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教育局网上“封口令”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隐情,在调查核实清楚之前,不好妄断。但有一点清楚无疑,面对公民的合法权利,真正“要注意形象,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有关部门。
“要注意形象,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不是沧桑长辈对青涩晚辈的告诫,而出自江苏邳州教育局的红头文件。
在这则《关于查处个别教师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通报》红头文件中,邳州教育局不仅通报了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的3名教师,更是以儆效尤,向全县教师发出了不乱说话的网上“封口令”。
不管是出于拳拳关爱,还是为了维稳大局,邳州教育局显然没有考虑到几个技术问题:那教师用马甲发帖行不行?不该说的不乱说,这“该不该”的内容标准如何确定,莫非教师们已经心领神会?
家长对孩子总是无微不至,甚至不惜“瞎操心”。邳州教育局似乎也犯了这个毛病。按说,关于网络发帖是否构成诽谤,是否违反党纪国法,均有明文规定,真触犯了哪一条,按规定办即可,不需要“封口令”多此一举。
不过老革命也会碰到新问题,邳州教育局的“封口令”或许并不是无风起浪。从媒体报道来看,邳州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确有教师因为工资、招聘教师考试、公积金等在互联网上反映问题,或许是觉得影响了当地的稳定,教育局这才发文。如果这位教师所言属实,那邳州教育局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况且,仅因为3名教师被拘,就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封口令”,不但有无端株连的嫌疑,更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侵犯,同时也违反了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地方法规都没有这样的权力,一个科级行政部门更没有这样的资格。
也许在邳州市教育局看来,网上“封口令”只是规范渠道,并没有封堵表达空间。该局办公室主任不是就说:“教育局并不排斥教师通过正确渠道反映正当诉求。”但正如一位教师所质疑的:“互联网难道就不是正确的渠道?”在中央高层充分肯定互联网作用,并频频与网友交流,在我国人权行动计划提出“依法保障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权益”的背景下,邳州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这一渠道“正确性”的否定,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依据?邳州当地如果如此惧怕互联网,倒不如直接断网断电好了。
事实证明,越是不让人们讲话的地方,潜藏的猫腻往往就越多。从县委书记组织“人墙”阻挡记者采访,到一些地方为了“大局”关闭网吧,再到频频发生的跨省追捕通缉事件,背后既有着“山高皇帝远”的土霸王心态,更凸显了一种欲盖弥彰的慌乱无措、底气不足。
邳州教育局网上“封口令”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隐情,在调查核实清楚之前,不好妄断。但有一点清楚无疑,面对公民的合法权利,真正“要注意形象,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有关部门。
见今天A20版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