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陕西宝鸡一家两代人23年收养16名孤残弃婴(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1年01月01日03:04



  23年收养16名孤残弃婴

  宝鸡一家两代人用爱心构筑温暖大家庭

  2010年12月30日下午,记者跟随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一行,看望慰问58岁的老知青郑丽。此前,记者只知道她是一个特殊家庭中3名孩子共同的“妈妈”,3个孩子中,两个是收养的孤残儿,一个是亲生儿子。

  冬阳下,寒意袭人。宝成家属区99号楼一楼的郑家,不大的两居室干净整洁,温暖舒适。脖子上围着毛巾的郑磊此刻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正“享用”午餐后的“点心”。81岁的奶奶康淑英贴坐在沙发边一口一口地将咀嚼好的面包用勺子细心地送到郑磊口中,“妈妈”郑丽在旁边帮忙倒橙汁,不会说话的郑磊高兴得手舞足蹈。

  如果不介绍,“祖孙三代”出现在这么温馨的画面上很是平常。也许,只有康奶奶心里最明白,她与面前这个抚养了22年、智商只有1岁且身体严重畸形的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感情。正是两位母亲无私的情怀,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特殊的、温暖的大家庭,揭开了一段演绎了20载的特殊亲情故事。

  ■郑妈妈:父亲教会我坚守这份爱

  “人的一生有两个家,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小家。风雨中的孤儿,无家可归的弃婴,都有享受生命的权利。这些被遗弃的孩子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应该拥有和他人同样的尊严!”这是爸爸在世时常说的话,郑丽和她的弟妹们一直谨记心中。

  “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当年,爸妈从原本条件相对舒适的三楼搬到了阴暗潮湿的一楼。”郑丽介绍说,她没细数过自己家里最多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但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陪家人抱回被遗弃在渭河滩里的残疾婴儿小郑磊时的情景。因为孩子是从三个石头窝里拣来的,而且希望她的身体以后能变得像石头一样结实,郑家人就给本是女娃的小郑磊起了个男孩儿的名字。

  那时候,小郑磊因患严重的先天性脑瘫智障和四肢残疾,没有正常婴儿的模样,旁人看不过都劝郑家人放弃,可郑家夫妇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抚养这个孩子的责任。如今,长到22岁的郑磊仍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吃喝,生活不能自理。郑家人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她喂牛奶、鸡蛋、果酱等易消化的食物,因为食道窄,口腔无法像常人一样咬合,康淑英就把食物一口一口嚼碎了喂她,从当初没掉牙到现在换了满口的假牙,康淑英一直这么坚持着。

  自郑磊进入家门后,郑家人在爸爸郑玉存(已故)的坚持下开始陆续收养被遗弃的残疾儿。据介绍,二十多年来,郑家先后收养了16名孤残弃婴和一名无依无靠的老太太。在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中,有的养了一段时间后被送进了宝鸡市福利院;有的在收养过程中被悔悟的父母接了回去;也有的因出生时间短且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而离开人世……从哇哇闹着吃奶到悉心照料抚养成人,个中辛酸只有郑家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多年过去了,如今留在郑家的还有4个孩子,最大的是郑亚娟,接下来是郑磊、郑冬元和郑开西。郑丽说,“自从2005年10月爸爸积劳成疾病逝后,加之母亲年事已高,后来我们姐弟4个就担负起了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有的管我喊‘妈’,有的管我喊‘姑’,现在全家19口人相处融洽,离了谁都好像少了些什么。”

  采访当天,郑丽的“女儿”郑亚娟,也就是郑家收养的年龄最大的孩子,从外地赶回宝鸡陪家人过元旦。据郑妈妈介绍,小娟技校毕业后便到江苏打工,每年岁末都会回家一趟。穿着时尚、举止得体的小娟,亲热地喊“妈妈”的时候,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真情。小娟说,能走进这个家庭她觉得很幸福!

