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评论

评价:物价涨落非地震 不要让价格绑架中国经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12月08日00:15

  不要让价格绑架中国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观察■本报评论员 柏晶伟 周子勋

  对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调猜测,几乎众口一词地锁定在“防通胀”上。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市场价格“涨”声四起,通胀预期也水落石出,成为现实经济问题。显然,预防高物价伤及民生的论点从舆论已经传导到决策层,明年的宏观调控重锤无可争议地会落到价格管制上。

  事实证明,当前,随着中央各部门对物价监管的集体行动,物价水平已有所回落。蔬菜、棉花、糖、食用油等农产品、食品的价格应声而落,调控措施立竿见影。

  然而,物价的涨落并不是什么“经济地震”,相反,它应该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波动周期的常态。正如经济学者左小蕾所言,即便是4%、5%的通胀率,仍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即便3%的调控目标落空,也不会发生物价暴涨的恶性通货膨胀,因为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期的中国经济,蕴藏着无可限量的市场需求,在中西部广袤的欠发达地区,还有数量可观的机场、高铁、电站、水库、通信基站等等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旺盛的国内需求会拉动经济在高水平上运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仍会持续。反观消费,逐渐升级的高储蓄率似可看做居民“花得起钱”的支撑,靠多年的财富积累,“底子不薄”是居民阻挡高物价的坚实盾牌。所以,高物价会蚕食中国经济肌体的猜想多少有点不靠谱。

  我们认为,当下对物价问题的倾力而为,反而掩盖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价格绑架了中国经济。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几个典型问题就可见一斑。

  例如房价。不可否认,房地产作为上关国计、下关民生的关键产业,在今年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领域。对比今年调控之初至11月的商品住宅整体成交数据,可以看出,房价虽仍在上涨,但涨幅已开始回落。 然而,这是一种表象,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启动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发展周期,而且在政府土地财政的推动下,房地产调控离预期目的还有一定距离。以北京为例,11月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1735元/平方米,环比上涨了8.2%。透过数据不难看出,10个超过3万元以上的楼盘入市再度拉升了成交均价。对比调控一头一尾的成交均价数据,整体房价的变化,在结构性的释义下,变化并不明显。而房价实现其理性回归,重在制度建设,不是多少个“12条”“16条”能解决的。

   再如农产品价格。国务院等部门的“限价令”,对缓和物价上涨已产生效果。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土豆、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日涨幅为零。发改委网站已宣布,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价格环比回落。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出现了近半年来首次下降。然而,从整个改革大局来看,当前的物价管制,虽然缓和了城市居民的物价压力,却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增长。而此前大量的事实都说明农产品价格是被各种游资商贩炒作起来的,农民并没有获得好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城市的流通体制进行改革,而不是仅把价格的上涨成本推给农民,这样不仅会使得农民增收化为泡影,而且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显然,这与我们实施推动内需转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还有资源类产品价格(包括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我国结构转型中必然要做的事情,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价格都处于低水平,使得资源浪费以及破坏环境问题异常严重。因此,实施资源价格改革也就成为我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推力。尤其是自确立以新疆等西部重点能源资源地区的试点改革以来,资源价格改革也成为当前的一个关键点。遗憾的是,在“防通胀”的紧迫任务下,几乎所有省份和重要城市的资源价格改革都停下来了,很多地方假以“价格上涨伤及百姓生活”之名,使已具备完整方案开始实施的水、电、天然气等价格改革被搁置。

  综合这几类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价格这只老虎拦住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切不可让价格牵着中国经济的鼻子走,从而绑架了中国经济。事实上,当前人们对通胀的恐惧,一部分源于对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恐惧。控制物价的根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单纯地限价。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