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山楂树之恋》引发大讨论 纯爱是珍品还是谬论

来源:南海网-海南特区报
2010年09月20日17:12

  《山楂树之恋》引发纯爱大讨论 观点各异碰撞激烈

  张氏纯爱是珍品还是谬论

   9月16日,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正式上映。这一次,张大导演主打的是“纯爱牌”,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宣传伊始,张导以及他的团队就忠实地贯彻了这一主题。比如在一个月前的新闻中,张导感慨,现在清纯的女孩太难找了。“纯爱牌”也确实凑效,纵观所有《山楂树之恋》的报道和评论,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纯爱的大讨论。很多人感慨电影里的纯爱已经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了,当然,也有人痛批《山楂树之恋》是把无知当单纯。那么,电影《山楂树之恋》里到底对纯爱如何定义,难道当今时代真的就纯爱难寻?

  张氏《山楂树之恋》

  四大纯爱标准

   标准一:纯爱无性爱 在电影中,男主角老三和女主角静秋刚牵手时,中间甚至是借着一根木棍。尺度最大的一场戏就是两个人和衣躺在一张床上,老三想要抚摸静秋,但是很快就停止了,而实际上当时静秋已经知道老三得了绝症,并且说出了“你想做什么我都同意”。但是小说里描述得可没有这么单纯,老三在看着静秋穿泳衣的时候就立马起了生理反应。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虽然没有真正发生关系,却是有“激情戏”的。只是这些场景在电影里都被删除了。张艺谋解释除考虑审片制度外, “电影中这样表现性爱的萌动,我觉得是合适的。他们在床单之下已经有所表现。”总之,小说《山楂树之恋》里表现的是一个特殊年代被压抑的“性”,而电影《山楂树之恋》里干脆处处无性来表达自己的“史上最干净”。

   标准二:纯爱无关金钱和门第 老三是一个高干子弟,静秋却出生在一个右派后代的家庭。但是身份、门第的悬殊都没有阻止他们相爱。在片中,老三多次无私地为静秋提供帮助,送给她礼物。这听起来真像是一个“富二代”追贫穷女的故事。但是,在电影情节里,静秋并不“物质”,钢笔、胶鞋、乃至钱……静秋都有不得不收下的理由。而张艺谋的理解是:“小说里的老三被写成‘情圣’,对静秋有无所不在的呵护和关爱,如果一个男孩真心愿意这样对一个女孩,我觉得用什么方式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小说中,静秋除了对性很无知以外,在其它方面却是事故的、圆滑的。显然,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了表现自己的“纯爱观”,对原著有着歪曲的解读。

   标准三:纯爱的女主角一定要“清纯” 张艺谋说,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清纯”。可是现实是,为了挑选电影女主角,张艺谋的剧组面试了数以万计的女孩子,最后都无功而返。终于,张艺谋发现了“眼神如山泉水般纯净”的周冬雨。张艺谋说,这个女孩子对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情世故全然不懂,她不仅长得干净、清纯,甚至表情、性格,都像山泉一样,清澈、透明。

   标准四:纯爱需要矢志不渝的忠贞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25年了,但我要等你一辈子。”“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这两句老三对静秋的表白感动了很多人。老三对静秋的爱矢志不渝,也是许多人心中那个年代的爱情写照。

  张艺谋的纯爱观非常契合

  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批判

   批判一:和以前比,现代女孩开放又拜金 上面已经提到,张艺谋很推崇六七十年代的“清纯”,所以会感慨现在这个时代清纯难找。而在许多的影评中,人们纷纷搬出了《非诚勿扰》中的马诺,还有“二奶”、“小三”、“一夜情”这样的名词,旨在说明在当今社会,女孩们是多么物质、拜金、开放。当然,这种论调风靡已久,最有名的就是当年以李银河名义伪造的“处女率”调查。

   批判二:现代社会爱情观沦落 一位资深长影导演观影后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用一部纯爱影片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沦落。”更有评论指出,在“星、性、腥”长期占据着各大媒体头条,“二奶”、“一夜情”和“自曝性经历”日渐成为“高频”公共词汇的今天,“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早已变成了令人倍感“陌生”的陈年往事,在此背景下上映的《山楂树之恋》自然也就成了公众寄托“纯净”与“美好”的“许愿树”。

   总之,普遍的论调是,《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爱,忠贞不二、毫不势利,与性爱无关,和所谓现代“堕落”的爱情观完全相悖。所以,主流声音才会如此推崇有加。

  另一种声音:这种刻意营造的时代冲突实属谬论

   在以前,社会也普遍缺少“爱情”。看完《山楂树之恋》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会认为影片很有感觉,“到处都有我们那个年代的影子。”可是那个时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人们由于禁锢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纯洁”,但表面之下的真实呢?

   从爱情层面来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不少年轻人的恋爱是通过组织安排的,爱情伴随着阶级感情、革命友谊。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了,年轻的姑娘们纷纷应征入伍,而让她们入伍的目的则是解决新疆镇守边防军人的婚姻问题。不能说他们之间都没有爱情,但是显然,这不是自由恋爱,没有产生爱情的情况也占大多数。在农村,婚姻主要还是由双方亲属坐在一起谈来决定,婚姻的基础是家长意志,又哪里是“纯爱”?一直到1980年4月,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情况有所改观。标志是新《婚姻法》施行。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承认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灵魂。

  在以前,择偶标准也很“物质”

   我们再从价值观层面来说,也就是从“纯真”层面来说。都说现在的爱情堕落、腐化,被物质化了,但是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个时代的择偶也是有标准的。比如说在70年代,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和“72条腿”(一套家具)。另外,在成分上,还有这么一个顺口溜——“50年代找干部,60年代找军人,70年代找工人,80年代找大学生。”在家庭背景上,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基本不通婚,干部子女和普通家庭子女难通婚,甚至双职工和单职工家庭通婚都有障碍。

   雷颐先生在《漂亮的脸蛋与大米》一文中回忆,“文革”时期,他们班组的组长忿忿不平地小声说:“他妈的,坐机关的这些女的一个比一个漂亮,我们车间就没几个漂亮的。”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恋爱是被怎样的因素左右的。上面说的这些,与“宝马”或者“富二代”标准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不能拿个案当普遍,现代社会也不缺纯爱个案。其实,严格意义上的纯爱在中国社会从来都是稀缺品。而在每个时代,我们似乎又都能找到关于纯爱的个案来颂扬。在古代有张生和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在现代社会当然也有,比如舍身救男友的郑楠,4年来一直呵护着绝症女友的耿亮,汶川地震发生时一直陪着埋在废墟里的女友的郑光明……只是,我们显然不能拿个案当普遍。

  现代人的爱情观应该是进步了

  而不是退步堕落了

   《山楂树之恋》的纯爱标准中最强调的是“无性”和“清纯”。然而,这样的标准本身就有问题。有评论指出: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现代民主社会,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有一些人看完电影后也提出这样的质疑:清纯等于无知?张艺谋也说女主角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和静秋很像,我们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中年男人张艺谋对女人的“幻想”,希望她们什么都不懂。但是,这种无知的清纯只有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才可能养成,而现代信息社会所培养的清纯,不是这种对人情世故的一无所知,而是在充分地认识了这个世界过后,依然独立、自强,相信爱情、相信美好。

   现代人的爱情,仍然存在很多让人憎恶的扭曲,但这是由于人们还不够自由造成的,而不是禁锢太少造成的。张艺谋们怀念的那个禁锢年代,只是个传说罢了。(宗和)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