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宜黄事件能否让“拆迁问责”硬起来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2日22:10

  宜黄事件能否让“拆迁问责”硬起来

  ■焦点观察

  虽然这只是行政问责的第一步,但避免了以往类似事件处理不了了之,“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个个都在”的无奈现实。当然,宜黄事件的处理,能否掀起一场“拆迁问责风暴”,仍有待继续观察

  在宜黄自焚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县长苏建国被免职,新华社报道称,此次宜黄县党政主要领导调整与该县9月10日发生的拆迁事件有直接关系,是行政问责的阶段性结果。(10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宜黄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经微博实时直播和媒体广泛报道后,曾引起巨大反响。目前,在伤者得到积极救治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相关责任人能否被严格问责,并为处理类似恶性拆迁事件立下规矩,甚至希望以此为契机,终结频发的暴力拆迁。

  从最初发布“事实说明”企图掩盖真相,到指挥抢夺死者遗体、阻挠家属反映问题,宜黄拆迁事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朝着暴力失序、令人愤慨的方向发展。事件出现转折,是江西省政府调查组的介入,8名相关责任干部受到处理,其中还包括当地主要领导。虽然这只是行政问责的第一步,但避免了以往类似事件处理不了了之,“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个个都在”的无奈现实。当然,这样的转机,与网友的高度关注和强大舆论压力有很大关系,充分体现了“围观”的力量。

  但是,相对于暴力拆迁的惨烈和事件影响的恶劣,这样的处理是否称得上严厉,也一度引来了“敷衍舆论压力”的质疑。9月中旬,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看似措辞严厉,但受害人家属和其律师发现,两人实际上仍在主持工作,并信誓旦旦对媒体表白,以后要改变行政思路,更多关注民生云云,并没有要为事件承担责任的意思。

  对于宜黄事件这样引发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我们当然希望有严厉的问责,以形成警示效应;同时也希望,这么长时间的调查,应该是为查明真相、分清责任,而不是为敷衍公众压力,甚至以挤牙膏的问责试探舆论风向。两个“建国”被免职后去向如何,会不会休息一段再异地任职,仍需继续追踪。

  此外,这一处理结果,并未附带原因和责任的说明。宜黄拆迁事件究竟因何而起、事件经过如何,在事件处置和围堵阻拦上访中,相关责任人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目前仍不清楚,缺少事实真相和细节的支撑,问责的力度难免会打折。

  好在,这仍是一个宜黄事件行政问责的“阶段性”结果,宜黄事件的处理,能否掀起一场“拆迁问责风暴”,仍有待继续观察。所谓“风暴”只是一个比喻,要根除强拆的土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政绩考核体系,达到财权和事权的平衡,但面对频发的暴力拆迁个案,强有力的问责同样必不可少。当然,这样的问责也要在制度的轨道内,依法进行。

  暴力拆迁事件,并非无法可治。往上说,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有宪法、物权法保障,虽然人们热盼的拆迁新法规一再难产,但即使原有的法规条例,也规定必须就拆迁补偿达成协议,才能进行拆迁。为遏制公权力介入暴力拆迁的形势,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通知,规定因暴力拆迁和征地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的,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惩处犯罪分子;对随意动用公安民警参与强制征地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的责任。

  在通知发出后发生的宜黄事件,是检验法规执行力和行政问责力度的一个机会。对此,且让我们继续关注。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丁永勋(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