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全国各地新一轮物价上涨 > 10物价上涨消息

高物价下底层百姓生活:彩电再便宜无法代替白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1月13日04:15

  “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涨”……物价上涨刺激着百姓的神经——

  “农贸市场是命根子,千万别因拆迁,让我失去便宜的"菜篮子"”

  7日早晨一睁眼,这个月就少了2500元,杨甫刚对着天花板叹了口气。“去年底,与房东好说歹说,房租只涨了100元。”34岁的杨甫刚在北京一家老国企里当维修工,夫妻俩月收入大概4500元,带着1岁多的女儿住在北京南二环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里。

  “4000元听起来挺多,你要是租个房子、养个孩子,就知道太少了。”对于杨甫刚,房租支出是硬性的,所以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去年仅婴儿奶粉价格就涨了两成,尿不湿也涨了15%到20%。尤其是入冬后,菜价、肉价、鸡蛋等食品都开始涨价,有的价格涨幅甚至翻了倍,对生活影响挺大。

  杨甫刚掰着手指算账,莴笋价格涨了50%,豆角价翻了一番,蒜苗价格涨了两倍……“原来四五十元能在农贸市场买一周的菜,现在也就够三四天的菜量!”杨甫刚仔细一算账,家里人每月花在“吃”上的钱比一年前多了500元。杨甫刚说,现在他进超市,一般目不斜视,只看降价的黄价签,或者索性在网上团购。

  相比杨甫刚,物价上涨给小区保洁员朱阿姨带来的压力更大。她和老伴儿的月收入不到1500元,其中六成花在一家四口吃饭上。她从来没去过超市,买菜都去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因为日常开销涨得太快,去年朱阿姨几乎没有吃过水果和水产,也没有添置新衣。

  “虽然农贸市场的菜也贵了,但是至少中午撤摊的时候有便宜菜,”每一次小区传出整顿市容要拆迁菜市场时,朱阿姨都特别担心从此失去便宜的“菜篮子”。“农贸市场就是我们这种人的命根子,可千万不能撤啊。有了它,日子就不会过不下去!”

  “很多商品都在降价,可彩电再便宜无法代替白菜”

  “北京的油菜要2元一斤?太夸张了吧?我们这里就六七毛。” 在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从事客运服务的朱先生听到北京的菜价很吃惊。他觉得过去的一年,厦门的物价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波动。

  在朱先生心里,物价倒是越来越便宜了。3年前,一台42吋的平板彩电要两万元,如今,5000元就能把46吋的品牌彩电搬回家。“现在,300元就能买一款彩屏手机,3000元能买笔记本电脑,3万元能买一辆小汽车……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比10年前少了一个零呢!”

  除了电子产品,很多商品都在不断降价。如今安装固定电话,不用交两三千元的初装费,还可以享受套餐优惠。手机通话取消了双向收费,通话费从一分钟6至8毛钱,降到现在的1至2毛钱,短信费也从每条4毛降到1毛,降幅超过了六成。坐飞机、住酒店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行为,百元机票、百元酒店随处可见。在成都、广州,报纸的价钱多年没涨,可是版面越来越多;在济南、北京公交车车票10年来一直是1元钱,现在刷IC卡还能打折。在很多城市,市内公园、公共厕所都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

  不过,“彩电再便宜也无法代替白菜。”朱先生坦言,家电、衣服是耐用品,使用周期长,再便宜也不可能天天买;烟酒、娱乐是“点缀品”,完全可以不消费;而食品、水、电、天然气等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心里才踏实。在朱先生心里,厦门周边菜田,远比整齐的住宅小区、宏伟的工业开发区美得多。“有什么比菜篮子更重要呢?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盖那么多房子,建那么多路,要是饿昏在城市化的路上,多讽刺啊!”

  “高档商品搭车涨价,不影响基本生活”

  前不久,名为“月薪4万难养家”的帖子在网上爆红。一名外企白领月薪4万元,却高喊“现在汽油涨价,蔬菜涨价,柴米油盐涨价,日子过得紧巴巴。”

  月薪4万,日子还会紧巴巴?同是白领的陈杰仔细一看,原来这位白领每月要还房贷1.1万元,抽烟零用2000元,吃饭穿衣3000元……“哭穷罢了!他抽烟的零用钱都抵上很多人月收入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日子肯定紧巴巴!”

