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油菜研究泰斗”刘后利去世 曾经主攻水稻(图)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2011年02月18日01:49

  傅廷栋和导师刘后利教授(右)在一起探讨工作(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屈建成 通讯员 胡今天)昨日,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奠基人,华中农大刘后利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殡仪馆举行。因病医治无效,新中国研究油菜第一人刘后利于15日辞世,享年96岁。

  刘后利是地道的武汉人,出生于蔡甸。他创建了中国油菜分类系统,在中国首次提出油菜生产以甘蓝型为主的思想,主持和参与育成了10多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在全国率先倡导开展油菜品质育种,创造性地开展了黄籽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黄籽品种,为提高我国油菜生产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时转行

  成就“油菜研究泰斗”

  读大学时,刘后利研究的是水稻;之后遇到抗战,研究方向变成了棉花;国外学习归来,在山东大学研究大豆;最后回到武大农学院(华中农大前身之一),油菜研究所缺人,他毫不犹豫地去了,一研究就是一辈子。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为中国油菜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周总理指示在长江中下游发展油菜,以解决南方人的吃油难。尽管之前他从未研究过油菜,但刘后利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从事油菜研究。1953年,他正式“改行”从事油菜研究。刘后利治学勤、恒,终成“油菜研究泰斗”。

  一个建议

  促进油菜产量提高

  建国初期,我国南方油菜主产区大面积栽培的地方品种都是低产的白菜型油菜。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刘后利在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油菜育种应以甘蓝型为重点,用高产的甘蓝型逐步取代低产的白菜型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了全国有关人士的赞同。从此,长江流域各省很快育成了一大批甘蓝型油菜的早、中熟品种,对提高我国油菜主产区的产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育成世界上

  第一个“黄籽”油菜品种

  1975年,刘后利在国内首先发现了甘蓝型黄籽油菜。自那时起,他着重对这一类型品种进行系统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育成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黄籽品种“华黄1号”。该品种含油量比普通黑籽品种高5%以上,出油率也显著高于其它黑籽品种,已在各地推广40多万亩。与此同时,他组织力量对黄籽的不稳定性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1987年他所主持的“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后利一生育人无数,享誉国际的著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著名水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都是他的学生。但傅廷栋院士在很多场合都深情地说:“我永远是十字花科(油菜属十字花科)的副科长,而我的老师刘后利才是科长”。

  作者:屈建成 胡今天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