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向新闻界前辈学习“两头真”

2011年01月12日11:30

  向新闻界前辈学习“两头真”

  ■徐迅雷

  2010年11月8日、13日,新闻界两位著名的前辈李普和范敬宜先后逝世。李普享年92岁,范敬宜享年79岁。他们都是我尊敬、敬重的新闻人。

  李普曾任新华社原副社长,当年年纪轻轻的他,是唯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文字记者,向全世界报道了“开国大典”。这个消息由新华社在1949年10月1日发出,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于头版头条。大学新闻系出来的学子,没有读过这个消息那是不可能的。然而,给我极其深刻印象的是,晚年的李普反思自己这篇消息的写作,非常认真、细致。其中就说到,有读者来信,提出他的一句措辞不妥:消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是“当毛泽东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现时,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这里把“毛泽东主席出现”的意思用一个时间状语来表达,是不妥当的,不应使用“当……出现时”的句式,完全可以写成“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李普非常虚心、非常认真地听取读者的意见,而且很佩服读者的眼光—这下李普也让我这个新闻界的晚辈非常佩服了。

  由于参加了首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李普曾幸运地珍藏了两件十分宝贵的文物。一是首届政协会议上周恩来的一份讲话提纲,另一件文物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的那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毛泽东宣读《公告》的时候,李普站在他后排,他宣读完毕,李普走上前去拿稿子。毛泽东当时伸手给李普,公告上多出一张纸条,是一份中央人民政府全体委员的名单,毛泽东指着那张字条一再叮嘱李普:“你小心这张字条,千万不要弄丢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原来铅印的《公告》稿并没有这个委员的名单,只开列主席和几位副主席的姓名,接着写“陈毅等56人为委员”,其他55人都省略了。是张治中临时建议在《公告》里公布所有委员的姓名,这样更能体现中央人民政府是真正实行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李普后来拿另外一份公告稿的铅印件,补上了全部名单,而那份由毛泽东签字,并写有批语“照此发表”的原件就留在了李普的手里。遗憾的是,这两件珍贵的文物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抄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李普是新闻界的老战士,曾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他于1946年跟随刘邓大军赴前线报道战局。李普是从文学转新闻的,但他一再强调“新闻报道不要盲目向文艺靠拢”,认为“真实是新闻文字的第一生命”,坚持“新闻写作绝对不许虚构,必须每一点都是真实的”。李普的新闻文风很质朴,行文很少用形容词。

  新华社名记者杨继绳曾提出一个概念—“两头真”,来概述一些老人的生命历程:年青时代为追求真理真诚地参加革命,离休以后大彻大悟、真诚地面对社会现实。使他提出“两头真”这个概念最早的原型就是李普。杨继绳写了篇长文《李普今年八十八》刊登在《炎黄春秋》2006年第9期上。《炎黄春秋》是我订阅了多年的优秀杂志。杨继绳说,李普官至新华社副社长,但他从来“在下级面前不自以为是上级,在上级面前不自以为是下级”。他一直保持知识分子那种气质、那种独立、那种率真。

  作为思想者,李普回顾他的思想历程时说:“人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一个人所思所想和所为,同他处的环境分不开。如果我再活一次,再一次处于那样的年代,再一次面临那样的环境,我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小年轻,一定会再一次走我当初走过的路。”李普走过的是一条“之”字路。他说:我早年追求民主自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间陷入了个人迷信、个人崇拜之中;这一段相当“左”,有时甚至可以说很“左”,“左”得很可恨、可笑。六十岁以来逐渐觉悟,又走入了自由民主的行列。李普勇敢而无情地解剖了自己曾经的“可恨”、“可笑”的“左”,坦诚地向年轻人说,他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两次批判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言登在《人民日报》上,“现在来看我那篇文章,真正是信口胡说”。后来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他恍然大悟,这次思想解放使他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如梦初醒的振奋”。

  走过弯路不可怕,重要的是歧途知返,回到正道。这也是思想解放、解放思想的作用与价值。否则就没有“两头真”。

  思想解放,为人正直,做事细心,为文认真,敬业爱业……我们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都是为人为文的楷模。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是范仲淹的28世孙,他热爱新闻工作,说“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范敬宜曾经沉到社会的最底层,与农民结下了一世情缘。许多新闻名作就是来自最底层的。他说,“离基层越近,也就离真理越近”。他提出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他曾作诗一首描述那些作风浮躁的记者,也是善意的批评: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

  不在新闻一线那就去当新闻学的老师,范敬宜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给学生开设《评论与专栏写作》等课程。他讲课富有激情,布置与批改作业可认真了。范老师真是为师之范,他曾向温家宝总理推荐学生作品、长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并获得了温总理热情洋溢的回信,一时传为美谈—

  2005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强利用寒假回山西老家的机会,到农村进行调查,以札记的方式写成了3.5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范敬宜读后非常感动,认为很有参考价值,将它送给了温家宝总理。总理读后复信说:“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了解和深深的热爱。”

  范敬宜有许多优秀作品,而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一篇写任仲夷的文章,发表在《炎黄春秋》2005年第8期上,标题是《“天天向上”的任仲夷》,也可以看作是人物通讯的范文。文章很长,写活了一个极其可爱的领导人,其中的细节尤为丰沛,比如这个:任仲夷九十高龄时,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健康状况,他总是笑着回答:我的一只眼睛已失明—目了然了;一只耳朵已失聪—偏听不偏信了;一个胃已经切除一半,无所谓(胃)了;一个胆也已摘除,变得浑身是胆了……

  改革先驱任仲夷是个“老顽童”。文中还写到:党的十五大召开,任仲夷同志以八十多岁高龄当选代表前来参加会议,这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他下飞机后首先来到《人民日报》报社,想看看我和参加大会报道的记者。当他离开报社时,时任总编室主任的江绍高说了一句:“祝任老健康长寿!”不料任仲夷突然停止脚步,正色说道:“你这话说得不好!”大家都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凡是被人说健康长寿的,都说明他快要‘差不多’了。哪有对少先队员说‘健康长寿’的呀?对少先队员只能说‘天天向上’嘛!”说罢,他立正举手行了个少先队礼……确实,没有比“天天向上”更能生动逼真地传达任仲夷同志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更能表达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超龄少先队员”的敬慕了。

  李普范敬宜,他们的心与改革者都是息息相通的。最值得我们新闻晚辈学习的,就是他们真正与时俱进的思想。毕竟,现在“与时俱退”的人有不少,有的则是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在“与时俱退”—他们的时光甚至倒退到了改革开放之前。

  记者是航船的守望者,新闻是时代的助推剂。范敬宜说得好:“历史长河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曲折,甚至是逆流,但是千回百转最后还是得顺应老百姓的愿望。”

   (来源:观察与思考)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