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10年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消息

学者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 契合当下金融危机背景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10月12日06:17

  瑞典皇家科学院11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顿森(Dale T.Mortensen),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对这三位学者的获奖,《经济参考报》邀请了多位中国经济学者进行了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中国尤其应该关注劳动经济学理论

  我们原来估计了几个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这一次都没得到。本次获奖的这三个学者大家并不是太熟悉,不过必须承认,他们研究的内容为当前世界各国所关心,所以他们的获奖还是很有道理的。

  就业问题很可能是当前世界最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就欧美来说,刚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美国和欧洲,企业生产规模大幅萎缩,社会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了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经济问题之一。

  中国尤其应该关注劳动经济学理论,因为欧美面临的只有失业上升问题,中国则要复杂得多,还面临劳动力工资上升问题。在一个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存在工资上涨压力,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给众多低端生产者带来成本压力,这些企业雇用新劳动力的意愿就会下降,社会就会面临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必须要认识到,中国未来几年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劳动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有了长足的提高,中国的国内消费水平才可能有明显改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丽群:戴蒙德凭其研究的政策指导意义获诺奖

  彼得·戴蒙德是一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学者。1965年,他的第一篇经典论文“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ER)上。此文中,他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 )。

  早期戴蒙德的研究方向主要偏向于新古典主义模型下的均衡问题及利率决定因素等。后来,随着其对现实问题的不断关注,戴蒙德的研究也有了很大改变。他开始更加偏向于微观,研究福利、养老、收入分配、政府政策制定等诸多问题,尤其关注劳动、就业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戴蒙德的大量文章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还有着强烈的政策含义,比如其反对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建议设立记账式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NDC)等等。

  今年诺奖颁给的三名经济学家,均为在劳动就业领域有杰出研究贡献的学者,这也折射出诺奖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当下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欧美国家失业率依然高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急需理论来指导它们的政策。而今年三位诺奖获得者的研究无疑能在这方面给政府不少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众:莫顿森站在了劳动经济学理论最前沿

  作为一个劳动经济学学者,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我最熟悉的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戴尔·莫顿森。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学者,并且奠定了工作搜索领域研究的基础。

  莫顿森所研究的工作搜索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教人如何去找工作。正是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两篇论文,奠定了这个当今劳动经济学领域最难课题之一的理论基础。它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后面关于这一领域的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都是基于他的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这些年还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然而即使是在这一不断进步的学科中,工作搜索领域也是出于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因为它对分析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一位工作搜索领域的理论奠基者获得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谓是名至实归。

  而且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讲,如何让劳动者找到工作是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所以这个时候肯定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于说到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本人对此感到很悲观。有人认为中国人得不了这个奖跟欧美人的倾向性有关,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中国的经济学者和世界各国的交流都是比较多的。关键问题还在于现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还不处于世界一流水准,而要想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是这个国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整体达到一流水准。所以虽然现在有些中国经济学家获得了诺奖的提名,但是离得奖还存在很远的距离。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迅雷:中国经济学家距离诺奖比较遥远

  西方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政策,政府和居民过度开支,造成负债累累。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高居不下,各种抗议此起彼伏。因此,西方主要经济体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宽松的经济政策并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在经济学理论上做出这方面的突破,这也是此次三位研究就业领域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隐性失业的情况并不比美国轻松,甚至更加严重。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影响到社会福利的供给,甚至还影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于就业理论对于中国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距离中国经济学家还比较遥远。目前国内经济学家的研究较为功利,其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与西方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国目前的经济学研究还带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经济学家注重比较研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经济学家应当突破目前的框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上。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高义:现实需要经济学理论作出突破

  目前欧盟和美国的失业率高居不下,而主要经济体的适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并未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并带来了通胀的问题。而古典经济学理论却无法有效地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因此现实需要经济学理论作出突破。这也是此次三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大的原因。

  中国经济学家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比较遥远。5至10年内不太可能。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学家才开始使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经济学家目前主要还是用西方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诺奖主题没有跳出经济危机

  虽然诺奖并不追随潮流,但也不会一味地抛弃现实经济最关心的问题,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对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影响不小。

  卖家商品卖不出去,买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商品去买,这实际上是市场摩擦问题,并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这个状况出现在就业市场将极为恐怖,当前欧美严重的失业问题就是在劳动关系的不平衡中产生的。美国许多高级职位还需引进海外人才,但工厂为代表的劳动力市场和相关服务行业却成了失业的重灾区。空缺职位招不到合格人才,失业人员都只是掌握已没有市场空间的技能。

  获奖学者的搜索成本问题也是导致当前欧美就业市场不振的一大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充分反映劳动市场需求状况,那么失业人群将会剑有所指因地制宜地给自己选择培训或充电,从而达到空缺职位的匹配要求。当然从劳动力市场的根源———教育阶段,就该有这样一个信息充分的平台。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创新性和公平性不足

  获奖者的研究项目与当前欧美最热点的失业问题最为贴合,自然会吸引眼球、拉拢选票。而理论成果中的在求职中搜寻成本的说法,我认为当今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使其压低很多。造成失业的主因无疑是金融危机下经济结构剧变,使许多产业工人失去工作,但别忘了,欧美正在着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在不久将来要吸收大量劳动力,届时欧美就业状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对于价格对商品供需的变化在劳动力市场失效的观点,此观点不具备创新性。希望东方学者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成果能获得公平的看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方烨 吴黎华 闫磊撰写)

  ■新闻背景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 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新闻背景二:

  2000年以来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利弗·威廉森、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

  奥斯特罗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她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赫维奇、马斯金、迈尔森

  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共同分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

  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科学领域。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卡尼曼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克尔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

  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麦克法登和赫克曼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黄成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