  “爸妈一辈子生活俭朴,他们把爱都倾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郑丽表示,多年来,姐弟们也都理解和支持父母亲的做法。20多年来,郑家两代人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包容和无私的爱心诠释着一份人间真情。

  ■康奶奶:不离不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康淑英老人一辈子从医。已故老伴郑玉存以前是名军人,后转业到宝成仪表公司任职,1989年离休后开始收养孤残弃婴。当初,老两口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给娃一条生命。“家人都知道,养这些孩子也是过一天算一天,尽最大能力吧,有我们吃的就有他们吃的,如果我们放弃,他们就会没命了!”康奶奶一边爱抚地摸着郑磊的头一边说。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康淑英老人本应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生活,可是,直到现在康奶奶每天仍不能睡一个安稳觉,最令她放心不下的就是磊儿、冬元和开西这3个孩子。郑磊常便秘,需要每天喝蜂蜜水,白天黑夜要按时把尿,便秘严重时甚至得用手一点一点抠;冬元小时候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在郑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已康复,现在市区一所美术学校就读;开西因为出生时脑积水严重,加上左眼视网膜黄斑异常,前后看病花了不少钱,今年6月份又不幸遇上了一场车祸,腿部受伤至今未痊愈。现在这3个孩子还需要家人操心照顾,只有“大孙女”郑亚娟,从技校毕业后前往江苏打工,现在可以照顾自己。

  老人知道儿女们给她吃了颗“定心丸”,答应会把这份爱传承下去,不会抛弃这些孩子。可是老人多年养成了吃苦的习惯,现在虽有子女帮忙,大多数时候,81岁的康奶奶还是自己做饭给孩子们吃,给孩子们洗尿湿的衣物。“习惯了,就不累!”康奶奶表示:对这些孩子她会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据了解,郑家救助的这些孤残孩子都通过市上相关部门办理了收养手续和户口关系,他们得到了应有的生活待遇和学习教育,也得到了公民正常的权利和尊严!因为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郑家这种扶残救孤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外界的赞扬和肯定,也被各大新闻媒体所关注。先后被政府授予济世之家、和谐家庭;郑玉存本人曾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范个人”;康淑英曾被陕西省政府授予“爱心助残”先进个人称号等等。

  ■作家莫伸:这份爱感人、厚重且伟大

  被郑家人这种善举感动的还有当天慕名前来“送温暖”的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的老知青们,他们给郑家送来了米面油和扶助金。这些追崇“不求功利,只为公益,帮助知青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老前辈们,在寒冷的冬日清晨,从西安驱车赶往宝鸡看望这个特殊的充满爱的家庭。

  “我们只短短地体验了一天,就被这种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而郑家两代人和孩子朝夕相处,照顾他们吃喝拉撒睡,不离不弃、真爱无私,惟其如此,才彰显出郑家人的伟大!”知青帮助基金会成员之一、著名作家莫伸说。 本报记者 张芃

  记者手记

  大爱,贵在坚持

  如果不是这帮知青前辈,记者走进郑家也许会晚一些时候。

  20多载的含辛茹苦,实属不易;20多载的不离不弃,更为难能可贵!

  在郑家,从康奶奶身上,记者读懂了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什么是慈母的伟大。

  诚然,我们在宣传这种伟大的爱的同时,也要声讨那些遗弃孩子的父母;是生命就有被尊重的权利,来到世上就应该享受一份人间亲情。郑家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无私的爱,在社会上树立起了大爱的形象!

  大爱,贵在坚持,郑家人做到了。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如果缺少爱,就会像缺水的瓜秧干黄枯萎。家里有爱才有温情……生活教会我们接受爱,也教会我们慷慨地付出爱。”这是记者从知青老友们创办的《长青》期刊上读到的一段话。

  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温暖人、感动人的事情还很多。记者所接触的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的爱心成员们,不求功利,只为公益,在寒冷的冬日清晨驱车赶往宝鸡看望这么这一个特殊的家庭,着实也让人心生敬意。人人处处皆真情,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可以为这个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张芃

  友情链接

  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是由西安中洲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发起捐赠,陕西省政协主管的社会公益法人机构,致力于帮助知青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救助电话:029-87803799;029-87805667;官方网站:https://www.zzzqhelp.org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