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新世纪头十年 西方“十个没料到”(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22日08:41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世界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的十年,是世界国际格局转型和秩序重塑的十年。

  西方面对“十个没料到”,本能产生出巨大的失落感、危机感、认识滞后感和不适应症,全球战略平衡打破,“世界重新排序”,西方惶恐不安。

  实际上西方已经隐隐约约的意识到全球战略平衡正在被打破,“世界重新排序”不可避免,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任何漠视新兴国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没料到昔日所谓冷战的“胜利者”成为今日的“失落者”
9·11”恐怖袭击
  2001年9月11日, 这是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南楼的拼版照片(2001年9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

  9·11”恐怖袭击纪念专题:

  六周年

  五周年

  四周年

  三周年两周年
反恐胜利遥遥无期
  2008年9月11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驻阿美军举行“9·11”事件七周年纪念活动,有3万余名驻阿美军参加。 新华社发(扎比摄)

  随着世贸大楼的轰然倒下,自信的美国人不得不开始接受一些新名词:反恐战争、阿富汗、“基地”组织……

  美国人变了很多,世界也变了很多。

  一块纪念美联航93航班全体英雄的巨大铜匾被安放在了美国国会大厦,铜匾上刻着“他们的牺牲不仅使无数人幸免于难,而且还很可能使美国国会大厦躲过一劫”。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联航第93次航班遭恐怖分子劫持,4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与恐怖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使本来将要撞向国会大厦的航班提前坠毁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地区,机上全体人员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美国经济危机过去了吗?
  欧洲国家出现债务危机,美国失业率虽然“轻微下跌”可依然高达9.7%,以及南美的石油泄漏事件等,都是经济的不安定因素。不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即便如此,导致美国经济出现双底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他们认为今年美国的经济状况比去年好,基本上已经走出危机。

  不过,世界银行近期发表声明:虽然没有迹象表明欧洲的债务危机已到达发展中国家,但援助贫困地区的资金可能下降20%到25%,这就增加了所谓“Double dip recession”(双底衰退)的风险,因此不能排除双底衰退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乐观的经济学家和悲观的经济学家们,包括世界银行等,都在就美国经济是否出现双底衰退争论不休,他们各自摆出有力的数据,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对的。

  依我看来,所谓的“双底衰退”是以股市图形为依据的,而现在的股市已经不能反映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起到晴雨表的作用。其实,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以房市为中心,以高负债和失业率为基本点。只要这三个问题不解决,金融危机就远未过去。而这三个问题,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跷跷板,压下这头儿,那头儿便跷起来了。

  二、没料到苏东剧变后,却“反常地标志着西方阵营的困境及在世界领导地位下降的开始”
美国地位下降 世界正迈向"无极化"时代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发表讲话。新华社/路透 资料图片

  由于美国地位下降,无力维持单极秩序,世界将进入不稳定的"无极化"时代。此外,由于当今世界尚没有一个权威的调停者,因而"无极世界"将可能变得更加危险。该刊1 8日一期刊发了明石和康的这篇文章,题为《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
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1月24日,法国爱丽舍宫,萨科齐发表演讲。

  欧洲中央银行发布的《欧元的国际作用》的报告中称,过去一段时间欧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欧洲中央银行在报告中说,在2005年中至2006年底的一年半中,欧元在不同的市场和区域的发展不尽相同。报告称,在国际债券、投资、贷款、进出口票据等领域,欧元的使用量有小幅减少,欧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不过,报告指出,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作用是稳定的,甚至地位还略有上升。近年来,包括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纷纷将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转换成欧元,以分散风险。这使得欧元的储备货币作用有所增强。
日本国际地位下降
  韩国政坛朝野一致就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日前妄言只有韩国和中国拿参拜靖国神社当问题一事,发表谈话说,“这只会导致韩日关系恶化和日本的国际地位下降。”

  韩国开放国民党议会主席丁世均在国会发表评论说,“我们不会容忍或者坐视负责日本外交事务的日本外相说这样的话。”

  韩国开放国民党发言人田炳宪在国会举行记者会时强调,如果日方继续胡言乱语,将导致其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并留下毫无历史认知和认罪意识的印记。

  韩日议员联盟干事长、大国家党议员权哲贤气愤地说:“当年的侵略者———日本的政客正走向封闭的国家主义,日本政治领导人需要加强自我反省和学习。”

  韩国国会统一外交通商委员会成员、大国家党议员郑文宪表示:“日本外相竟说出这样的话,实在令人遗憾。”他说,“由于某些日本官员推崇军国主义,韩日关系很可能更加恶化”。

  三、没料到俄罗斯会“抵抗西方势力和西方价值观”,最后弃西方而去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南部城市索契接受电视台采访。 新华社/法新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日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表示俄方不惧怕新的“冷战”。这是本月8日格鲁吉亚南奥塞梯爆发武装冲突以来,俄罗斯展现的最强硬姿态。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6日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并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他通报了俄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的决定。梅德韦杰夫当天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冷战或其他任何事情都吓不倒俄罗斯。

