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百岁杨承宗:曾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备铀原料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9月17日07:03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余晓洁)中关村一处不起眼的宿舍区里,几栋略显陈旧的专家楼掩藏在林荫深处。我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铀原料的制备作出巨大贡献的杨承宗老先生就在这里安享晚年。

  走过一个世纪的光阴,杨老先生在这个金秋迎来了百岁寿辰。

  鲜花、蛋糕、掌声……16日,杨老先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化学会、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的高徒们齐集北京,感念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就在两天前,杨老偶染风寒住进医院,但他仍然通过摄像镜头,兴致勃勃地参与这场属于自己的师生欢聚、科技界精英荟萃的生日庆祝会。

  年薪55万多法郎和1000斤小米的抉择

  1911年,杨承宗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后由严济慈、钱三强介绍,赴巴黎居里实验室进修放射化学,师从玛丽·居里夫人之女伊莲娜·居里。

  1951年,杨承宗的博士论文《离子交换法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受到好评,被定为“最优秀”级论文。伊莲娜·居里亲自为高徒“中国杨”举行庆祝酒会。

  这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寄来续聘通知,特别说明“年薪55万多法郎,另加补贴。”但对杨承宗来说,没有什么比建设新中国更有吸引力了。他决定放弃一切优厚条件,报效新生的祖国。

  启程前,杨承宗向导师要了10克碳酸钡镭的标准源——这是镭元素发现者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备的国际镭标准。这个标准源后来成为我国开展铀矿探测及电离辐射计量研究的唯一标准计量实物,是我国开展原子能科研工作的无价之宝。

  回国后,他的薪酬只有“每月1000斤小米”。为多采购些科研设备回国,他搭上了全部积蓄,甚至变卖了心爱的手表、相机。当时,他就靠着钱三强准备的两架日本摇摆天平,两个白金坩埚,白手起家,开创了新中国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961年,为加速原子弹的研制,杨承宗受命担任二机部铀矿选冶研究所业务所长,负责铀矿选冶工作。此后,杨承宗全力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两年艰苦奋斗,他提前3个月提炼出了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高纯度铀。当一封印着鲜红国徽的贺信飞来,杨承宗将它久久地捧在手心。

  为了人民免遭辐射,他付出失去光明的代价

  身为“洋博士”的杨承宗不仅开创了我国的放射化学研究,在危险工作面前也身先士卒。他总是把安全留给同事,把危险留给自己。

  1953年,杨承宗赴协和医院修理一套装有镭的设备。当年日军占领北平后,把这套设备弄坏了,竟让放射性物质向空气中自由排放,不知害了多少人。

  杨承宗不顾这套设备没有任何防护,抢在别人前面,迎着射线冲过去,果断、妥善地处理好了破损的装置。设备修好了,人民安全了,他的右眼却因为超剂量的辐射而受了伤。

  1961年,上级急调杨承宗研究铀矿的选矿和冶炼,为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准备核装料。他不顾担子重,时间紧,全力投入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在国际上领先的成果。就在胜利一步步逼近时,他顾不得眼睛的剧烈疼痛,超负荷地工作。等他再走进医院,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

  经过700多个日夜苦战,他带领团队纯化处理了上百吨各地土法冶炼生产的重铀酸铵,生产出了符合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2.5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准备好铀原料物质。

  做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可由于种种原因,他既不是院士,也没有戴上共和国勋章。对于荣誉得失,他的心总是平静:“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创办中国科技大学,桃李芬芳蜚声国内外

  从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校起,杨承宗与科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建校到迁址合肥,再到第二次艰苦创业,他都积极策划、参与。

  建校之初,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所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任课老师的选择,都是杨承宗亲自编写、亲自确定。他经常对同学们说:“科学就是前沿,科学就是尖端,科学就是创新。”

  58级放射化学专业学生俞书勤教授至今还记得,他们进校上的第一堂课即是杨承宗的无机化学课。在课堂上杨先生详细地介绍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化学分离钋和镭的方法,在黑板上还写下了分离的流程图,深入浅出、概念明确、丝丝入扣。

  杨先生说,师者最大的心愿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看到学生超过自己。在科大,他提倡学生敢于指出老师错误的新风。

  1970年,科大迁往合肥,杨承宗携家带口来到合肥。他曾在马鞍山南山矿参加劳动,并且长期和师生一起到安徽大学西门外的小院值班,因为那里存放着放射性物质和标准源。

  为安全起见,放射化学专业的老师要24小时轮流值班,杨承宗从不间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坚持步行。多年后,当放射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北京与老人谈到合肥的巨大变化,他还非常高兴地说:“我还和你们一起去那里拉过砖呢!”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大副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对外语教学进行改革,提出外语教学应以英语为主,全面兼顾。从此,中国科大不仅在全国高校中由俄语向英语转向最快,而且外语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1980年,由杨承宗倡议,在中国科大和合肥六七所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民助”的自费走读大学,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走向多样化。

  “杨老对祖国的忠诚、对科研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薄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中科大校长侯建国由衷地说。

  “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病床上百岁的杨老先生气色很好,他吐字清晰、十分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制备原子弹所需要的铀,一件是创建了科大的一个系。”他勉励年轻同志努力掌握飞速发展的科学知识,贡献给伟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