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余杭医改事件引发的争议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11月02日17:21

  余杭医改事件引发的争议

  事件回放:8年前,杭州市余杭区通过竞拍,以7500万元的总价,将29所卫生院卖给个人经营,近日该区政府又斥资3亿元,将28家卫生院全部由政府财政收回。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国敬表示,巨资回购,政府不仅想买回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也想买回全民的健康。这代价颇高的“回头草”在医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期,社会各界对此事众说纷纭。本刊将这些民意舆情摘编如下,以供读者参考阅读。

  余杭医改

  为何吃“回头草”

  ■吴杭民

  这是一条迂回的弯路,也可视做全国医改的一只麻雀。

  8年前,余杭区通过竞拍,以7500万元的总价,卖掉了全部29所卫生院—前几年如此“推向市场”的医疗体制改革,我们似曾相识。为了弥补国家对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前几年,鼓励发展、繁荣民营医院成为潮流,不少基层公立医院纷纷迈向市场化道路,被拍卖转成民营。余杭区进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那时候医改方向的一个缩影。

  本该秉承公益性质的医院市场化了,其结果会是如何?相信大家都是耳闻目睹、感同身受了。那几年蓬勃发展的民营医院和那些被市场化的公立医院,在利益驱动的诱惑“鞭策”下,违反医德、触犯法律的行为层出不穷,大药方、高价药屡禁不止,不但没有缓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医疗价格反而水涨船高,让病人更加雪上加霜,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加剧。 余杭区基层卫生院的处境莫能例外。

  当年以7500万元的价格卖给个人经营,今天,以3亿的巨资政府财政“赎回”,这本账,实在不好算,其中包括政府财政实力的变化,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定位,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但是,有一条是清晰的。即把承担公益性质的医院甩给私人牟利,只会让群众不满意,最后市场也不满意。

  回购以后,医改成效初步显现:遵循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方针,大幅度下调药价,让利于百姓。均次处方值下降了,门诊人次却增长了,政府、医院、市场和群众都满意了。

  今年2月发布的医改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公益性为核心。毫无疑问,医改要真正惠民,医改要切实缓解群众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政府“甩包袱”是万万行不通的,惟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守公益性,才能坚守百姓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才能换来全民的健康。 ■

  回购卫生院

  是公共服务的

  “拨乱反正”吗

  ■晏 扬

  几年前以7500万元卖出29所卫生院,现在以3亿元回购28所卫生院,余杭区政府的这笔“买卖”亏大了。可能很多人为政府做了“冤大头”而愤愤不平,为纳税人为政府决策失误埋单而郁闷不已。实际上,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类似的出售再回购的亏本“买卖”。如果说这是一种决策失误,那么这种决策失误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准确地说与一度的“泛市场化”风潮有关。

  在计划经济年代,市场经济曾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在计划向市场转型年代,“市场化”又一度被我们视作万能灵药,似乎任何经济社会难题,只要实行市场化便迎刃而解、万事大吉,我们甚至没来得及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医疗市场化、公交市场化、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不仅被等同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简而化之为涨价。正是在这种“泛市场化”风潮之下,很多地方纷纷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余杭区亦不例外。

  但医疗市场化必然面临的困境是,民营医疗机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己任,提高医疗价格、药品价格几乎成为不二选择。余杭区的情况就是如此:为提高经营效益,大处方司空见惯,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80%至90%;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由于医疗服务水平差,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医疗人才流失严重……铁一样的事实表明,医疗市场化犯了方向性错误,医疗机构民营化是一条走不通的歧途,政府“甩包袱”、当“甩手掌柜”的结果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损。

  现在,包括余杭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纷纷回购民营医疗机构,虽然花费不菲,却是必须走的“回头路”,回购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和政策的“拨乱反正”。这一段弯路警示我们:市场化不是万能灵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互不混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但愿这样的弯路我们以后不会重走。 ■

  回购卫生院

  “回购”了民心

  ■董碧辉

  之前的卖,是为了甩包袱。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包括余杭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卫生院普遍亏损,甚至出现了生存问题。当时,全余杭所有卫生院的收入加起来也只有几千万元,至少70%的卫生院面临亏损,大多数亏损额度在30%以上,从经济角度看,这样的包袱是够沉重的了。

  甩了包袱之后,是不是就能轻装上阵,衔枚急进了呢?现实情况是卫生院忙着坐诊开方子,公共卫生服务人手配备不足,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赢利成了股东们最大的动力。为提高经营受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大药方司空见惯。当时,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80%-90%。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意见很大。以为甩掉了炸药包,没想到又背上一箱雷管。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一个角度而已。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问题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政府把自己看做商人,那么医疗机构就成了政府名下的产业,这个产业发生亏损,当然是砍掉为宜。但是倘若政府把自己看做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医院成了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那么评价医疗机构的标准就不是今天“营业额”如何,有多少利润进账,而是有多少患者享受到了医疗服务,替多少人解除了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对于公共服务来说,在医疗上花的钱不叫投资,叫投入。

  余杭区政府花3亿收回这些医疗机构,是公共服务意识的觉醒。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总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它客串一下,它非得当男一号,当了男一号还不满足,还得把编剧的活也揽下来,当然最后导演、制片、剪辑、特效也归它了。当惯了计划经济的主体,并不意味着能当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有所中学,应该是公办的,但却打着民办公助的旗号收着高额学费,政府还参与分成。这样的政府,已经小得掉进了钱眼里,还能搞好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让自己的形象在民众当中高大起来吗?

