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英街兴衰见证深圳30年开放历程(组图)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8月23日10:26
8月5日,广东边防六支队三大队十三中队的官兵在中英街上巡逻。

  新华社昨日播发长篇通讯从“"购物天堂"到旅游景点——中英街兴衰见证中国对外开放窗口变化”,从中英街的变迁透视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折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

  现摘要如下:

  一条宽不过4米、长不过250米的街道,却曾作为万千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购物天堂”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这就是位于深圳和香港交界处的商业街——中英街。

  在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记者重新走访了这条随深圳经济特区诞生而声名远播的中英街。今天的中英街正逐步转变为一个寂静的居民社区和充满历史气息的旅游景点,其30年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浪潮与成就。

  乍一看,中英街和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并无不同,只有街道中间的褐色大理石界碑提醒这里进行的是跨界商业活动。界碑两侧的店铺紧凑林立,但购物的人并不算多,显得有些空旷。

  从辽宁来深圳出差的邹先生在中英街转了两圈,但却什么都没买。邹先生对记者说,“很早就听说过中英街是深港边界上很有名的一条街,这次来深圳出差,没有时间去香港转转,就来这里看看。没想过买东西,这里卖的现在大陆的城市里基本都有。”

  据中英街博物馆研究人员段萍介绍,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勘定“新界”北部边界,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由此被强行分成两部分,但两边的居民可以往来如故,这就是“中英街”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街形成了独特的“一街两制”景象。守卫中英街的广东边防六支队三大队十三中队指导员王玉强告诉记者,为维持边界的完整和打击跨境犯罪活动,上世纪50年代初沙头角被列为边防禁区,实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人员往来必须办理边防禁区通行证。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启动改变了中英街的历史轨迹。今年64岁的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沙锦涛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中英街默默无名,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中英街就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放后中英街实行“一街分治”。

  香港地区琳琅满目的商品涌进了中英街,这些内地难以见到的商品吸引来成千上万的内地群众。“最高峰的时候每天有五六万人挤到中英街来买香皂、味精、塑胶凳、尼龙布等商品,中行、建行、工行等国有银行都在中英街开办网点。”

  “如果没有中英街,中国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快,因为当时我们不可能允许每天几万人到香港区购物”,沙锦涛说,“当国民可以到中英街认识全世界的商品时,相当于为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面朝世界的窗户。”

  “为什么中英街在那个时候能成为中国人的"购物天堂",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抢购商品?因为当时内地的商品非常缺乏,而在这里可以买到很多从香港、外国进口的商品。”中英街博物馆研究人员段萍说。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和内地市场日益繁荣,中英街上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在中国内地买到,中英街开始走向沉寂,来中英街的游客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购物,而是旅游。

  来自福建的一对夫妇李先生和史女士对记者说,她们全家十几口人要到香港旅游,途经深圳的时候顺道来逛一逛中英街,“很早就听说过这里有一条横跨两地的中英街,来这里主要是看一看究竟中英街是什么样子,没怎么想过要买东西。”

  在中英街土生土长的沙锦涛,对中英街的变化显得相当豁然。沙锦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20多年前,中英街上的力士香皂和公仔面等商品让很多国人大开眼界,从国外商品开始接触世界。尽管现在中英街的生意很淡,但这个特区对外开放小窗口打开之后,中国开放的路子就越走越宽,这就是中英街的历史作用。”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