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格桑花儿开(组图)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10月13日06:22

  因为爸爸的牺牲,

  她选择从医

  张红娟出生的地方没有格桑花。那儿是大漠戈壁深处,从小,张红娟见到的大都是红柳、沙枣树、苜蓿、狗尾巴草。最为惹眼的是紫色的马兰花,一簇簇,一丛丛,绽放得格外美丽。

  在张红娟的记忆中,担任空军某师飞行大队领航室主任、歼击机飞行员的爸爸是一个特别随和的人,一米七八的个头,高大魁梧,浓眉方脸,常穿一身天蓝色飞行服,是那样的英俊帅气。每当走在去上学的路上,儿时的张红娟仰望碧蓝如洗的天空,看着一架架战鹰呼啸而过,经常梦想着长大后也能当一名飞行员,像爸爸一样驾驶着战鹰在蓝天上翱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1年秋季的一天,张红娟的爸爸驾驶“歼-6”进行飞行训练时,飞机突然出现故障,进入失速状态,呈螺旋状快速向地面坠落。塔台指挥员命令爸爸弃机跳伞。是的,跳伞可能保住性命,但“歼-6”是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飞机,那可是空军的“宝贝疙瘩”,舍不得啊!作为飞行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他想凭自己过硬的飞行技术保住战机,然而几次尝试拉起飞机都没有成功……

  妈妈带着红娟和哥哥赶到医院,爸爸已经离他们而去。她扑在爸爸身上放声大哭,哭累了,就拽着医生的胳膊连连哀求:“叔叔,救救我爸爸吧,你们能把他救活的!”看着面前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医生难过地转过头去。

  “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从那一刻起,张红娟的心里就埋下了这个愿望。尽管刚刚9岁的她还不明白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但她知道,当上医生,就能够救爸爸的命,救好多好多人的命。

  理想之路总有坎坷相伴。1989年高考前夕,被老师们一致看好的尖子学生张红娟得了重感冒。妈妈打算让她放弃考试,可她哪里肯干,晚上打针输液,白天坚持参加高考。最后的结果是考得非常不理想。不久,张红娟参加军校招生考试,这一次,她发挥正常水平,以兰州军区空军第一名的成绩被吉林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马兰花开得正盛的时候,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

  3年的军校生涯,张红娟仍然是佼佼者,所学近20门课程,门门优秀,被评为“全优学员”。毕业考试,她又在全年级150名学员中夺取第一名,享受到高定一职的殊遇。

  天生好强的张红娟似乎永远不知道满足。分到部队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她深感自己学识和能力的不足,在完成河南医科大学自学考试的本科学习后,又攻读这所大学的研究生。两年半的挑灯夜战,她终于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级考试,获得硕士学位。

  “红娟,去妇产科干,咋样?”医院副院长是从别人的举荐中发现张红娟的,等到看了她的档案,就喜欢上了这个聪颖的年轻中尉,觉得这是个可造之材。

  “那里的手术多吗?”

  “当然多了。”

  “我去!”

  医院里有句行话,叫做“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许多人不愿意到妇产科工作。张红娟却从“累死累活”中尝到了磨练意志、提升技能的快乐,在废寝忘食的拼搏中掌握了妇产科医生的十八般技能,很快就成为科里的技术骨干。

  成功偏爱有准备的人。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妇科病,操作难度大、要求高。为此,科里专门送她去西南医院深造。她不敢浪费一点时间,周边的风景名胜,顾不上游览;附近的同学战友,也无暇去看望。双休日还四处去旁听学术报告,在西南医院进修3个月,她听了20多场学术报告。回来后,一有空就拿着腹腔镜在买来的猪肉上来回划拉找手感,摸索切割的深浅度,她甚至还将一台腹腔镜的辅助器械拆了装,装了拆,直至弄清构造原理。就这样,张红娟成为医院掌握腹腔镜技术的第一人。

  2008年,35岁的张红娟被破格晋升为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她想,爸爸在九泉之下也会为女儿感到欣慰的。

  她是一朵格桑花,

  开在三江源最高处

  4月的玉树,还裹在冬天的被子里沉睡,格桑花还没有绽蕾,而一场不期而至的大地震,将它弄得满目疮痍。

  济南军区紧急组建野战方舱医院,第一时间赶赴玉树救灾,张红娟作为唯一的妇产科医生随队出征。

  4月21日,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接诊。消息传开,来方舱医院就诊的灾区群众络绎不绝,看妇科病的更是排成了长龙。虽然妇产科只有张红娟一个医生,但她一个个地问诊、检查、开药,从容不迫。

