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峡大坝175米蓄水 > 三峡蓄水消息

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水坝在建初期均会出现滑坡

来源:新京报
2010年10月28日01:37


  对话动机

  10月26日9时,三峡工程完成试验性蓄水175米。自9月10日零时启动175米蓄水起,历经46天零9个小时“跋涉”,三峡水库首次达到最高蓄水位,这意味着三峡工程全面实现各项功能。175米蓄水意味着什么?争论不休的“大坝与生态”问题该如何看待?昨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总经理陆佑楣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最担心库区出现滑坡。

  对话人物

  陆佑楣 1934年生,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2008年现滑坡蓄水被暂停

  新京报:有消息说原定2008年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为何延迟两年?

  陆佑楣:原本也没有肯定是2008年,论证的时候领导就一直坚持要求分批蓄水,当时最担心的问题是水库的泥沙问题。从2003年开始蓄水,几年下来,泥沙问题没有像原来预计的那么严重。随着上游各个支流一系列水库逐渐建成,泥沙分担在各个水库里,三峡的入库泥沙量也在逐年减少,这样水库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其次,要检验175米以下的移民是否都已完成。另外,还要看库区的岸坡是否稳定,有没有滑坡。

  新京报:2008年和2009年,三峡工程也曾尝试蓄水175米,为何没有成功?

  陆佑楣:由于去年夏天蓄水时间晚了一点,长江的水量逐步减少,不够蓄到175米。2008年也提出蓄到175米,但是蓄到172.8米的时候,重庆市发现有些地方出现滑坡现象,国务院决定暂停。今年把蓄水期提前,这样就抓住了长江流域洪水的尾巴,水量较多,可以充分蓄到175米。

  新京报:蓄水至172.8米时重庆出现了滑坡,这次175米蓄水,滑坡问题是否又发生了?

  陆佑楣:我现在不在重庆,也不在三峡库区,所以没有这方面信息。但我估计,现在还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有,蓄水就停下来了,这是当即可以反映出来的。

  新京报:一直以来,针对三峡大坝都有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建造水库造成周边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突出,你怎么看?

  陆佑楣:全世界现在有70万到80万座水库,中国15米以上的水坝有8万多座,所有的水坝在建初期,都会因为山体构造不稳出现一些滑坡。但所有水库的边坡都趋于逐步收敛的状态,应该是逐步稳定。

  我们要防止的是大型滑坡,这在蓄水前已由国土资源部检查了。该加固的要加固,有些地方需要移民到可能产生滑坡体以外的区域。预防万一出现滑坡,不至于出现重大灾害。

  至于现在蓄到175米是不是不会发生滑坡?我觉得也不一定,这个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监测。

  新京报:这个收敛状态,或者逐步稳定状态,在国际上有没有一个时间概念?

  陆佑楣:这个很难说出具体时间,但总体趋势是逐步稳定。三峡水库的运行是要长期监测,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新京报:此次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后,你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陆佑楣:仍然是库区会不会出现滑坡体,我估计还是会有一些零星的小型滑坡体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只要人躲开就行了。我总是说,惹不起的地方人就不要住在那里。移民的时候就已经在往这个方向做,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地做到了,还是问题。有些地方的地质情况,还没有弄明白。

  “三峡工程已成功发挥防洪作用”

  新京报:媒体和一些学者认为,今年的洪水对三峡大坝是一场大考。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陆佑楣:今年汛期,7月20日后发生的洪水,长江上游来水是每秒7万方。实际上,这种来水量还不到20年一遇,并不是一次特别大的洪水。对三峡工程来说,这还是一个小洪水,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考验。但由于下游支流也下了暴雨,在这种情况下,三峡水库拦截了3万方每秒的水,下泻4万方每秒,减轻了下游的压力,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发挥了防洪的作用。

  新京报:如果发生更大的洪水,是否会对三峡工程有影响?

  陆佑楣:三峡大坝本身是很安全的,它的设计标准是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百分之十来做的,这是工程本身的安全。这个工程非常重要,所以标准定得很高。不过,这么大流量的洪水,在历史上还未出现过。

  新京报: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造成洪水期泥石流、滑坡现象的加剧。你怎么看?

  陆佑楣:这并没有。下游发生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是由于当地下暴雨。如果在三峡水库库区内下暴雨,当然也会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长江三峡工程主要是减轻干流下泄流量来调控(起到防洪的作用),让江汉平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通过调控,下面洪水的压力减轻了一些。

  如果下游一天下雨100毫米,这必然还会造成一些灾害。但这个不是三峡工程能够解决的,更多需要依靠各地防洪的基础设施。

  “水电站建设不能盲目”

  新京报:对于水电站,目前国内争议声较大。许多生态学家及一些组织认为,大量修建水电站会破坏生态环境。你怎么看?

  陆佑楣:中国的水能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山区,我所看到的情景是,两岸的山坡都是裸露的石头、灌木,而没有森林,生活在深山里的居民也是极其贫穷。这种环境修建水电站,并没有淹没大量的森林。如果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工程结合起来,也就是进行生态移民,这是一件好事情,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不存在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如果说有影响,主要是一些鱼类,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也有些鱼类,因为修建水库水面增大,反而会生活得更好。这是会发生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新京报:如果水电站建在森林里呢?

  陆佑楣:如果这个水库要建在森林里,那么,我想这个环境是要进行保护的。水电站建设不能是盲目的建设,比如要淹没一个非常富裕的地区或者比较好的平原地区,或者要淹没原始森林,这个肯定是不可行的。如果只是景观改变一点,对人类来说,有了新的景观,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新京报:为了三峡工程,18年来,重庆、湖北130多万移民离开故土,至今仍有人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你刚才也提到居民的生存环境也是生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陆佑楣:建三峡水库之前,居民的生活状态非常贫穷,都是沿江逐步形成的小城镇,这些地方没有公路,没有供电和供水,也没有通讯系统,很落后。这些我们在修三峡之前都看过,做过调查。经过搬迁,都成了现代化城镇,对于居民来说,生活质量是大踏步提高,今天都是现代化的生活。现在,你再让他们回顾建坝之前,1992年和1993年以前,根本不是现在这个状况。

  新京报:建造水电站,总有移民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陆佑楣:当然有些人有故土难离的感情,但是落后的状态总要改变,经过一些改变,总能适应的。

  本报记者 张静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