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量化宽松货币泛滥 全球通胀隐忧重重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12月26日17:45

  《瞭望》文章:量化宽松货币泛滥 全球通胀隐忧重重

  新闻回放:11月3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正式宣布启动第二轮基础货币总量放宽政策(QE2),计划购买总计6000亿美元的国债,以求推动美国经济更强劲复苏。在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受到美元走软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以黄金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涨,表明人们对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预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底牌

  文/刘军红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甫一公布,立即引起全球性批判,认为美国试图诱导全球通胀转嫁危机,冲击新兴国家市场,激化“通货膨胀与货币升值”并发矛盾。

  从近期各国发表的7~9月国民经济统计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似晴却阴”的总基调。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通缩隐忧还在,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泡沫风险未消。如此,世界经济版的“两大阵营”犹如阴阳云团相碰,引发世界市场资金乱窜,电闪雷鸣。这一表象常被认为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

  若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深化的角度看,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似乎转移到“旧的秩序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经济迅速成长”的矛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对全球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美元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制”捉襟见肘,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者形成了历史性的不匹配。

  一是美元体制下的汇率决定机制,已经罩不住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性,新兴经济体也无法按照美国的意图制造一种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汇率机制;

  二是美国主导的依靠汇率波动调整世界经济失衡的方式,已经落后于全球化的时代。冷战结束后,全球市场统一,人、财、物、信息、服务在全球快速移动,尤其是,作为市场最主要主体的企业,及其主导的项目和实体很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形成了企业投资行为的全球化浪潮。其结果是,贸易、投资大发展,资金、资本呈规模性快速转移,传统的经济失衡调整方式就显得微弱而低效。

  三是纽约市场主导的“美元国际流动性”的供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1995年美国重新启动“强势美元”战略时,世界经济总量约30万亿美元,而2009年全球GDP已高达60万亿美元。世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令纽约市场显得相对空间狭窄,流动性的吞吐能力不足。

  著名的危机学者、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得不承认,国际货币体制需要改革;而更著名的“美元体制”的修正论者、前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更是大胆表示,“未来两三年美元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制将迎来变革机运”。

  但美国试图采用的改革方式是“微软视窗”式的常套思路,即,在不改变基本结构下,通过“版本升级”实现“体制进化”。具体而言,一是挤压人民币汇改、扩大浮动空间;二是近期两大峰会上提出的“调整失衡的数量指标化”;三是美联储的总量放宽政策,也就是通过央行扩大购买美国国债,实现“公债的货币化”,进而辅助纽约市场,扩张美元国际流动性的供给规模。

  显然,美国做法的设计可谓严密而隐蔽,但其基本思维不能不说缺乏对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现实的根本认识。全球化的深化过程,体现了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主力军的现实。美元已经很难“独立成章”,纽约市场更是“孤掌难鸣”。

  世界经济舞台的群雄并起,已经开启了世界市场的多极化进程,和谐世界、和谐货币,可谓大势所趋。□(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