  她不是第一次执行这种任务了。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她在没有任何检验手段、消毒不完善的野战条件下,在帐篷里完成了第一例剖腹产手术,此后又接生了10名婴儿,诊断治疗近千名群众。有了汶川抗震救援经验,这次来玉树之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带齐了妇科所用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物,因此,工作起来有条不紊。

  当晚7时,张红娟接诊了第一个藏族孕妇塔拉。检查发现,塔拉早已过了预产期,羊水已破,母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解开塔拉的衣裤,只见塔拉的下身沾满了污物,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张红娟忍不住呕吐起来。而塔拉的情绪又极不稳定,很不配合,非要按照当地的习俗跪着生产。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与其沟通,张红娟只得稳定了一下心神,一面仔细地为塔拉清洗、消毒,一面用眼神、手势耐心地与塔拉交流,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塔拉似乎从张红娟的笑容里看到了善意,读出了关爱,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开始配合诊疗了。

  6个小时后,震后的玉树终于迎来了第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当张红娟把可爱的男孩捧到塔拉和他的家人面前时,塔拉的丈夫激动地流出了眼泪,一个劲儿地鞠躬致谢:“感谢金珠玛米!感谢亲人解放军!”两口子执意让张红娟给孩子起个名字,张红娟想了想,便给孩子取名叫“军玉”,意思是解放军救援玉树,和灾区人民心相连、情相依。

  藏族群众固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许多难题。4月24日凌晨3点多,张红娟连续接生完两个孩子,浑身疲惫地回到帐篷,刚躺到床上,又接到急诊电话,她一骨碌爬起来,顶风冒雪往方舱医院赶。

  患者叫尕群,是一位38岁的高龄产妇,前3个孩子都因难产夭折,这次怀孕也不顺当,已经几次出现不良反应。张红娟经过仔细检查发现,胎儿胎位不正,胎心很慢,脐带缠住了脖子,如果不马上做剖腹产手术,孩子仍然难保。张红娟将实情和救治方案告诉尕群后,尕群非常惊慌,不住地摇头摆手,坚决拒绝剖腹产。因为当地藏族群众信奉佛教,认为人的躯体是受佛的恩赐,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人为地破坏寄宿灵魂的躯体,来世就要被打入地狱。张红娟一遍遍地给尕群和她的丈夫解释、劝慰,分析尕群面临的严峻情况和可怕后果,用那些拒绝剖腹产导致丢了性命的事例耐心开导,他们这才勉强同意手术。

  很快,野战方舱里紧急展开了一台剖腹产手术。孕妇特别肥胖,往常只需几十分钟的手术,这次却用了近4个小时。取出胎儿时,羊水已经变成胎粪,婴儿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张红娟迅速给婴儿清理呼吸道,吸入氧气,几经尝试,仍然没有明显好转。她心急如焚,顾不得多想,立即给婴儿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几分钟后,婴儿发出了啼哭声,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怀抱着自己的孩子,尕群感激地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你就是美丽的格桑花,给我们送来幸福、吉祥。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婴儿得救了,张红娟却因过度的紧张劳累晕倒在手术台前。等张红娟醒来之后,护士崔新苗含着泪说:“张军医,这里是传染病高发区,婴儿满脸血污,你这样做,真替你捏把汗啊!”张红娟笑笑说:“当时孩子命悬一线,只想着救人,哪儿顾得上那么多啊!”

  “红娟是方舱医院最忙最累的人。每天晚上我们睡觉时,她还没回来,第二天我们起床时,她早就走了。”与张红娟同睡一个帐篷的方舱医院护理部主任游继武每每说起这事,眼圈都是红红的。

  这天深夜,张红娟做完一台剖腹产手术回到帐篷刚睡着,手机突然响了。手机里传来儿子的哭泣声:“妈妈,爸爸又去加班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害怕,你快点回来吧!”张红娟的手颤抖着,鼻子一阵发酸,忍不住流下泪来。张红娟的爱人在检察院工作,经常加班,她又远在玉树,孩子没人照管。想想这些,心里真不是滋味。但她深知肩负的重任,便对儿子说:“好孩子,妈妈有任务,怎能回得去呢?妈妈知道你是坚强的小男子汉。”这样一哄,儿子不哭了。就在这时,外面想起催叫声:“张医生,又来产妇了,大出血,快点!快点!救护车在外面等着呢。”“好孩子,妈妈又有任务了,以后再给你聊吧。”张红娟抹去泪水,狠狠心挂断了电话。

