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中国多地遭暴雨洪水袭击 > 甘肃舟曲泥石流 > 最新动态

专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还有多少个“舟曲”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9月08日23:58

  本刊专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

  中国还有多少个“舟曲”

  《环球人物》杂志赴贵州特派记者 李荣刚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谢湘 余敏

  “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甘肃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出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周平根博士的这番话,引起一片哗然。

  环球人物杂志派出记者,远赴贵州关岭实地调查,并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预警、防治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权威地质学专家丁仲礼教授。

  “我们布依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但现在,山塌了,家没了……”

  2010年6月28日14时许,贵州西部的北盘江畔,一阵阵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因连续强降雨引发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上百万方的泥石流汹涌而下,顷刻间吞噬了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两个村民组37户人家99名村民。

  整整两个月过去了,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这里时,碎屑中夹杂的泥土上已经长出了绿草,但灾难留下的伤痛记忆,依然随处可见——衣物、鞋帽、生活用具等半埋在泥土里,10多个“重点防疫区”的警示牌仍插在石头缝里。

  韦根珍的家,在大寨村永窝村民组后面的山坡上,她眼睁睁看着村里的房子被泥石流吞没。她告诉记者:“今年年后,山里非常干旱,后来又连降暴雨,但大家都没重视,因为这种滑坡,以前听都没听说过。”

  “怕,怎么不怕?”直到今天,当记者询问起山体滑坡时的情景,韦根珍依然满脸恐惧。“整个过程,仅一两分钟。当时突然感到一阵震动,然后就听见砰、砰的一声声巨响。我急忙跑出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整个村子就全没了。”

  “我们布依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但现在,山塌了,家没了……”与记者谈话过程中,韦根珍一直紧紧抓着门框,把脸贴在门上,或许,这能给她安全感。

  “我希望能在原地重建家园,换了地方我怕孩子们找不到家……那里才是真正的家……”

  在韦根珍的指引下,记者爬上了永窝村民组后面的山坡。刚爬到半山腰,就听见有人大叫,“快躲,快躲,有石头滚下来了”,抬头一看,一块直径约50厘米的石头滚了下来,还没来得及反应,石头就落在记者面前100多米的洼地里。

  这位大声叫喊的村民叫岑朝东,他和4个同伴牵着一条狗刚从海拔800米的滑坡处下来。岑朝东告诉记者,家里只有他、哥哥和嫂子因在广州打工才得以逃生。“我的3个孩子,哥哥的4个孩子,还有我们的父母都被埋了……”话还没说完,这位38岁的汉子眼泪就掉了下来。

  岑朝东爬上滑坡点,是为了看看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他说:“我们布依族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觉得家才是根,有家才有根。家没了后,我习惯每天都上山看看,看着山下的黄土,就像找到了家。今天,我在山上待了好长时间,希望我的父母、孩子能感觉到我在想他们。”

  “现在这里还时常会有山石滚下来,很不安全,你跟着我走。”下山的路上,岑朝东一直紧握着记者的手,从半山腰一直走到山脚,才把手松开。

  告别前,记者问岑朝东:“经历过这次灾难,你会不会搬离大寨村?”他说:“政府已经在离滑坡点5公里的茅草坪村为我们修建了永久性安置点,还给了每个死者8000元的补偿,但我还是很怀念自己原来的房子,我希望能在原地重建家园,换了地方我怕孩子们找不到家……那里才是真正的家……”

  泥石流很难预测,但预警机制简单易行,可以有效保护人身安全

  中国还有多少个“关岭”?1.6万个“舟曲”的说法是否准确?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应该何去何从?丁仲礼教授为本刊进行了一一解读。

  环球人物杂志:对“中国至少还有1.6 万个与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观点,您如何评价?

  丁仲礼:这个说法有些笼统。我国确有很多泥石流隐患点存在,但不一定都会威胁到居民人身安全。有关专家前些年做过一个调研,全国大概有130多个县级以上城镇建在洪积扇地形上,就是建在沟谷出山口处、由间歇性洪水形成的扇状堆积体上。这些地方才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泥石流隐患点。这次舟曲的泥石流灾情建国以来都罕见,所以,1.6万个“舟曲”的说法不很确切。

  环球人物杂志: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在我国确实分布很广吗?

  丁仲礼:泥石流的形成首先需要物质条件,山沟里要存有较多松散物质,如泥沙、石块等;其次是触发因素,即持续的强降雨,导致山洪突然暴发,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我国的泥石流隐患点主要集中在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山区。那些地方地形陡峭、岩体破碎,暴雨多发,为泥石流多发区。

  环球人物杂志:泥石流的形成,是否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关系?

  丁仲礼:泥石流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植被有三重作用,一是涵养水分,二是根部固定松散物质,三是阻挡洪水和砂石。刚才提到的我国泥石流隐患集中的地区,除了地质条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局部生态系统退化,使得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人类掌握的技术,不能准确预测泥石流吗?

  丁仲礼:预测的三要素是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对于泥石流,我们可以事先掌握哪些山沟含有松散物质,但暴雨的空间尺度很小,我们无法准确预测,目前全世界都做不到。

  环球人物杂志:预测不行,所以您提出要建立预警机制?

  丁仲礼:泥石流和地震不一样,不是瞬间发生的——首先有持续一段时间的强降雨,雨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洪水暴发,携带泥沙和石块从山沟里冲刷下来。一般情况下,从洪水暴发到冲出沟口有一段时间。建立预警机制,就是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时候,引导居民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及时逃生。泥石流预警的实际操作并不复杂,就是在山沟中设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一旦洪水形成,就拉响警报,告知居民立即疏散和撤离。

  环球人物杂志:有了预警机制,可以避免人员伤亡。但长远来讲,还是应该避免在泥石流隐患点规划城镇吧?

  丁仲礼:当然。我国土地资源虽然紧张,但还没有到没安全地方可住的地步。政府的城镇规划政策,对避让地质灾害隐患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比如舟曲,位于高山峡谷区,山高、谷深、坡陡、滑坡严重,是典型的泥石流隐患点。按理说,至少应该留出避让区。但是长期来,这里没发生过高破坏性的泥石流,所以,人们的防灾意识逐渐薄弱,楼越盖越多,人口越来越密。县城里一块两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4万人,还在避让区上建了房屋。

  环球人物杂志:城镇合理规划、人口合理分布的问题,您认为如何解决?

  丁仲礼:在我看来,城镇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问题,需要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得以解决。

  环球人物杂志:今后我国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情况是否会减少?

  丁仲礼:对于未来我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总体情况,我并不悲观。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在东部和中部省份。随着经济发展,西部农民也将不再上山砍柴,可以用上煤气等能源,这将使植被覆盖率扩大。生态恢复将会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另外,国家加大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等措施也将取得相应成效。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