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女大学生频繁被妖魔化 学校禁令治标不治本(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22日07:24

  甲方

  “由极少数人代表的女大学生的形象已被固化了。对于这个"被妖魔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这种心态,带领他们去探索、去夸张、去误解、去责怪。”

  乙方

  “如果一个女生都豁出去做二奶了,她就已不在意世俗的谴责和条例的约束了;学校说要开除,最多只会让她在行事时更加隐秘小心,让人抓不住把柄,结果是根本没任何杜绝的作用。”

  事件回放

  7月21日,网上传出一份“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价格从2万元到50万元不等。

  日前,张艺谋宣传新片《山楂树之恋》时,也感叹清纯女孩太难找。

  8月16日,中国新闻网爆《华南师大规定学生当二奶搞一夜情将开除学籍》,招来一片质疑。

  8月17日,某媒体报道,暑期前往医院做人流手术的女大学生和女中学生的数量明显上升,8月也被很多医院业内人士称为“学生人流月”。

  8月18日,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大学生论坛上,一则题为“如果有个富翁或富婆养你,你会跟他们吗?”的帖子备受关注。

  核心提示

  “女大学生”究竟惹了谁?

  近年来,但凡跟“女大学生”沾上边的,都是“负面消息”,且层出不穷。近期表现得尤其突出———一则5年前的旧闻,突然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被疯狂转载,引来评者无数。

  如果你稍加注意,一定留意之前那则流传更广、争议更大的张艺谋关于90后女生的“清纯说”。之后,各大网站的头条均与之有所关联,不是“学生人流月”,就是“包养帖”。更早前是7月底网上流传的“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

  或许,这才是“学生当二奶搞一夜情将开除学籍”悄然“复出”的源头。那么,高校出台系列规则制度,能否真正钳制女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女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危机和现实背景?

  相比而言,这个现象更值得警惕———女大学生为什么总和密集的负面新闻捆绑在一起,跟二奶、小三,情人等不道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除了反映出世风的焦虑;同时也给人错觉,似乎中国女大学生已经全面进入道德沦丧的时代。那么,这是不是一种妖魔化呢?

  学校禁令

  都是治标不治本

  李婉娇 西南大学学生

  早些年曾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如果你想让一件事情风靡满堂,那就做一件事,禁止它。所以禁书得以流传,禁片得以驰骋网络,禁止的外网吸引数以万计的群众翻墙而入。这和学校颁布禁令是一个道理。 同时,我也很疑惑,这样的规定可行性到底有多强?

  法律常说杀人偿命,可年年依旧有人飞蛾扑火,可以见很多规定条例最终的结局都是道德品行良好的人在执行。

  这个道理放到大学生品行问题上也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女同学放浪形骸,到最后都豁出去愿意做二奶破坏他人家庭了,她就已经不在意世俗的谴责,条例的约束;你学校说要把她开除,最多只会让她在行事时更加隐秘小心,让人抓不住把柄,结果是规定根本没任何杜绝的作用。这样的行为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纵然这个社会世风日下,年轻人观念出位,老一辈痛心疾首的同时为什么不进行个人反思?社会在进行价值观传播的时候有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成年人有没有以身作则?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在指控一个女学生的同时,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责任?

  对女大学生,

  每个人都有猎奇心态

  姜舒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生

  在我的印象中,新闻一旦与女大学生沾边就相当抓人眼球。比如,某些女大学生被包养的问题,坊间对此的传闻似乎一直没停止过。但稍稍静下心想想,所有的传言都是真的吗?难道没有夸张的程度?比如,网上流传出的那份“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显示,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价格从2万元到50万元不等。这个数据谁来统计?谁来核实?谁保证,这不是一个人心怀鬼胎的人,坐在电脑面前,用仅仅半个小时,敲出的一张臆造的价格表?