  医疗领域也是如此。政府不应该跨过公共服务的边界,进入逐利者的行列。当余杭区花巨资回购卫生所,不以赢利为目的去经营,而是加大投入,降低药价,患者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门诊人次和群众满意度得到了“双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余杭的巨资回购“收买”了人心,这样的收买我们欢迎。可惜的是,时下不少医疗机构还在钱眼里游泳,当然淹死的永远是那些看不起病的老百姓。 ■

  有的“包袱”不能甩

  ■王石川

  7500万元出售,3亿元回购,如此大手笔,令人怦然嗅出政府的财大气粗之气。不少网友认为,如此怪象,不合情理,政府甘做冤大头,其中必有猫腻。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内幕,留待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笔者认为,反刍此起3亿元回购卫生院的风波,有诸多教训需要汲取。

  有的“包袱”不能一甩了之。余杭区政府当初为何要卖卫生院?原来,当时包括余杭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卫生院普遍亏损,甚至出现了生存问题。因此,政府决定引进市场化的手段,一方面减轻包袱,一方面盘活资源。但其实所谓的“减轻包袱、盘活资源”,实质上就是甩包袱。

  平心而论,市场化不是坏东西,没有市场化也没有今天的物阜人熙。但是市场不是万灵的,政府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包袱”皆扔给市场,公共产品就不能扔。比如,不少地方实行自来水的市场化改革,将自来水扔给了市场,结果导致水价连番上涨,政府无法驾驭,老百姓怨气冲天。显然,有些“包袱”是不能甩的,公共产品是不能过度市场化的。医疗等公共服务也是如此,医疗服务不是不能吸收社会资源,但不能惟市场化是举,如果全都扔给市场,必将后患无穷。

  我们看到,余杭医院改制后,问题丛生。为提高经营受益,绝大多数医生被安排坐诊,大药方司空见惯;为降低成本,股东们普遍不愿再投入,几年下来院舍、设备破破烂烂;为减少人力开支,大量聘请临时工。一些卫生院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

  教训无疑是惨重的。痛定思痛,余杭毅然决然实施回购,这是因为当地政府意识到了此前的错误认知,更认识到了“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公益属性,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的本质所在。”其实,这一思路与此前备受好评的神木模式如出一辙。神木模式运转得很成功,很得民心,当地之所以要推行免费医疗,正是体现了以民生为重的执政思路。

  当然,也要提防走入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政府要完全包办,市场完全不能染指医疗服务。实际上,今年2月25日,中央下发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鼓励多元化办医、推动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性质医院协调发展。换言之,社会资源同样可以介入医疗。笔者还期待,即便政府加大了对医疗的投入,也不能崽卖爷田不心疼,更要强化监管,珍惜纳税人的钱。■

  巨资回购卫生院后谁能

  保证不再贱卖?

  ■王军荣

  以7500万出售,几年之后,以3亿元购回,这笔买卖,显然是亏大了。这一卖一买,里面藏着多少秘密呢?当然,这亏空的钱不是决策者个人掏腰包,而是由纳税人埋单。

  卖有卖的理由,当年之所以出售,是因为亏损。至少70%的卫生院面临亏损,大多数亏损额度在30%以上。买有买的说辞,巨资回购,政府不仅想买回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也想买回全民的健康。看起来,无论是当年的“卖”,还是如今的“买”,都是为国为民。

  公立医院,本来就不应该一卖了之。当私利占据公立医院之后,公益性就荡然无存了。赚钱也就成股东的必然追求目标,于是乎,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再发展能力偏弱、药品贵、门诊均次费用高等问题层出不穷,受苦的是百姓,他们要承受看病贵。诚然,现在痛定思痛,余杭区政府决定对出售的卫生院进行整体回购并无不可,但回购之后,真的能够解决当年的难题吗?如果投入仍然不足,如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仍然未能保障,无论怎么说都是空话。

  改革,似乎都要交学费,这2亿2千500万,也算是交了学费。然而,改革不是穷折腾,更不该是败家。如果过几年,有领导说应该出售,是否可以再次一卖了之?真如网友所说的,再过两年会5个亿卖出,之后又10个亿买回。折腾来折腾去,养肥的又是谁?仅仅是购买者吗?这显然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

  不妨跳出高价看

  政府回购改制医院

  ■何 勇

  浙江余杭政府回购改制后的股份制医院,引起社会关注,其实不是因为政府重新回购医院这种做法引起关注,而是因为政府回购医院的价格比之前出售时的价格高很多。说白了,就是“高价”二字引起社会关注,让外界怀疑此举是否存在腐败的猫腻,是不是让某些人赚取了中间差价,毕竟这种现象和行为在目前确实不少。

  医院低价销售,高价回购,笔者认为,社会需要跳出高价的角度看待这一举措。实际上即使没有腐败行为,高价回购也不意外。一方面当下物价飞涨,通胀率不断上升,人民币大大“贬值”,8年前医院价值7500万元到今天涨到3亿元也很正常,看看各地房价上涨的速度,就不难理解。另一方面政府回购改制医院,实际上与老百姓从当铺赎回自己典当的物品一样,赎金肯定比当金高,只不过比例不同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打消群众对政府回购改制医院的顾虑和怀疑,关键是回购改制医院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要交易透明、程序适当、经济划算,要让老百姓切实看到高价回购是否经济划算,中间有无腐败猫腻,老百姓能不能从中得实惠。

  众所周知,医改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和保障医院的公益性质,当然政府投资的国有医院在公益性质上更容易保障。但是,一方面股份制医院,乃至民营医院,只要政府扶持力度到位,监管到位,照样可以保证其公益性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医院资源提出了多元化要求。政府回购改制医院,让医疗资源重回国有医院一统天下局面,有可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再者,政府回购改制医院的做法,也让公众对投资医疗事业的发展前景有所担忧,影响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

  笔者以为,与其政府高价回购改制医院,不如换个思路,加大对改制医院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扶持措施保障其公益性质,同步推动医改。 ■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