  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就有多少个生命延续。在玉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红娟先后诊治病人近2000例,还在这个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藏区,创造了野战条件下接生73个“玉树宝宝”无一死亡、做妇科手术20多例无一例感染的纪录。

  坚强的花朵最美丽

  格桑花钟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不失坚韧。

  张红娟1.65米的个头,体重还不到90斤。熟悉张红娟的人都知道,尽管外表显得纤细柔弱,但她就像格桑花一样,是一个内心十分坚强的人。

  考上吉林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那一年,张红娟17岁。从马兰到吉林,数千里之遥,要先坐汽车到乌鲁木齐换乘火车,到北京后再转车到吉林,当时交通不便,路上要走近一个星期。那时的她,还从未离开过马兰。

  第一次出远门,妈妈不放心,提出要送她去学校,被她拒绝了;妈妈说至少也要送到乌鲁木齐,她还是不干。最终,妈妈只被允许送她到马兰汽车站。然而,挥手告别的那一瞬间,母女俩的眼泪都流了下来。

  因为冬季寒冷的缘故,东北的学校暑假时间短,寒假时间长。张红娟不想把这时间浪费在路上,大学的3个暑假,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天天看书学习,想妈妈了,就给妈妈写信,两天写一封,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讲开心的事,却一字不提困难和委屈。

  第一次实习,是在兔子身上做气管切开手术。望着眼前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全班男女10个同学,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不敢下手。“老师,我先来!”张红娟沉着地在兔子身上划开了第一刀……“张红娟同学勇气大,下刀准,创口完全符合标准!”指导老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

  张红娟深深懂得,自己是医生,更是一名军人。是军人就得学会坚强,经得住摔打,耐得住磨练,就要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张红娟带头写了请战书,却没敢告诉妈妈。直到一个星期后,她才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到汶川了。这下好了,妈妈一天到晚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看,直到有一天在新闻节目中看到女儿在帐篷里救治受伤群众的镜头,这才放下心来。

  玉树抗震救灾,张红娟预料灾区需要妇产科医生,又主动报了名。这次她没有向妈妈隐瞒,只是因为行动急迫,就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妈妈立马赶到医院,为女儿送行。张红娟跑来跑去忙着准备物品,顾不上同妈妈说话,妈妈说:“你忙你的,不要管我,我这样看着你就行。”她前后忙了四五个小时,妈妈就这样站了四五个小时。等忙完了,妈妈已经走了。张红娟十分难过,在心里默默地说:放心吧妈妈,女儿比你想象的还要坚强。

  汶川,见证了张红娟的坚强。

  2008年5月18日,方舱医院的帐篷医院刚刚展开,就迎来了一个产妇。产妇是在她丈夫的陪伴下辗转一上午,跑了多家医疗点后才来到这里的。张红娟检查后,发现胎儿胎音微弱,要想挽救母婴的性命,必须立即实施剖腹产。既没有消毒条件,又缺少必备的药物,在高达40多摄氏度的帐篷里做剖腹产,这要冒多大的风险啊!医院领导问张红娟:“有把握吗?”张红娟坚定地点点头。她心里知道,产妇再耽搁下去命就没了,就是风险再大也不能退缩啊!

  她立即派出两拨人马,一拨去找催生素,一拨去找缝合子宫的线;没有吸痰管就用导尿管代替,没有消毒箱就用高压锅消毒……两个小时后,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是整个地震灾区震后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巧的是,孕妇是在唐山大地震诞生的。孕妇激动地给孩子起名叫“震平”,祝愿地震灾区的群众人人平安。这件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后,引起不小的反响。

  玉树,同样见证了张红娟的坚强。严重的高原反应,超负荷地工作,使她患上了三尖瓣和二尖瓣返流、心律不齐,口袋里装着速效救心丸坚持工作。有时候她感到真的挺不住了,恨不得躺下好好睡上几天。

  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开不败

  格桑花是幸福之花,吉祥之花。张红娟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给患者带来幸福、吉祥。

  张红娟忘不了妈妈遭遇的那件事。1992年,妈妈得了严重的面部神经麻痹症,一只眼几近失明。一次,妈妈去医院看病,当她向一位医生询问神经科怎么走时,那位医生却冷冷地说:“那么大的字,你看不清吗?”后来,妈妈对女儿说:“孩子,作为医生,你一定要好好对待病人,一辈子都对病人好!”