  陈杰夫妻目前的月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去年出国旅游、更换轿车、买奢侈品这类大宗消费,他们一家三口一样也没少。

  “物价上涨没影响日常生活,没有一些白领抱怨得那么夸张,周围没人为此就节衣缩食了。不过,确实影响了消费频率。”去年开始,拉菲红酒、五粮液、阿胶、虫草、进口化妆品和名牌时装等高档消费品纷纷涨价,其提价幅度从10%至100%不等,让陈杰明显感到消费要节制了。“过去很多衣服、化妆品,老婆喜欢了基本就买下来。现在有时她征求我意见,我就比较沉默,然后相视一笑,就不买了。”

  不过,陈杰对这些商品涨价并不抱怨。“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涨就涨吧。反正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影响不大。”陈杰举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今年1月1日,贵州茅台宣布涨价,平均上调幅度为20%左右,虽然声明出厂价由499元涨到每瓶619元,可是现在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一路飞天”,1600元的标价竟然也没货。“咱们老百姓有多少喝茅台的?这些东西搭车涨价,大不了不消费它了!日子照样过得挺好!”

  那些总在降价的商品……(民生·民声)

  ●看着那些总在降价的商品,我们不免对五花八门的涨价理由打个问号,是不是能在更多行业把“不敢轻易涨价”推广开来?

  CPI逐月上升,身边不少商品相继涨价,让普通百姓着实紧张。在通胀的背景下,有没有不涨价甚至降价的商品呢?

  相信许多人会立刻想到家电。朋友告诉我,13年前她的父母花近4000元买了台21寸的彩电,7年前换成一台29寸的彩电只花了2800元;2009年朋友自己买了台42寸的液晶电视,花费6990元,今年元旦又去买同一品牌同一规格的彩电,已降到4500元。“要是所有商品都像电视机这么降价就太好了。”

  与家电类似,诸如汽车、手机、电脑、相机等商品不仅难得涨价,而且总在不停降价。还有一些服务的价格,例如理发、机票、快递等,虽然屡屡声称要涨价,但最终以优惠、折扣等方式保持了价格的基本稳定。

  为什么这些商品没涨价?当然不是企业不想涨价,彩电业、民航业都有过数次“价格联盟”,约定齐齐涨价或坚决不打折;也不是成本下调,上游的钢材、铜、石油涨价,同样会抬高这些行业的成本。

  没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开放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首先会带来商品的充足供应,继而使企业不敢轻言涨价。你涨价,竞争对手不涨,结果只能是你的产品卖不掉、对手的产品卖得火,要想不被市场淘汰,最终还得走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力争物美价廉这条路。

  充分的市场竞争还激励企业不断创新,而创新正是促使商品降价的一大因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竞争法则,使企业在面对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甚至“零利润”时,首选不是涨价而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使成本降低,也可以通过推出新品的方式促使老产品降价。这在手机、电脑等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

  反观那些垄断行业或是进入门槛较高、竞争不充分的行业,则总是成本一增加就立刻提价,即使有的被政府制止没提成价,其涨价的冲动仍不时冒出来。一些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波及面广,传导性强,常会带来许多其他行业产品成本的硬性提高,并给了一些行业企业跟风涨价的理由。

  每种商品涨价,都能罗列出一大堆理由:成本提高、供不应求、稀缺、炒作、原有价格扭曲……不否认一些稀缺资源有提价的客观因素,但看着那些没涨价的商品,我们仍不免对诸多涨价理由打几个问号是不是有的涨价商品反倒有降价空间?是不是可以通过更充分的竞争、通过推动创新让价格稳定?是不是可以加强监管防止跟风涨价?是不是能在更多行业把“不敢轻易涨价”推广开来?  

  2011,物价走势如何看

  当前物价不是全面上涨,也并非历史高位

  记者:2010年的物价涨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破3”、“破4”、“破5”,大家心里有点慌,中国是不是迎来了物价全面上升的时期?

  姚景源:虽然去年全年CPI可能不会超过3.5%,但确确实实,我们的价格是一个上升周期。对于这样一个通胀率,究竟应该怎样观察和分析?

  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物价水平是不一致的。因为发展阶段一致,我们可以在“金砖四国”范围内进行比较。2010年前11个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2%,俄罗斯上涨7.6%,印度上升了9.6%,巴西增幅达到5.25%。在“金砖四国”中,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10%,是最高的,而3.2%的物价水平又是最低的。

  再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改革开放30多年,CPI年平均涨幅大约是5.6%,现在的物价水平没有超过这30年的平均值。

  记者:您经历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全面的通货膨胀?

  姚景源: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是1994年的24.1%和1988年的18.8%,这两次是恶性通货膨胀,或者说是全面通胀,所有东西都在涨价。很多人还会记得当年商店里抢购的情况,连转不动的电扇都有人要买。售货员说,“对不起,这是坏的,不转了”。顾客说,“没关系,我买回去修”。

  有人说现在市场上是“无一不涨”,这是不对的。你看工业领域,价格就是基本稳定的,有很多和大家关系十分密切的商品价格甚至是大幅下降的。比如汽车,上世纪90年代,一辆桑塔纳20万元,现在就几万元;42吋平板彩电10年前10万元,现在才5000元。所以工业领域价格还是稳定的,不是全面通胀。

  本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占大头,因此百姓感觉明显

  记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有一点温和的通胀并不可怕,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可能不是这样,为什么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和反应更强烈?

