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老翁1支笔10年时间 绘重庆“清明上河图”(图)

来源:重庆晨报
2010年09月26日08:37
作品成功,老伴是第一观众。
作品成功,老伴是第一观众。

“观音桥巨变”出炉了。
“观音桥巨变”出炉了。

邓绍贵老人在创作中。
邓绍贵老人在创作中。

  观音桥有多少栋高楼?这个问题,即使在此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可能都回答不上来。

  不过有个人却注意到了,他叫邓绍贵,一位民间艺术家,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支钢笔,若干瓶炭素墨水,数百张宣纸,记录观音桥高楼的成长,今年他还给观音桥步行街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

  当然,此图非彼图,因为它是属于现代版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描绘的都市繁荣景象,而着重点,最后体现的都是人。古代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上千,邓绍贵的观音桥版“清明上河图”,街头人物同样不下千人。

  不同的是,邓绍贵采用的是来自西方的艺术手法———钢笔素描。高楼、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

  他的这张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有23米长、1.28米宽,图中的景象,就是观音桥。从黄金海岸出发,沿着环道、步行街、最后回到了黄金海岸对面的中信大厦,并延伸至嘉陵江大桥。

  图中,他一栋高楼都没有放过,有“姓名”的高楼,有30栋,没有“姓名”的高楼,20来栋。高楼外立面上的广告,临街的店招,都有记录。街上的景观、喷泉、舞台、树子,都是准确记录。

  而街头的人物,是这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亮点。人物近2000人,最多的是在街头休闲的市民,有手挽着手的情侣,有带着小孩逛街的父母,有提着大包小包的市民。而人群中,还有警察在巡逻,步行街入口处的交巡警平台,正在工作。

  图中,还特别注入了两个细节,一是在重百大楼和北城天街墙上的大屏幕,正播放着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的广告。二是在街头,有一辆常常在此停靠的无偿献血车。

  高楼、人物,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观音桥

  当年的“鬼窝窝”

  每一天都在变

  邓绍贵今年78岁,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江边的下半城一个叫凤凰台的地方长大。他说,和观音桥结缘,这是他在48岁之前没有想到的。

  “儿时,观音桥那片,用咱重庆话说,叫瓢儿白地。”邓绍贵说,当时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枣贰坡,鬼窝窝;蚂蝗梁,鬼歇凉。“两个地方,都是观音桥一带的两个地名,形容的是原来的荒凉。”

  而在48岁时,也就是1979年,邓绍贵一家却搬到了“鬼窝窝”。到了1997年,他又搬进了金岗大厦32楼,同样在观音桥。这栋楼有35层高,当时是观音桥的第一高楼。“上30楼的房子,当时重庆都没有几栋。”邓绍贵的新家,有好几百平方米,属于跃层。“住得高,有一种一览众楼矮的感觉。”

  不过,他的这种优越感,没过几年就消失了。因为旁边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的伸入云天。“从我家看未来国际的顶部,需要仰着看。”

  邓绍贵说,每天早晨起来,打开自家窗户,都发现观音桥在变高、变长、变大。这种变化,逢年过节亲友来作客时,感受最大。一位在外地生活了多年的亲友说:“整个重庆城,找不出第二个比观音桥变化大的地方了。”

  邓绍贵

  每天携带“4件宝”

  记录下街头变化

  邓绍贵的身上,每天都携带着这4件宝:钢笔、墨水、尺子、速写纸。

  观音桥自2000年开始热火朝天的建设,他就带着这四件宝,在街头、家中、工地,不停记录。10年时间,这样的单独作品,他创作了200多幅。去年,他搬家至北部新区。“出了观音桥,我有了另外的视角,也有了新的灵感。”他拿出以前的钢笔素描作品,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之后天天往观音桥跑。从今年3月起,邓绍贵将自己关在了书房,开始了写实型创作。“古时有清明上河图,现在成了佳作,我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将观音桥的市井百态,繁荣景象描绘出来。”“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奇妙的世界,这就是钢笔画的艺术魅力所在。”邓绍贵说。

  记者 任明勇 鞠芝勤 甘侠义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