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明星学者于建嵘到成都开讲 不把自己当人物(图)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10年12月11日07:26
谈笑风生

于建嵘向本报记者披露幕后故事

  市县官员点名要求授课次数最多的教授、2010年中国最火的明星学者来蓉开讲

  红人于建嵘:永远不把自己当人物

  他被称为2010年中国最火的教授之一,是继于丹、易中天之后引起高关注度的又一位明星学者。

  他是搅动网络的“微博红人”,他的微博语言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建嵘体”。

  他是市县一级干部点名要求授课次数最多的教授,于他而言,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演讲已是一种常态。今年以来,他给各地党政干部的演讲已达100多场,听者上万,有时每周演讲超过三场。

  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

  人物档案·于建嵘

  微博而红

  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

  但网络大众广为知晓的,却是因为一条微博引发的新闻事件——今年11月1日,在江西万载县讲课的于建嵘在微博中记录了当地县委书记的“雷语”:“为了发展,就得拆”、“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于建嵘怒而离席。

  于建嵘的微博有16万粉丝。他曝光县委书记的拆迁雷语之后,被转发超过2000次,评论超过1600条,并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昨日,这位明星学者在成都为西南财经大学的学子们进行了名为《当前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的小型讲座。讲座之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这位头发凌乱、衣着随意的明星学者,用浓厚湖南腔的普通话,向记者披露了“微博曝光与县委书记冲突”事件的幕后故事。他指出,网络特别是微博的兴起,将改变中国的舆论生态。而作为学者,他认为自己在全国四处讲座的方式是最好的调查手段。

  【一件事】

  “我们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

  微博曝光县委书记雷语

  记者:你与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交锋并愤而离席的事情,经过微博发布会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于建嵘:我去万载县讲课是受当地官员邀请去的。在去之前,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去,但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的海外留学背景,让我有所期待。这一趟我其实跑得很辛苦,当天凌晨两点半才赶到万载县,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就给当地的官员搞讲座。讲课结束之后,中午吃饭,县委书记陈晓平来了,开始与我讨论。

  讨论的时候,他不赞同我讲座里说的一些问题,他觉得我应该配合县委的工作。我说,我不可能迎合你,我只讲自己认为对的。我还坚持要他将心比心,如果是你遇到了那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我认为)要保护每一个人的法定权益。他见我这样说,就生气了,拍着桌子几次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他这样说,我也很生气,于是就愤然离席。离席不久,我就将这件事发到微博上了。

  一次曝光是我有意识而为之

  记者:发微博的举动是你愤怒之时的顺性而为,还是一种有意识的曝光行为?

  于建嵘:是我有意识要放到微博上的。

  因为,我觉得这个县委书记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就发到我的微博上去了。我对于陈晓平的愤怒并不是针对他个人的,我和他也没有太深的了解,主要是对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强烈不满。而当时他应该觉得即使对我发火了也没事,他应该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其实,微博就是我的私人媒体,我有很多媒体的朋友,但媒体并不是用来解决我个人的问题的,我不可能跟他们说来报道我的事情,而只有当我把消息发到微博上去,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变成一个事件之后,媒体才会过来关注。

  一分钟后副司级官员来电话

  记者:这条微博发出后,达到你的预期目的了吗?

  于建嵘:当然达到了。我发出这条微博的一分种后,一位民政部的副司级官员就给我打电话,他说,我看到了你的微博,我同意你的观点。

  这之后,不断有媒体记者给我打电话,要采访这件事。这个事情,终于成为了一则新闻事件。

  一种看法网络改变舆论生态

  记者:这次的微博曝光事件让我们看到网络的巨大威力,你如何看待网络对中国舆论生态的影响?

  于建嵘:信息时代将改变中国的传统政治发展道路。

  在网络时代,地方官员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

  有些问题发到网上,成了网民的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这种舆论压力,对社会权力的执行过程和方式产生了影响,也为各级官员更好地了解民意提供了方便。

  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即使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了相关言论,也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反而是微博,能够迅速地引起网民的注意。

  以前,往往是我们跟着媒体走,根据媒体对社会的关注点来发表言论。

  现在有了微博这些网络工具,有时候甚至可以引导媒体。比如这次事件,就是由微博引起的,传统媒体纷纷跟进。

  【两个人】

  关于“金庸去世”谣言

  “我觉得有假消息不可怕,网络上没有声音比假消息更可怕。”

  记者:最近,因为手下编辑在微博上错发“金庸去世”的消息,《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为此辞职,也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您怎样看待微博的公信力?

  于建嵘:总的来看,微博的正面作用还是很大,应该大过它的负面作用。不可否认,现在微博上是有假消息,但是这些假消息是可以通过求证得以纠正的。我觉得有假消息不可怕,网络上没有声音比假消息更可怕。

  关于“网络红官”伍皓

  “参加网友聚会,通过微博交流,他这些做法都比装腔作势的官员好。”

  记者:我发现在你的微博上,你对另一位网络红人、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非常关注,你怎么看伍皓这样热衷网络表达的官员?

  于建嵘:我对伍皓还是肯定的,他可以去参加网友的聚会,和网友通过微博交流,他这些做法都比装腔作势的官员好。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非常注意利用网络来选举、拉进和民众的距离,所以,像伍皓这样热衷网络的官员,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三句话】

  四处讲座不是为钱

  “我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人物,也才不会把别人当人物。”

  记者:你被称为2010年最火的教授之一,你的讲座也是收费的,所以,外界认为你也是2010年收入最丰厚的教授之一,你赞同吗?

  于建嵘:当然不赞同。我去讲座不是冲着钱去的,其实很多讲座,都没有收到钱。人家说,你讲完了,我们把钱打到你卡上,结果我等来等去,也没有等到那笔钱。不过我不在乎这些,我搞讲座不是为钱,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拉关系。我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人物,也才不会把别人当人物。

  讲座是最好的调查

  “如果只是单纯的调查,你没有办法了解到那么多官员以及那些高级别官员的想法”

  记者:你的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但是为什么不像其他那样学者在书房里做研究,而是四处游走进行讲座呢?

  于建嵘:我非常希望能够把我的观点和想法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其实,最好的调查就是四处讲座。如果只是单纯的调查,你没有办法了解到那么多官员以及那些高级别官员的想法,但是我通过进行讲座,可以接触到很多官员,什么级别的都有,他们对某一个事件有什么反应?他们的观点如何?是支持还是反对,我通过讲座和他们交流,可以得到非常直观的答案。这就是最好的调查方式。

  明星学者活得简单

  “我做这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路见不平,心里看到了,不高兴,就要说出来。”

  记者:你所做的这一切,追求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于建嵘:首先,我并不缺少钱。我很多年之前就可以用30万买一辆“马六”;其次,我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我是个坦荡的人,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我选择到什么地方讲座,关键是看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讲、给谁讲?像这次到西南财经大学搞讲座,是因为我可以给博士们讲方法论,这是我比较看重的,觉得有意义。我做这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路见不平,心里看到了,不高兴,就要说出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 胡晓 摄影杨涛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