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花巨资申遗,值不值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9月09日11:53

  花巨资申遗,值不值

  网友认为,一旦申遗失败,这些钱便打了水漂;专家提醒,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把申遗变成一场人为灾难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妤航

  2010年8月29日,广东韶关丹霞山的售票大厅游客如织、人头攒动,人们在焕然一新的木栈道上排着队穿行而过,景区内外的停车场也已爆满。当地旅游咨询中心的一位史先生告诉记者:“申遗成功后,我们这儿的游客量比往年同期增长了130%。”

  今年8月2日,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湖南崀(音同“浪”)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6处景观因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被“捆绑”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所谓丹霞,是中国地质学家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地貌景观名称,以红色砂砾岩层为特征,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

  申遗成功,本是好事,但就在国人为此欢呼雀跃之时,有媒体爆出,6景区为此次申遗共花费了十几亿元人民币。紧接着,广东丹霞管委会主任黄大维公开表示,随着日后保护和建设的必要成本增加,不排除门票涨价的可能。一时间,人们脑海中满是问号:申遗成本为何如此之大?这钱都是怎么花的?门票涨价是要用来填补申遗费用的大窟窿吗?申遗难道只是为了挣钱?

  十几亿申遗款花在哪儿

  据中国丹霞地貌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介绍,在丹霞地貌申遗的十几亿花费中,崀山所在地,湖南新宁县承担了4.5亿。对这个2008年年财政收入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而言,这样的“破釜沉舟”实在令人心惊。新宁老百姓纷纷感慨:“幸亏申遗成功,不然欠下的债恐怕这辈子都还不完。”

  这十几亿究竟花在了哪儿?彭华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真正的申遗费用,包括国内调研、组织国际论证、邀请专家指导等在内,绝不超过总费用的2%,更多的钱,还是花在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改线、扩建和卫生设施建设等,如崀山,为了优化景区内部环境、保障游客安全,就花1.5亿元将一条过境公路从景区内迁出;二是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博物馆、游客中心、管理中心和各种监测设施等;三是景区的综合治理,广东丹霞山申遗总投入的一多半,就用在景区内8座宾馆的拆迁上;此外,还有几笔“小钱”,主要用于景区内步行道路的新建、修整及观景台、服务点、标识系统的新建和改建等。

  针对这份“账目”,不少网友认为,申遗小组如此兴师动众,不过是为了“作出姿态,增加通过评选的筹码”,“一旦申遗失败,这些钱便都打了水漂”。面对这样的质疑,彭华告诉记者,即使申遗不成功,这笔投入也可以视为对景区的保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带动效应,是值得的。“当然,我并不否认,申遗过程中的确可能存在一些建设上的攀比现象。”

  事实上,这十几亿还只是个开始。据了解,虽然崀山的旅游收入近年来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受各种开发条件的限制,去年的总收入也不过450万元,就算申遗成功后年总收入有望突破1500万元,但每年花在景区保护、维护上的费用仍至少在上千万元,这还不包括道路维修、人员培训等方面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

  即便如此,这样一掷千金的“壮举”,在我国申遗大潮中早已屡见不鲜:为申遗,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山西五台山景区整治和搬迁的开支就高达8亿元……巨大的申遗成本,对经济相对落后的遗产地而言,无疑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

  此次,同样拥有丹霞地貌的甘肃张掖因资金不足“勇敢”退出申请,得到不少人的赞扬。

  申遗缘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人类历史上首次联合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始于1959年。那年,埃及、苏丹两国商定,在尼罗河东岸的阿斯旺修建一座大规模水坝,却没料到,位于阿斯旺以南300公里处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因此受到威胁。为了保护这个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埃及政府不得不向联合国发出拯救神庙的呼吁。这次行动得到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前后总共筹集到8000万美元的经费,来自全世界的40个考古团体用了整整10年时间,将神庙编号分割成1000多块,移向神庙高处200米的新址,再按原有尺寸重新拼装。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整体迁移成为这次拯救行动中最壮观的工程。当那些巨大的雕像安然无恙地矗立在新址时,全世界热爱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人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次拯救行动不仅保住了神庙,更使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国际间联合救援人类文化的伟大力量。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并向所有国家发出呼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历史文明的精华,是极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应建立一个制度,在它们受到威胁前就将它们保护起来。4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第一届《公约》缔约国大会,并组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下简称世遗会),各国的申报、评选工作随即展开。1978年,世遗会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的12个遗产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获得遗产地头衔,就好比中了世界自然文化界的诺贝尔大奖。