  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两件了,长此以往,由极少数人代表的女大学生的形象就被固化了。对于这个“被妖魔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这种心态,带领他们去探索、去夸张、去误解、去责怪。

  事实上,在我目所能及的范围内,“二奶”、“第三者”是绝对不能代表女大学生的。我们也有很多即使家庭富裕也努力向上的学生,即使贫困也积极拼搏的学生,为什么媒体对此可以吝啬到只字不提? 就像当初80后被妖魔化一样。90后先是被指脑残,后来又被指道德败坏,最后,当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这样的“冤案”是不是又要被洗清?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所指责的那极少数人,其生长以及“壮大”的背景也是值得探讨的。比如,在国外,人流是被法律禁止的。而在国内,随意打开一个电视台,你都能看到画面唯美的人流广告,走在街上,也有无数类似广告。甚至还有医院推出“拯救90后”学生特惠套餐。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你暗示:人流很简单,简单得就像喝水一样。由此,一位做人流的女生,至少生理上的阻碍能够消除。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不能先“退而求其次”,至少做好女大学生在法律上、医学上的自我保护呢?

  冷眼旁观

  “女大学生人流月”

  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象

  邱正伦 西南大学教授

  “去年流行一个词———“被”。在被的过程中,对象是处于一种无奈的、不自觉地、莫名其妙的状况。女大学生也是这个“被”的宾语。”

  一系列的事件反映出了公众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普遍怀疑和焦虑。可是我们应该发现,在类似的事件当中,个别女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只是社会道德沦丧的一个表象,一个牺牲品,而且还是牺牲品之一。

  90年代以来,社会迅速发展,而我们的社会和个体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此付出了更多的价值标准与信仰。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多收了三五斗之后的道德困境。

  去年流行的一个词———“被”。在被的过程中,对象是处于一种无奈的、不自觉地、莫名其妙的状况。女大学生也是这个“被”的宾语。

  大学不是道德法庭。它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做相关的用硬性规定。首先,人的内心太复杂,规范是不行的。你甚至可以规定学生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与异性说话必须用哪种方式,哪种口气,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规定多了,时间长了,反而会出问题。其次,从法律上讲,只要没有金钱交易就不违法。

  拿什么来拯救女大学生形象被社会误读?我没有药方。我们能做的,只有善意的规劝和提醒。请注意,善意。如果不是善意,更容易适得其反。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从物质的单行道走出来。否则这样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直到我们习以为常。到时候,恐怕就不只是8月被称作“学生人流月”了。

  剑走偏锋

  她们在失范的社会中成长

    讨论女大学生的话题,有几个前提必须弄清楚。

  一个是,这个时代由于世俗的冲击太大,或者欲望不再受理性的约束,使得人性之中不再有什么坚守。在成人世界里,追逐利益和感官满足的道德堕落比较普遍。然而,内心深处,或者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不可能完全忍受这种失范。当公众普遍失望于社会普遍的堕落和烟尘化,便集体寄希望于“可能”未被污染的低龄人群,然而他们却发现,社会的那种普遍性灾难早已影响到这一批人了。

  公众失望了,所以他们要惊呼。事实上全社会都要负责!另一方面呢,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同,造成了衡量标准的单一化。

  无论社会还是学校,在强调成就感的时候,大多都指向财富官阶之类,整个社会舆论似乎都在朝着一个反智化方向迅跑。大学从学科设置到就业导向等等,都强调致用,那么,既然“致用”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学生就有可能在教育之外开辟自己的“致用”功能。

  加之社会的诱惑如此之多、加之学习之后照样就业不成,苦读寒窗或者坚守道义似乎就成了一个很傻的行为。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并未给现在的大学生找到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空间。机会的不均等、家庭的不平等,艰苦的打拼并未有多大的可能让他们改变命运。那么他们唯一可以抵押的就是自己的青春或者“清纯”,虽然这样的抵押———恰恰又在毁坏他们的青春。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失范、理性沦落的时代。从小学中学大学,他们看见的世界就是紊乱的,谎言与真理同时存在的。如果以惩戒的、律令的方式面对这样的事情,显然又是对学生个人选择的干涉。大学生每个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包括甚至“堕落”。

  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使劲往外拉学生,而学校也在以惯性的方式希望能把学生拉回校园———实际效果却总是适得其反,而大学对此基本没有任何反思。

  虽然在如今的中国,的确存在权力阶层和资本阶层玩弄女大学生的丑闻;虽然她们中有些人的确堕落、趋利、缺少自尊———但这首先是社会的耻辱,大学的耻辱,而不单是她们的!

  这类女大学生是被抛弃的一群,然后又是被玩弄的一群,最后还是饱受指责与谩骂的一群!单从学校或者大学生身上,我们很难改变什么,除非变革整个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否则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记者 夏婧) (来源:华龙网)

(责任编辑:徐永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