  那一年,张红娟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医生的岗位。她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这句嘱托。

  新疆一位老人因患子宫癌前来153医院治疗,当她无意中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情绪非常低落,坚决拒绝治疗,非逼着女儿带她回家不可。

  “阿姨,您女儿这么孝顺,您不治病,她该多伤心啊!我妈妈和您差不多大,她要是像您这样,我也会很难过的。”张红娟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慰,终于说服了老人。

  手术后,需要做6次化疗,半年1次。每一次,张红娟都是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尽量减少老人的痛苦。老人更是被张红娟的热情耐心感动了,积极配合治疗。上一次化疗后回到家,下一次化疗老人一准根据张红娟规定的时间,按时赶来。考虑到老人家在新疆一个偏远的地方,路途遥远,来来回回极不方便,张红娟劝老人用她调整好的化疗方案在当地医院治疗。老人说:“路途远我不怕,我就相信你。”就这样,在女儿的陪伴下,老人坚持跑了3年,往返6次,做完了全部化疗。最后一次化疗后,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所有指标正常。此后,老人每年都给张红娟打电话,送上她的感谢和祝福。

  行医济世,患者至上。作为医生,张红娟把职责看得很神圣,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治疗中,她总是给病人开小处方,用廉价药,尽量减少检查、化验的费用,患者都十分感激,私下里称她是“最会给病人省钱的医生”。

  河南省原阳县一位妇女得了恶性葡萄胎,手术后需要化疗。化疗的痛苦,加上家里的贫困,使这位患者想放弃治疗。

  放弃治疗就意味着放弃生命!张红娟天天在病床前劝慰她,告诉她化疗虽然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有治愈的希望。好说歹说,患者总算将第一个疗程坚持了下来。谁知,该做第二个疗程的化疗时,患者却再也不愿意来了。张红娟在电话里反复开导,患者就是不听,最后还扣了电话。

  “不行,不能就这样眼看着一条生命完结!”放下电话,张红娟立即赶到患者家中:“大姐,我来请你了。”看到张红娟这样对待自己,患者感激地失声痛哭。治疗在张红娟的关爱中坚持了下去。化疗期间,张红娟隔三岔五地炖点鸡汤、排骨汤给她增加营养;每次来回,张红娟都送给她路费钱;病愈出院时,张红娟还建议医院给她减免了部分医疗费。

  “张军医是个好医生,她用微笑对待每一个病人。”患者这样称赞张红娟,康复出院后都还会记得张红娟的“标志性微笑”:无论对哪一个患者,不管什么时候;无论是累得筋疲力尽,还是受到患者的误解甚至是责骂,张红娟总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某部一位上尉军官就曾深深被张红娟的“标志性微笑”感动过。

  “医生,快看看我家属是怎么了!”这天下午,上尉军官扶着他爱人急匆匆来到妇产科急诊室。张红娟凭借经验仔细检查后,判断患者是流产性宫外孕,要实施手术治疗。偏偏在这时,停电了,既不能做B超,更无法做手术。

  看着爱人痛苦的样子,上尉军官火了:“为啥停电?你们是怎么搞的?”张红娟微笑着向他解释,说患者宫内出血不多,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平稳,等一会做手术没有生命危险。“不是你们的家人,你当然不急了。我找你们院长去!”上尉军官不依不饶,还动了粗口。张红娟没有生气,依旧微笑着说:“这位战友,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以生命保证你爱人的安全!”边说边给患者实施保守治疗,用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2个小时后,终于来电了。B超检查证实了张红娟的诊断。随后,她主刀给患者做了手术。爱人被推出手术室时,上尉军官深深地给张红娟鞠了一躬。3年后,上尉军官的爱人怀上了孩子,来医院生产时,他指名让张红娟接生。

  一辈子都对病人好。张红娟用这个“好”赢得了口碑,赢得了赞誉。她在妇产科工作15年,从未出现过一起医疗事故,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医疗纠纷,收到的感谢信和锦旗不计其数。

  2010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这样一期节目:《张红娟和56名“玉树宝宝”》,报道了张红娟在玉树地震灾区为妇女诊病治疗、接生婴儿的事迹。许多媒体都争相报道张红娟,纷纷将其誉为“高原格桑花”。而那时,张红娟还在玉树拼搏奋战,续写着用爱心托起生命的故事。

  就在张红娟离开玉树不久,格桑花开了,三江源头,雪域高原,到处绽放美丽和芬芳。张红娟没有看到格桑花开,但她并不遗憾,她说,明年,或者后年,她一定会去玉树的,那里有她太多的牵挂……

  (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