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近尾声 老人含泪卖黄牛(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10月21日03:08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首批移民搬迁本月底完成 明年将启动移民后靠安置 2014年前汉江水将输送到华北

  9月27日晚,70岁的王正发老汉在老家的土坯房中慢慢地品着本地土产的郧县黄酒。他喝得很慢,因为这是他在老屋吃的最后一顿晚饭。翌日,他将启程前往移民安置点,开启全新的生活。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需要移民18万人。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已进入攻坚阶段,10月是首批移民搬迁的最后期限。

  伴随着7.4万移民陆续从湖北省十堰市迁往周边的8个市、178个安置点,丹江口库区首批移民外迁工作将正式收官。明年,丹江口库区将启动10万移民后靠安置。2014年前,奔腾的汉江好水将奔腾到千里之外的华北。

  在10月份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十堰要完成移民搬迁3万人,如此强度,堪称中国移民史之最。或许,任何词语都无法描绘当前正在秦楚大地徐徐铺开的这张移民画卷。

  这,是一段由移民书写的史诗。

  文/本报记者肖欢欢发自湖北

  王正发老汉只是7.4万移民大军中的一员。“最后的晚餐”,已在且正在一个又一个丹江口库区的家庭上演。

  宏大:

  三峡移民后的最大规模


  “这是继三峡移民之后中国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对于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如是评价。

  南水北调工程的搬迁强度,甚至超过了三峡工程。三峡移民总人数虽然逾百万,但搬迁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搬迁,却要在短短的两年多内完成。首期移民的“最后通牒”时间,正是本月底。

  移民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难”。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湖北两省共需移民搬迁34.5万人,而湖北18万移民的迁出地全部在十堰市。

  据了解,丹江口水库76.4%的库岸线在十堰市;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河流均在十堰辖区。十堰市所辖区域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重点淹没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及移民工作的关键所在。十堰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3年动迁18万人,日均动迁160人,迁移一户人家需要一辆大卡车。移民的工作量,想一想就出冷汗”,早在去年6月的移民工作专题会议上,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就直陈移民任务的艰巨。

  陈天会说,移民是十堰市的天字一号工程,没有退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陈天会打了个比方:“外迁移民就像是我们嫁出去的姑娘,今天我们来相个亲。我们要让移民高高兴兴地走,不能有意见。”

  紧迫:

  本月搬离3万人


  作为主管部门,十堰市移民开发局副局长李尚玉坦承,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压力非同小可。十堰的移民搬迁已实行“一日一报”,每天各县(市)都要将当天的移民搬迁人数汇总上报。

  他拿着一份移民搬迁日报表告诉记者,截至10月6日,丹江口库区共完成搬迁7267户,累计31236人,占总人数的49%。而按照计划,在本月底,全部7.4万人将全部搬迁完毕。

  10月8日,李尚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十堰将完成3万人的搬迁量,这将创下中国移民史之最。”对此次移民的意义,他表示,河南首批移民外迁已于9月初完成,本月十堰完成移民外迁工作,将标志着丹江口库区首批移民外迁工作顺利收官。这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能否顺利输水的关键一步。

  明年,移民内安工作将正式启动,湖北另外的10万移民和河南的4.5万移民将陆续实现后靠安置。2014年前,滚滚汉江水将自南向北流向华北地区,年输送优质淡水130亿立方米。

  离歌:

  故土难舍终得舍


  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中线,中线的成败在移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2014年顺利实现蓄水调水,是死命令。十堰的7.4万移民需要被安置到20个县(市、区)的178个移民安置点,工作量非常大。从本月开始,平均每天有500多辆货车满载着移民和他们的家具、床铺,穿梭在库区和安置点之间。

  水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对于在故乡生活了一辈子的移民们来说,背井离乡,实在不情愿。他乡的一切都得重建,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受煎熬的,是农村的移民干部。他们既是移民,要维护个人利益;又是移民政策的执行者和带头人,要服从大局。

  对于这场移民攻坚战,十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志林称,为打消移民们的顾虑,市政府承诺“移民后收入高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于现在、生存环境优于现在”。

