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蚁族”沦为社会新底层 专家称应反思调整定位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1月22日10:52
  推荐阅读更多北京大学再度问鼎“造富摇篮”网传“年终压力最大职业排行榜”考研试卷上留千字诗《长不恨歌》皖人大代表:公务员招考尽量不限专业

  “谁在沦落为社会新底层?”日前人民网“人民论坛”就此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竟是“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这个大学生群体,他们或遭遇就业难,或工作不稳定,又或尚在徘徊,被戏称为“蚁族”,缘于他们大多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在求职中却处处碰壁,他们从村到村(农村到聚居村),在大城市生存艰难。

  昔日的天之骄子,咋就沦为社会新底层?

  生活纪实

  毕业生经济窘迫情绪低落

  “我全身只剩两块钱,专用来"防身",羊城通没钱了还可以坐车回家。”今年毕业的广州大学生兔兔(化名),月薪不到两千元,两个月就把所有钱都花光了。最穷的时候,储蓄卡只剩下7毛钱。没办法的她动用了信用卡,却刷爆欠下一身债。迫于无奈只好求救于家人,母亲寄了好几次钱过来。

  经济窘迫,能省则省。兔兔每天上班自己带饭,起床第一件事是洗米煮饭,然后再洗脸刷牙。早餐大多省掉了,加点橄榄菜或煎个蛋就成了午饭。无论多晚,她都下班回来自己做饭。刚上班时没发工资,房租、水电费、生活用品、柴米油盐等都由室友支撑着。但是,即使发工资时兔兔也高兴不起来。“每个月要交房租,还要留一笔钱还信用卡,还要吃、穿、用……”

  “我一直想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赚钱买房子。但眼前连梦想的边都没沾上。”兔兔说,尽管她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只能硬着头皮先做着。

  徘徊中的同龄人,数不胜数。毕业生小王今年7月从广东一所本科院校毕业,至今仍未有工作,只因患有乙肝小三阳受到歧视,曾有两份工作因体检被拒。毕业后,小王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租房子住下,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单位,就这样悬着过了好几个月。

  小王的老家在山东,家里经济状况并不好,自小父母就不在了,只与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嫁人后,他就想自己在广州立足。然而他目前没有工资来源,只有靠姐姐支持。为了省钱,他常中午买些馒头和凉拌菜,这样就把午餐和晚餐都解决了。平时不吃宵夜,也不敢去逛街。虽说附近也住了很多同学,但很少与他们联系,因为很多同学都换了第一份工作了,一想到自己还飘着,就低落得很,即使聊天也不愿意谈工作的事。

  专家分析

  原因: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

  大学毕业生就不了业,或者就业不理想,导致生活困顿,沦为社会新底层,根本原因在哪?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分析,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社会需要。

  周运清说,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调又太缓慢了。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本事”,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是不是毕业生太多,导致“就业难”?周运清认为,虽然扩招有扩招的问题,但“就业难”不能归咎于扩招,也不能归咎于金融危机。其实社会各层次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是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许多大学生中高端岗位去不了,就和底层人抢饭碗,比如大学生卖猪肉、当掏粪工等,虽然精神可嘉,但都不值得提倡。”

  中山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无业,这是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目前许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业为导向,不看人才市场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要在人才市场消化,这就造成一时难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问题。”

  出路:不一定非要留在大城市

  “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应该引起社会反思。”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敏强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应该检讨,现在高校热衷于各种评估,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科建设上,没有以学生为本,本科生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要达到什么目标还不明确。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反思。现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自己要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有认知。

  张敏强说,正处在尴尬处境中的毕业生,需要看清社会发展的方向,调整好自己的定位,不一定非要留在大城市发展,很多中小城市都有好的就业机会,发展潜力很大,生活也很自在。在困境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同时张敏强指出,很多毕业生因为自己处境不好,不愿意跟同学、朋友联系,信息越来越封闭。恰恰相反,越是有困难,越要多和同学、朋友沟通联系。“同学朋友间的交往没有功利色彩,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你帮助。”

  探寻:该不该有社会保障来接济

  “沦为底层”的大学生群体,是不是应该有制度来保障?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谌新民教授表示,社会应该有这种保障体系,目前有些地方已经有针对本地户籍人口的保障政策,但还没有全省、全国层面的统一做法。他说,政府正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参照某些群体制定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保障办法。

  广东省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副教授卓鸥对未就业学生的保障机制存在一些担忧,因为毕业生情况复杂,保障措施操作起来很难。很多毕业生不愿找工作,因为家里有产业。“给未就业的学生生活保障,家庭考核鉴定这一关较难操作,况且这种做法很容易养懒人。”

  卓鸥说,国外有类似的做法,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可以进行失业登记,能领到一定数量的救济金,同时会有三次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机会。如果三次推荐的机会都不愿意去工作,那么救济金就没有了。其实我们国家早就出台了政策,“失业大学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劳动部门登记,会给予生活保障、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不过现实是,政策出来了好几年,去办理登记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夏杨 支少容)

  作者:夏杨 支少容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