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20年发展启示录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19日18:59
  新华网南宁9月19日电(记者龙松林、王勉、吴小康)忆往昔春华秋实20载,看今朝再谱华丽新篇章。

  9月25日,我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将迎来20周岁生日。这个地处桂林市东南角、成立于1990年,仅有29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不沿海、不沿边,没有富集的资源,甚至多年来不通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以多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为基础,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让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拓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在恭城,没有特困,没有暴富;没有“空壳村”,没有“留守儿童”。一组有分量的称号诠释了这个民族县的不平凡——“中国沼气第一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月柿之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恭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中西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苦干+巧干”,石山变果园

  西岭乡大岭山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当时盛传“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下雨吃点石坑水,天晴挑水难又难”的歌谣。

  1991年,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带头用钢锹和踏犁在荒山上撬石挖坑种桃。受到启发,其他村民也加入到这一行列。把石缝撬成一个坑,两个人需要一天多。村民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钢锹断了,锤头也磨圆了,大岭山人终于把漫山遍野的石山变成了果林。

  为把收获的桃子尽快运下山,大岭山村民在1992年开始自己动手修路,当时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400元,为了修路不少家庭变卖家产,就这样边撬山边修路,用15年时间修通了出村的水泥路。

  村民们并非懂得一味苦干。大岭山每年春天时节雨水较多,六七月份以后则以干旱天气为主。根据这一气候特性,村民们没有盲目“跟风”种植柑橘等水果,而是选择了不需要太多水分的桃李类水果。

  大岭山人只是“恭城精神”的缩影。长期关注恭城发展的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罗知颂说,恭城人凭着“苦干+巧干”的精神,把石山变果园,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无论是道路两旁,还是山坡之上,甚至石缝里,都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柑橙、柿子等果树。在恭城,当地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驱车在乡村公路上行走,3秒钟内看不到果树就不是恭城。”

  平安乡横山瑶寨村,58户村民种植的椪柑、沙田柚达362亩,每年的水果产量有833吨。村委会副主任容文熹说,村民们现在人均纯收入为4670元,其中约有70%的收入来自水果。

  平安乡北洞源村500多户村民,水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北洞源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群忠介绍,为解决水果销售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水果协会,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水果销售队伍。目前全国各大水果销售市场都有“恭城水果摊”。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林武民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经过考察和论证,恭城结合当地闲置土地较多、群众有种水果的习惯等实际,决定发动千家万户种水果。目前,已形成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四大类水果为主的产业布局。至2009年末,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3.7万亩,总产量达65万吨,水果总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均居广西第一。

  “按产量计算,恭城可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1斤水果。”林武民说,如今恭城已建立连片100亩以上的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13个,成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

  “一池带四小”,农村大发展

  在平安乡黄岭村口,刻有“中国沼气第一村”的奇石分外醒目。放眼望去,一排排小别墅整齐地坐落在山脚下,别墅群背后是苍翠的群山,前面则是挂满柑橘的果园……黄岭村是恭城平安乡新街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共138户546名村民几乎家家住在三四层的“小洋楼”里。

  “那时山是秃的,水是黄的,村民们都住在泥砖房里。”60多岁的黄岭村民龙长渠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需要很多柴草煮猪食,大家都上山砍柴割草,周围的山头变得光秃秃的。

  上个世纪80年代,黄岭村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建有沼气池146座,入户率达到100%。“沼气不仅节省了以前大批上山砍柴的劳动力,还极大地推动了封山育林工作。”新街村村委会主任黄光发说。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唐云舒介绍,恭城沼气的大规模发展始于1983年。目前,恭城建有沼气池6.36万座,入户率达89%,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沼气第一县”。

  “发展沼气给恭城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唐云舒说,建一个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加上改厨、改厕等总成本不超过4000元,相当于替代1427公斤标准煤,可解决3到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燃料。同时,沼气不仅可以做饭照明,沼渣、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沼气大发展后,恭城农村形成了“一池带四小”的庭院经济格局,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猪圈、一个小菜园、一个小果园、一个小鱼塘。

  “绿色政绩观”,发展硬指标

  黄竹岗,莲花镇一个离县城40公里的库区移民自然村。在这个仅有42户202人的水库移民小村里,一幢幢结构新颖、整洁干净的小楼,与周围的果树交相辉映。

  村民李玉山说:“亩产不过百公斤,收入不过百十元。一日三餐杂粮饭,一年四季布衣裳。”正是数十年前黄竹岗村村民生活的写照。

  生存面临困境的黄竹岗人,在各级政府帮扶下,村民们开始大力发展水果,截至2009年,柿子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毛竹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在有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之称的莲花镇红岩村,上万亩的柿子园每到收获季节红彤彤一片,蔚为壮观。红岩村党支部书记朱培铭介绍,红岩村每年接待的游客达18万人左右,目前红岩村拥有客房500多间,餐馆近50家。村民李杏芳将自家4亩地全承包了出去。“我家现在主要做生态旅游生意,一年下来有十多万元的纯收入。”她说。

  唐云舒说,恭城总人口不到30万,其中农民就有20多万,但外出打工的仅数千人,没有“空壳村”,没有“留守儿童”,多数农村都实现了社区化管理,不用进城照样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记者在恭城采访时,当地的干部群众认为,恭城作为一个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不沿海、不沿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但却能取得现有成绩,得益于11任书记9任县长接力“绿色政绩观”。

  罗知颂说,在时下很多地方“换了领导换思路”的风气下,恭城却不一样,每届班子交班时交思路、交产业、交希望,接班时接传统、接作风、接责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埋头苦干,闯出恭城发展的新天地。

  记者采访了解到,恭城的数届领导班子,一如既往,不断创新,咬定农业不放松、咬定生态不放松、咬定农民共同富裕不放松,走依靠生态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除“绿色政绩观”,恭城还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给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了舞台,使得恭城的干部队伍信念坚定、作风务实、锐意进取。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