  作为历史遗产丰富的大国,我国在申遗方面的行动似乎慢了半拍。198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给我国相关部门写来信件,希望我国能成为《公约》缔约国;1985年春,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与中科院院士阳含熙、城乡建设部技术顾问郑孝燮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公约〉》的提案;同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公约》;1987年6月,在世遗会第十一次大会上,中国首批申报的6个遗产地(故宫、万里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和泰山)被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人的申遗热情一旦被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据记者了解,截至2010年8月,我国已有40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

  获得批准的项目,还只是申遗项目中的一小部分。2006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名单中,已有200多个项目,若按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可申报两项计算,目前的项目,至少要申报100年。

  “世界遗产”这个招牌为何有这么大吸引力?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1997年,山西平遥成功申遗,一跃从默默无名的古城成为新兴旅游胜地,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增长了52倍;也是在1997年,丽江古城申遗成功,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榜样”的无穷力量,引得不少地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向“申遗”冲刺,希望能借此刺激地方经济。

  “世界遗产”竟成招财法宝

  如此看来,“世界遗产”这4个字已变成招财的法宝。近年来,轻保护,重开发等种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各地争相登台。

  首先是过度开发,将世界遗产当成热门景点,并借此敛财。

  浙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浙江文物局局长毛昭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激动地谈起泰山月观峰的例子:“大家知道泰山有日观峰看日出,可有几个人知道,泰山还有看月出的月观峰?中国古文化的传统是‘日月并举、日月同辉’,但现在,(管委会)居然炸了月观峰来建索道!”山西的五台山,也因旅游开发的无度化和商业化备受争议:原本清净的寺院,如今商贾云集、旅人接踵,河畔、山脚的店铺也是鳞次栉比,寺庙和农民快速致富,传袭千年的文化传统却被日渐剥蚀。

  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曾忧心忡忡地表示:“中国的许多世界遗产地因不同程度的错位开发、超载开发,已被严重破坏,正处于濒危状态。”因为日渐增多的游客超出了其可承受的范围,已有6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接连三次坍塌;被视为“中华瑰宝”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也因旅游人数倍增,加速了氧化速度。

  另一些世界遗产项目地则渐渐沦为变相的挣钱工具。几年前,有媒体调查发现,四川青城山自2000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有10余家开发商瞄准“遗产”二字大做山水文章,掀起“圈地狂潮”。一家房地产公司在楼盘资料上堂而皇之地写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这片东方伊甸园的宝地上,我们建造的美丽别墅——‘青城××’,具有浓郁的现代中国风……”就这样,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周围建起了一座座楼堂、别墅。

  更有一些申报地的地方政府,将申遗与自己的政绩画上等号。他们相信,申遗成功,一能打造地方形象名片,二能成功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当地GDP做出贡献。

  保护遗产,维系民族的根和魂

  世界遗产的核心,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绝非牟利工具。但在专家提供的此次丹霞申遗的“支付清单”中,记者看到,“兴建”二字频繁出现。对比世界遗产保护的精神内涵——保留和还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是在申遗,还是在“申益”?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对于官方的热情和投入,公众对申遗热褒贬不一。不少人表示,若能借申遗提高地方知名度、提升大家的保护意识,当然皆大欢喜,但对一些地方为营利而申遗、申遗成功后急着给门票提价的做法,他们极为反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马聪玲博士告诉记者:“世界遗产已取消了‘终身制’。”她提醒说,不要为了蝇头小利,把申遗变成一场人为灾难。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杨彦锋博士则认为,“如今,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挤破脑袋积极申遗,但这恰恰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遗产缺乏自信,似乎得到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遗产的价值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是我们旅游认证的一个误区”。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老先生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更令人深思:“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和传统,就好比断了根、丢了魂。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它,是为了维系我们的根和魂。如此,我们方能更好地找到回家的路。”

  相关链接

  埃及要在全球收取金字塔的版税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黄培昭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境内各类古迹和文化景点比比皆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古迹有10来处。如何才能既保护好文物古迹,又使其能为民造福,为国谋利?埃及政府为此煞费苦心。2008年1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收取版税。比如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就有号称“世界上唯一金字塔形象酒店”的卢克索酒店,它不仅盗用了埃及古城卢克索的名字,就连酒店的造型和设计模仿也都照搬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埃及学者认为,是埃及古文化的名声每年吸引着3500万游客前往拉斯维加斯,而真正到卢克索原址的游客每年只有600万,美国侵害了埃及古文化版权,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将拉斯维加斯的部分收入回报给埃及。

  埃及文化官员强调,这样做,一是为了使古迹“肖像”的主人得到应有的保护,同时也是为了扩充经费,以补贴埃及维护、修缮成千上万处文物古迹所花费的巨额经费,更好地保护古代文明。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