的生命如此重要!这0.03对患者来说,就是全部的光明;能保住患者最后的光明,对医生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研制的眼内肿瘤特制放疗产品有望全国临床应用

  1994年,魏文斌被派往法国国立眼科中心医院巴黎第五大学进修。这是一家慈善机构,一个盲人医院,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他每天拿着一个本子,跟在专家教授身后,观摩他们如何为各种各样的眼底病人诊断和治疗,晚上便去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闭馆。时间久了,他和那里越南籍的图书管理员成了好朋友。每天闭馆以后,他会帮助管理员整理图书,而管理员则会把新到的图书、杂志留给他看。

  鉴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魏文斌出国时带的钱很少,他却全部用来购买了价格不菲的原版专业书籍,还复印了很多材料。在他看来,这些是最宝贵的。回国时,他担心行李超重,便将材料缩小复印,还把多余的白边裁掉。

  2006年11月,魏文斌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和英国的医院进行学术交流。2007年2月回国的时候,他花了6000多元人民币买回了两个比一分钱硬币略微大些,瓶盖似的小东西——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器的样品。这个是用放射线穿不透的特殊金属做的,衬底也是高分子材料。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对眼肿瘤患者实施局部放射治疗。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魏文斌随后申报了这一课题,并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的支持。目前,通过与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已经生产出国内用于眼内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特制放疗产品,正在进行进一步临床验证。这项技术在为患者保住眼球,减少并发症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手术费用。魏文斌特别盼望着能够早日把局部放疗术应用于国内的眼内肿瘤临床治疗上,为患者造福。

  开展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量全国第一

  博学睿智,儒雅谦和,目光中永远闪烁着机敏而智慧的光芒。魏文斌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在未知的领域中去探寻。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眼内恶性肿瘤。以往经典的治疗方法是眼球摘除术,这不仅意味着患眼视力的丧失,还意味着眼球的丧失、面部容颜的破坏。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既不影响生命预后,又能保留眼球,还能挽救一定的视力的治疗方法呢?在综合考虑患者的视力、肿瘤大小、部位和生长特征以及全身状况的情况下,魏文斌参考国外技术,设计了一套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并在国内首次应用,进行眼内肿瘤局部切除。截止目前,他已开展此类手术150余例,是国内开展这种手术最多的医生,为国内眼内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一种临床上很难处理、非常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被称为“医生和患者的灾难”。过去,出现这种情况,患者难以避免失明。魏文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弄清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融合玻璃体手术技术设计了一整套手术方案,终于攻克了处理这种并发症的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已治疗了数十例患者,大部分恢复了有用的视力。1998年,在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大会上,他第一次把自己治疗脉络膜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研究结果向全国同行汇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受到眼科前辈们的充分肯定。这项成果在那次会议上获得大会优秀论文第一名;同时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医师二等奖。

  凭着一名眼科医生的责任感,魏文斌勇敢地闯进被称为手术禁区的黄斑区。在这个厚度要用微米来做度量单位的视网膜最薄弱的地方舞动手术刀,并总结出黄斑前膜手术的理论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为濒临陷入黑暗的患者夺回了光明。在完整记录这项突破性手术的笔记中,魏文斌写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医者之心,可以将手术风险所带来的名誉风险置之度外;而娴熟的手术技巧则可从容面对术中出现的一切意外。”

  常不吃午饭一天接诊七八十名患者

  作为一名眼底病学科的知名专家,每天从全国各地赶来找魏文斌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按照医院对专家门诊量的工作安排,他出一次门诊最多可以挂30个号。但是,由于患者太多,魏文斌只得不停地为患者加号。特别是看到那些千里迢迢从贫困地区赶来的患者,手中捏着写有他名字的皱皱巴巴的小纸条,请他加号的时候,他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有时,科里的同事们看他太累了,便劝他少加几个号,他总是说:“患者来北京看一次病多不容易啊,他们都不富裕,多呆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钱,我自己辛苦一点,能给他们减轻不少负担呢。”就这样,魏文斌的门诊经常是连轴转,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下午3、4点,中午也不吃饭,怕上厕所也不敢多喝水,一天下来经常要看七八十名患者。

  很多患者在给医院的感谢信中说:“我们见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医院里的大夫们,到了吃饭时间天经地义的去吃饭了,这是常理所在的事,可魏主任一刻不停地为病人看病,中午只喝一杯酸奶,太让人感动了!”大家在感谢魏主任的同时,也为他的身体担忧,他们发自内心地说:“魏主任的健康就是大众光明的希望啊!”

