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三问“房地产足球”现象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08月19日00:49
  一亿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奖100万以及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广州恒大的亮相,引发关注也引起思考 中超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已是凤毛麟角 明知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强势“砸钱” ———

  一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以及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

  ——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掀起这股足坛旋风的,正是去年制造了“恒大女排奇迹”的地产巨头恒大集团。

  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建业、陕西、绿城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

  中国足球职业化16年来,至今无一家实现赢利,甚至职业足球在中国成了“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背后玄机到底何在?

  一问 地产商缘何强势“砸钱”?

  自去年底以来,随着足坛掀起反腐风暴,多家俱乐部的假赌黑丑闻昭然天下,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足坛权贵黯然落马,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独领风骚者,当属恒大地产集团。恒大曾因独家赞助广州世乒赛而被体育界知晓。2009年,恒大集团一涉足职业体育便出手不凡,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恒大”品牌也从此叫响中国体坛。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逆势而上的不止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的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另外,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上,即便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样的老牌国企足球俱乐部,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与房地产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声音

  “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房地产企业已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介入足球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就已有之,如大连万达等,但随着近年一些国企和民企因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这对中国足球应该是好事,但由于中国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不可低估。”

  二问 不赚钱为何还“烧钱”?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实现赢利,在产出很小的基础上,一味片面追求高投入。在欧美不少国家作为重要产业的职业足球,在中国反而成为“烧钱”的黑洞。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没人相信,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去做赔本买卖。

  “取悦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追求广告效应。”长期关注职业足球发展的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顾晨光这样认为。他说,足球在许多地方是城市名片,房地产企业在投资足球的同时也获得了与地方政府的对话渠道,有了足球这个纽带,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自然可以得到不少“关照”,而这种“照顾”,甚至倍于在足球上的投资。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毫无疑问,通过足球实现企业赢利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地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所以房地产企业愿意借助足球搞营销。“这从根本上还是一种投机心理,其长期效应如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声音

  房地产的“暴利”成投资的势力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今年“两会”期间,房地产业暴利成为代表委员抨击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曾估算,2009年中国房地产商赚取的利润高达一万多亿。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国际上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上下,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业。”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三问 制造繁华还是加剧泡沫?

  “房地产足球”强势存在,对中国足球是福音还是警钟?将促进职业足球的市场繁荣,还是会加剧原本已足够多的泡沫?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要更多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尹波则认为,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到“房地产足球”是历史的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件好事。

  不过批评者指出,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常理投资方应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的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声音

  中国足球已探底必须挤压泡沫

  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万元,而赢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多位专家表示,中国足球已探底,要想完成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先锋军”的历史使命,必须挤压泡沫和虚火。

  透视

  疯狂的地产 无序的足球

  一个联赛中,有几家房地产投资的俱乐部并不奇怪,但一个联赛中,投资者大多是房地产业的获益者,那就奇怪了。一个充斥着房地产商的联赛,必须面对、也很难回答至少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规避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业和银行息息相关,资金链条一断,多么庞大的企业帝国顿时灰飞烟灭。那时的足球怎么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假设遭遇危机,房地产商破产的破产,紧缩的紧缩,联赛俱乐部必然被抛弃。

  第二,如何完善进入制度?从调查中发现,房地产商投资足球的资本,往往是从当地城市各方面的“照顾”中来的。一旦项目完成,“照顾”结束,热情还在否?

  第三,如何避免默契?中国足球假赌黑现象严重,已让人深恶痛绝。他们如何能确保自己的清白,确保拉帮结派现象不会发生?

  于是,我们看到,有了财大气粗的投资者,中国足球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2010年,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足球,都是人人喊打。有媒体针对29个行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房地产和足球两个行业的诚信值都是排在倒数。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联赛是商业游戏,投资者需追逐利润。但一个成熟的联赛,绝不是投资者任意游戏的天堂,而是规则制约下的游戏。换句话说,不是谁想来就来,谁想走就走,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

  但中国足球恰恰不搭理这个。从国企足球,到房地产足球,背后隐藏着共同现象:发展毫无规划也毫无约束力;一窝蜂地上马,一窝蜂地圈地,一窝蜂地肆无忌惮,一窝蜂地拔腿走人,然后剩下一个越来越糟的中国足球。

  本版均据新华社

  供图/CFP
(责任编辑:肖厚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