  俄常驻北约代表罗戈津同日表示,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是对有关俄计划吞并上述两地的国际谣言的回应,并宣布俄罗斯冻结与北约在一系列领域的合作。俄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26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由于对南奥塞梯使用武力,格鲁吉亚破坏了所有安理会此前通过的有关决议,从而造成了一个“崭新的现实”。

  俄罗斯与西方对立的根源

  表面上,俄罗斯与国际政治中各大主要玩家的关系一切正常。我们与美国、欧盟、中国、印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伙伴关系。此外,莫斯科还成功地将触角伸入了昔日被视为禁区的地方。

  但实际上,目前俄与西方存在着深刻的对立。而这种对立也有其深层根源,与欧洲的未来有关:俄罗斯不会接受仅以欧盟为基础的欧洲,要求共同参与构筑欧洲大陆的未来。它经常回忆起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在欧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在欧盟东扩进程中,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文化和经济利益之间难免会发生激烈的冲撞。

  协调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旧机制几乎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莫斯科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让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是否会依据法德两国的建议,改组为欧盟—俄罗斯安全理事会,或是俄罗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恢复与西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只能到2005年上半年才能见分晓。

  俄罗斯为何走向与西方对立?

  在最近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争端中,俄罗斯仿佛一头冲入瓷器店的狗熊。结果,西方对俄罗斯东山再起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出现新的冷战而惴惴不安。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农矿产品价格的暴跌动摇俄罗斯经济并冲击其制度,西方或许很快就会再次对这个国家的脆弱而不是实力感到不安。

  这场危机正在快速暴露普京宏伟计划中的设计缺陷:依靠一种具有潜在风险、依赖于克里姆林宫提供经济好处的社会契约。在这种危险时刻,西方和俄罗斯确立一套新的接触规则就显得更加紧迫了。

  四、没料到新兴大国如此快速进入世界舞台中心
  新兴大国将成为“明天的斗士”

  美国和欧盟的几个重要军事大国都在着手削减本国的国防预算,但现在就断言干涉主义和国家重建的时代已经终结还为时过早。巴西、中国、印度等日益崛起的大国也许会取代欧美国家,更为积极地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成为世界上的国家重建者。欧美必须做好准备与这些新兴大国进行合作

  美国在伊拉克作战行动的结束就像一个苍白无力的结尾。没有能让我们记住的标志性画面———比如最后一架直升机飞离西贡或最后一辆苏联坦克驶离阿富汗。5万名美军训练人员仍然留在伊拉克。

  纵使没有什么戏剧性场面,历史学家也许仍会认定这是一个重要时刻。随着美军撤离伊拉克,战略学家和决策者开始怀疑,这个陷入困境的超级大国是否还能继续投入大笔军费。

  其中一个持怀疑态度的人就是执掌五角大楼的罗伯特·盖茨。这位国防部长已经宣布了初步削减国防部预算的方案,并暗示需要削减的预算还多得多。

  另一个更直言不讳的评论家是民主党的资深外交政策学者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在8月初美国境内出版的一本书中,曼德尔鲍姆认为,华盛顿将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来赡养美国的老龄化人口。

  曼德尔鲍姆指出,其结果是伊拉克的一幕不会重演,“避免军事干涉和国家重建是降低美国外交政策开支的一条途径”。

  对欧洲国家来说,这听起来很耳熟。欧盟的几个重要军事大国都打算削减国防预算。阿富汗战争已经导致公众不再支持海外冒险行动。最出人意料的是,保守党领导的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削减军费,而此举可能终结英国作为全球军事大国的悠久传统。

  应为新兴大国腾出空间

  墨西哥前外长豪尔赫·卡斯塔涅达在最近刊登在美国《外交》杂志和《洛杉矾时报》上的文章中告诫说,要提防一窝蜂似崛起的大国和最新出现的一波重建全球政治秩序的浪潮。

  他提出这一与众不同的论点的理由是,新兴大国在对待全球基本行为准则和理想时缺乏诚信,有时甚至干脆对着干。

  身为拉美著名知识分子的卡斯塔涅达认为,这些国家没有资格进入全球领导集体的核心圈子,或者用他文章的标题来说,它们“没有为黄金时段做好准备”。

  从本质上讲,这是围绕当前全球合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的两种观点之争:一种观点是让有着类似想法的国家(具体说就是“西方”)继续保持核心地位,另一种观点是在想法不同的国家之间搭建桥梁。现在既然有人广泛呼吁老牌民主国家将新崛起的强国挡在多边体系大门之外,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了。

  卡斯塔涅达会更愿意将这场讨论描述成这样两派之间的纷争,一边是对全球行为准则(人权、核不扩散、环保)的坚决捍卫,另一边则是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接纳及其重要性的想法。这样说来,国际体系的完整取决于仅限遵守其原则的国家参与最高决策。