  姚景源:这就涉及本轮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点。

  这一轮物价上涨是食品价格占大头。2010年11月的CPI涨幅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占了74%。汽车、电视虽然在降价,但是汽车、电视没有人天天买,食品要天天吃,蔬菜要顿顿消费。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冲击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冲击低收入群体。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就是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城市在36.5%左右,农村是41.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20多个百分点。生活水平越低的人,恩格尔系数越高,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的程度也就越大。所以这次国务院出台的16条,不仅有保障供给,整顿流通,维护市场秩序,还有很重要的一条,给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

  记者:最近网上有一个帖子,是杭州的一个网友和美国波士顿的一个网友把两地的21种食品和汽油价格进行了比较,结论是杭州有12种商品比波士顿贵,您怎么看这件事?

  姚景源:像青菜这样的商品,中美两国的保鲜、流通等很多成本都不一样,不好比。国际比较一般用购买力评价法,都是用标准规格一样的商品进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要比较一个国家的价格,还要看供给与需求。大家都知道美国科技是世界第一,其实美国农业也是世界第一,不光是产量,它的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程度都是世界第一。美国农产品价格占有一定优势是正常的,是人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我们农业基础太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所以,我觉得这种比较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学的意义,但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今后还是要加强“三农”工作的力度。

  就拿农产品流通体系来说,全世界绿豆、大蒜都不会成为投资品,但我们确实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太薄弱了。大家都讲香港有些东西比大陆便宜,但香港的农产品都是大陆去的,为什么也会比我们便宜?这主要就是流通环节的问题,人家有一个完善的流通体系,环节少。

  党中央讲了这么多年“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次物价上涨真的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农业是重要基础,农业稳,天下稳,粮价稳,百价稳。

  如果粮食歉收、经济过热、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过量“三碰头”,则全面通胀可能出现

  记者:2011年我们的物价上涨压力大吗?请您分析一下压力来自何方?

  姚景源: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会大于2010年。这不仅是由于美国流动性过多,也要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尽管发达国家增速缓慢,新兴市场增速很快,需求也会很大。所以,国际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上涨恐怕会大于2010年。这意味着,输入性通货膨胀对于我们的冲击会比较大。

  从国内来看,我一直认为,如果有三件事碰头,通货膨胀就躲不过去。第一是粮食歉收,第二是经济过热,第三是货币和信贷过量发行和投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的规律是5年一个周期,就是两丰、两平、一歉。现在连续7年丰收,打破了60年的规律,这是因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人努力,2011年都不会变,就是天帮忙有不确定因素。现在我们农业基础还是薄弱,真的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就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1994年和1988年的通货膨胀都首先表现为粮食减产。

  还有一个,我们要注意防止经济过热。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一些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要翻一番,翻一番意味着这些省每年增长速度要超过15%。如果大家都这样大干快上,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偏热,物价显然稳不住。所以,今年还是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就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

  还有流动性问题。去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做了很多工作,但回收流动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 “发了那么多票子”。如果退回到2008年,我们15%的企业被迫关门,20%的企业被迫减产,上千万人失业。那种状况下,如果不是果断地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如果不是果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中率先走出危机。我觉得,流动性过剩是我们为了战胜那场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也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能指望今年通货膨胀率能迅速下来。

  今年控制物价上涨有利条件不少;还要力争收入增长“两同步”

  记者:今年控制物价上涨,有没有有利条件?

  姚景源:有利条件有两条。一个是粮食连续7年丰收,国家库存充裕,即使歉收,随时可以把储备投放出去。重要农产品,比如粮食、肉、糖、棉花、食用油都有实物储备,蔬菜没有储备。所以,我建议建立一个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对没有实物储备的,比如蔬菜等,用它来给种植户、给流通企业贴息。一旦突发天气变化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还可以拿它给低收入群体补贴。还有一个是工业品总体供给情况良好,供给能力充裕,而且有不少行业和产品还是供给大于求。这两点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物质基础。

  另外,今年除了继续落实国务院出台的16条措施外,有关部门还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供给、保障供给,支农惠农的力度会更大一些,这对今年稳定物价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是不是我们的经济逐步全球化,物价就一定会逐步与国际接轨?怎样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应对通胀的能力?

  姚景源:经济全球化,会使商品和人才向价格较高的地方流动,最后大家价格大体都是一个水平。随着参与全球化、国际化,我们在一些领域过去长时间的低价格状态会发生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相信,大家的收入也会在全球化影响下,有比较好的增加。

  我觉得,如果说中国经济保证10%的增长,3%—5%的通胀率是正常的。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需求加大,需求加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拉高物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只要经济在增长,物价肯定在上行。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还有,就是让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如果做到了两个同步,而且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是健康的、良性的,在这种状况下物价出现一定的上行趋势,是正常的。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