  从去年7月开始,该市组织750批、2万多名干部、移民代表赴武汉、襄樊等地的安置点考察,历时4个多月。

  今年初,到武汉市黄陂区三里镇救命寺村安置点考察的移民代表张发起初心里很忐忑,但考察了安置点后,他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安置点距离武汉市区仅15公里,还有公交车到市区,不算偏僻;江汉平原的土地平坦肥沃,种植黄瓜、青椒等农作物的种植方式跟老家相似。

  张发回老家后,对老家丹江口市浪河镇的村民们说:“搬吧,那边是福地,去晚了要后悔。”

  攻坚:

  柔情+补偿


  移民没有思想包袱是不可能的,靠什么打动移民?李尚玉说:“柔情加"利诱"。”

  十堰市政府承诺:房屋拆迁实行“四个不拆”:宣传不到位不拆,安置不妥当不拆,当事人思想不通不拆,矛盾隐患不排除不拆。

  搬迁之前做到“六清”:实物指标核查清,补偿资金兑付清,债权债务化解清,建房资金收缴清,搬迁前矛盾化解清,档案资料交接清。

  为确保移民到达当地后不“水土不服”。经过不断协调,外迁移民安置点已由最初的510个减少为193个,让村民们尽量集中。宏观杂居,微观聚居,既有利于移民融入安置地,又为“难舍故土”的他们形成“邻居还是那些邻居”的风俗人情。

  每个安置点都有工作组定点服务,大一些的安置点(1000人以上)有3名干部,小一些的安置点(500人以下)也有2名干部。工作组要和移民们同吃同住两个月,待移民们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后才撤。

  当然,最能打动移民的还是“利诱”。土地和房子是移民们最担心的问题。李尚玉表示,早前国家已出台移民待遇:提高征地移民补偿标准,由被征耕地之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原住房人均不足24平方米的贫困移民户,按照每人24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建房补助。

  湖北还出台了更优惠的补偿标准:移民人均1.5亩责任田,0.1亩菜园;外迁移民发放生产安置费2.3万元及基础设施费人均1.5万元。并对农村移民的房屋进行补偿:框架结构735元/㎡、砖混结构530元/㎡……

  对于移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实行双委托。移民与移民迁安理事会签订委托建房合同,移民迁安理事会与安置区政府签订委托建房合同。整个建房过程,移民迁出地概不参与,由移民代表对房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柔情加“利诱”,“天下第一难”逐渐在温馨中化解。

  乡愁:

  老黄牛和最后的午餐


  9月27日,十堰市郧县安阳镇大桥村6个小组的1000多位村民们接到通知,次日将起程前往襄樊市襄北农场四分场四中队安置点。

  临行前的大桥村格外忙碌。70岁的村民王正发赶紧将家中饲养的4头猪送到亲家家里,4头黄牛也被他以4700元的价格“贱卖”了。“要走了,不卖不行”,对于陪伴自己多年的“老伙计”,王正发格外心疼。他专门给4头黄牛喂了一顿好吃的草料,边喂边摸索着牛背,并对它们说:“以后要听话,否则要挨打。”4头牛被新主人带走时,老王背过身去抹了抹眼泪。

  更多的村民选择和无需搬迁的亲戚吃告别餐。村民王菊香的舅舅家住隔壁村,不用搬,她的弟弟到安置点后也离她较远,这让她格外失落。中午的午餐很丰盛,8个热气腾腾的菜摆满了一桌子,炒火腿、焖鸡,还有“压轴”的红烧汉江鳊鱼。她知道,以后恐怕很难再吃到这么好的鱼了。

  但王菊香丝毫没有胃口,光顾着和亲戚说话了。“菊香,换手机号码了记着告诉我,地方不好就回来”,舅舅的一番话,让王菊香鼻子一酸。“没事的,去了又不是不回来了。”其实她知道,这一去,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无眠:

  再道一声“再见,故乡”


  晚上8时,村外的集结地灯火通明,花花绿绿的帐篷在山脚下散落开了几百米,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幽僻的村道——村子已经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

  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不少村民在帐篷中喝着当地特产的郧县黄酒;还有不少村民在帐篷中边抽烟边打扑克。这一夜,他们注定无眠。