  医者仁德,对患者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对于贫困的病人,魏文斌尽量给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能用便宜的药绝不用昂贵的药;能吃药打针解决的绝对不手术;能够准确判断是视网膜脱落,就不让患者再做超声波检查。为了让住院患者尽快手术,少等候,少花钱。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患者等候住院时间不能超过两周,患者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能超过3天。

  有一年大年三十,一位来自深圳的视网膜脱落患者,焦灼地辗转了几家大医院,找不到手术的医生,急得直冒冷汗。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后,魏文斌立即为他安排了手术,有人问他:“大年三十你还做手术呀?”他说:“过一个年,患者就要耽误七天,手术成功率就会降低,视力恢复会很困难。”令人高兴的是,手术非常成功。大年初一,经过半天观察,患者欢欢喜喜地出院与家人团圆了。

  “能使患者重见光明是我最大的欣慰!”

  在无数患者发自内心的赞誉声中,越来越多的光环围绕在魏文斌的周围。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宣部“时代先锋”、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五四”奖章、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人事部等八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他说:“这些成绩,得益于百年同仁文化的传承,得益于许多前辈的言传身教,得益于我所有的患者。”

  在他的心中,“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把爱心奉献给渴望光明的患者!”是他不懈追求的职业梦想。作为北京市党代会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北京市青联常委,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赴老、少、边、穷地区义诊、扶贫。山西、安徽、江西、贵州、新疆、青海、西藏……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次在新疆库尔勒扶贫时,当看到一个小医院条件很差,消毒设施,病房的安置都很不完善时,魏文斌提议建立青年志愿者基地,让科室年轻人轮流去帮扶。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7名志愿者前往工作。在去北大荒扶贫后,魏文斌依照当地眼科疾病治疗情况,精心挑选出10本专业书籍送给当地医院,他说:“这些书籍内容务实易懂,有助于当地医生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魏文斌作为香港福佑基金会的义工赴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灾情评估。不幸发生意外,腿部骨折。在接下来长达数月的治疗、康复过程中,魏文斌亲身感受到了患者内心对医生的期待和渴盼,深刻理解了医生的价值使命。他体悟并思考着,记下了近3万字的《疗伤日记》,被一些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专家认为是难得的生动教材。他写道:“外科医生仅仅是为了把病灶祛除?仅仅是为了把受伤的器官组织缝合?不是!我们要从患者的角度来考虑,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尽可能提高。”

  2010年6月11日,魏文斌随同北京青联医疗专家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免费诊疗活动。当日14时多,专家准备结束义诊时,一位老人找到了魏文斌,说:“医生,我的老伴还没来,但是她眼疾很严重,麻烦您能再等一会吗?”看着老人焦急的眼神,魏文斌说:“没事,您让她不着急,我们会等着她的。”由于患者较多,义诊活动推迟1个多小时才结束。

  一个月后,魏文斌又来到西藏参加由西藏科技厅举办的西藏科技周活动,5天,魏文斌马不停蹄地在西藏大学医学院进行讲座,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为当地医生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

  魏文斌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以患者的痛苦为代价的。因此,要从心底里感激患者,关爱患者。他说:“能解除病人痛苦是我最大的心愿;能使患者重见光明是我最大的欣慰!

  魏文斌,男,1965年生于安徽桐城,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眼底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3年,擅长眼底病诊疗,尤其是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眼内肿瘤诊断和治疗。任全国青联常委、北京市青联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中青年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织委员等职务。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数十部。(李新萍 李茜 张正尤)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