  清晨5时许,人们陆续醒来。6时许,30多辆客车和货车组成的搬迁车队在村口集结完毕。“襄樊,我来了”的大红标语迎着朝阳挂在车身上。伴着先头部队的引擎声响,车队缓缓驶出村庄。有人隔着车窗玻璃向送行的亲人挥了挥手,年长的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在眼里直打转。

  再道一声:“再见,故乡。”

  经过4个半小时的颠簸,上午10时30分,车队终于到达襄樊车站。现场锣鼓喧天,欢迎移民的标语和彩旗让带着大包小包的村民们觉得这个城市并不是那么陌生,还有大量学生志愿者在现场“迎客”,指引他们上车。午饭时分,316户、1323人终于抵达了新家安阳镇。

  适应:

  生活升级但水土不服


  10月9日,记者跟随王正发的三个子女从安阳镇颠簸450公里,再度来到襄北农场。其间需更换3次交通工具,总耗时近5个小时,车费共计90元。

  在襄北农场四分场四中队安置点,崭新的移民新村让人眼前一亮。房屋外墙全部刷成黄色,家家户户屋顶都装着一台太阳能热水器,4米宽的水泥路向远处延伸。

  随着移民的入住,几家简易超市已经开张,还有人在路边摆起了小摊。王正发家在安阳口村发展路28号,见3个子女和记者来了,老两口连忙张罗饭菜。

  王正发家的两层小洋楼,面积约200平方米,两层各有一个卫生间。“比老家的土坯房好多了,过去可想都不敢想”,老人家的脸上泛起了皱纹。房前还有一小片菜园,每户0.1亩。老人说,安阳镇2000多人都集中居住在那一带。“来的当天,就有人给我送来一袋米、一壶油。”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不少移民的家中都放着一口棺材。王正发的儿子王学庆解释说:“这是老家的风俗,老人家过了50岁后都会做一副棺材放在家中。这次移民过来,就一起带过来了。入土为安,将来老人家过世了,要拉回老家去土葬。”

  王正发老两口坦言,初来乍到还有些不习惯。一是生活方式:“以前到菜园子里拔棵白菜就有菜吃了,现在要买菜吃,白菜还2元一斤。”他笑着说:“以前在农村上茅坑,现在换成了蹲厕,上完厕所还要冲水,哪里会习惯?”

  二是人际关系:“到安置点抓阄选房,以前的亲戚、邻居全都打散了,要重新熟悉生活环境。”

  王学庆说他想把安置点的土地租给当地人耕种,过两年再把房子卖了,接父母回十堰老家住。“父母搬过来主要是占个地方,你也看得到,这里住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他说。记者走访多户村民发现,移民新村的入住率并不高,不少新居都是“空巢”。不少居民都是搬家当天到新居看看,此后又回到老家打工,并未在新家居住。

  命运:

  50年,二度奉献

  在这次的18万移民大军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二次移民,且为数不少。

  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的郧县是“库区第一县”。对于郧县不少上岁数的老人来说,这已是半个世纪来的第二次移民了。

  早在1958年,丹江口水库兴建时郧县就举城搬迁,20万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现在南水北调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郧县县城的四分之一将被大水淹没。于是,出现了“二次移民”。

  郧县柳陂镇李家沟村村民李胜利回忆说,上次移民时自己只有8岁,没想到过了半个多世纪,自己将第二次迁徙。“我这辈子和龙王有缘”,他开玩笑说。

  柳陂镇号称十堰的“后花园”,是十堰市重要的蔬菜基地。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柳陂镇约有2万亩良田将永沉水底。李胜利说,自己种植5亩蔬菜,年收入可达3万元,当前正是黄瓜和茄子上市的季节。看着5亩即将收获的菜田,他心如刀割,但“以大局为重”。

  “为服务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口库区第二次被淹。库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王志林说。

  据十堰市移民开发局介绍,1958年动工、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淹没了十堰两座县城,动迁移民28.7万人。此次的18万移民中,有不少家庭经历过1958年至1975年期间的移民。

  他们,做出了50年内的“二次奉献”。

  链接: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4.5万人,其中湖北省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和武当山特区4个县市区21个乡镇、150个村约18万移民需要动迁。河南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