  但他的这一立场真的能成为多边定律吗?健全的全球秩序主要就是巩固全球诚信公民的核心集团以防范外来闯入者吗?很难这样认为。

  五、没料到中国非但没有跟着苏联“垮台”反而“横空出世”
奥运:中国翻开新的一页

  在世界瞩目的16天过后,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缤纷夺目的焰火秀中迎来了欢乐的谢幕时刻。此刻是终点,也是起点:当北京奥运会的大幕徐徐拉上时,中国新的一页已经悄然翻开。

  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到北京——当时它叫做“大都”,在那部引起西方人轰动的游记中,他描绘了这座元朝都城的壮丽与繁华。可是,这个威尼斯人又说:他写的中国,不及他看到的一半。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16天里,几十万外国人,其中还包括数以万计以报道为业的记者,涌入北京。他们打量这座城市的好奇眼神,有几分像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

  “没想到,北京是一座这么现代化的大城市。”澳大利亚小伙子马尔金·莱尔德在“鸟巢”看过比赛,在骑自行车逛过二环路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许多外国人来说,这次奥运之旅,或者颠覆了那个存在于他们想像中的与冷战、贫穷或落后相联系的中国,或者刷新了他们几十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老印象。

  在世界眼前,这是一个“鸟巢”“水立方”所代表的现代化中国,一个观众热烈为各国运动员喝彩的友好中国,一个为各国运动员和他们国家搭建梦想舞台的精彩中国。

  可能更重要的是,外部世界的数十亿人都看到了这个现在时态、现实情境的现代中国。

  “北京奥运会提供一个空前平等的交流机会,满足了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真实状况的好奇心,这将有助于减少国际间的误判。”外经贸专家梅新育说。

  奥运赛场上,中国观众为各国选手“加油”助威的声音此起彼伏,成为本届奥运会屡创佳绩的积极因素之一,也化解了一些人对所谓中国民族主义的担心。有报道说,“JIAYOU(加油)”成了外国媒体频频引用的直接引语。
美丽世博赢得世界美誉

  “我将永远记住胡锦涛主席夫妇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2010年4月30日至5月3日在中国的经历,令马耳他总统阿贝拉终生难忘。

  4月30日,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阿贝拉不慎摔伤,遗憾地错过了开幕式。令他深受感动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到医院看望他,并亲自安排中方专机护送阿贝拉回国。

  随着护送阿贝拉总统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专机缓缓降落在马耳他国际机场,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真诚心意和中国人民对马耳他的友好情谊,也留在了马耳他人民的记忆中。马耳他网站上,民众纷纷留言跟帖,马中友好的故事迅速传播。

  把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铭刻在心的,还有沙特阿拉伯新闻通讯社高级记者塔利克。61岁的塔利克在中国报道上海世博会期间突发心脏病,病情一度十分危急。经中方及时抢救,塔利克最终转危为安。他忘不了,中国外交部阿语高翻郭子健整晚在医院陪伴;他忘不了,医生反复叮嘱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医护人员的温暖微笑……“他们确实把我当一家人,当兄弟,我会用心记一辈子,”塔利克热泪盈眶。

  “我要对中国说声谢谢,谢谢你们出色的组织工作,谢谢主办方和中国人民在迎接世界各地游客时表现出来的慷慨,谢谢民众为了这届世博会投入的心血。”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塔莱斯用四个真挚的“谢谢”来表达他的感动。

  由于在电视和报纸上的“高曝光率”,洛塞塔莱斯在世博园区内常被人认出。“很多人走过来,请我在他们的世博护照上签名,我很开心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还有人要和我合影留念,很遗憾我不会说中文,所以无法进行更多语言交流,但我能强烈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与友谊。”
外国舆论盛赞广州亚运会 称“堪称完美”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总编辑马克东·巴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借鉴北京奥运会经验,精心举办了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此次亚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规模都创下了历史之最。《每日邮报》专门派出文字和摄影记者赴广州采访,每天都推出专版介绍最新进展情况。巴基斯坦在板球、壁球和曲棍球等传统项目上获得金牌,这些好成绩与中国给予的主场待遇分不开,本届亚运会为增进亚洲各国人民友好提供了平台。

  越南各大报纸开辟了亚运会专栏,向广大读者介绍赛场内外的精彩资讯。越南国家广播电台“越南之声”报道说,经过两周的激烈角逐,越南体育代表团虽然只收获一枚金牌,但越南在田径等奥运比赛项目上取得了可喜进步。越南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在直播亚运会闭幕式时指出,精彩纷呈的广州亚运会让人永远铭记。越南数字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体育24小时》栏目评论说,广州亚运会的组织和比赛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激情澎湃的广州亚运会给人们留下众多难忘的瞬间。

  自广州亚运会开幕以来,蒙古国观众予以高度关注,尤其是他们喜欢的摔跤、柔道、射击、篮球和排球等项目。27日晚,蒙古国TV5、UBS两家电视台全程直播了广州亚运会闭幕式。TV5的解说员评论说,此次盛会创造了亚运会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奇迹,中国为亚洲人民举办了一次神奇的体育盛会,此次亚运会堪称完美。

  泰国国家电视台对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做了直播,并指出,广州亚运会无论开幕式还是闭幕式都非常盛大和华丽。这是亚洲各国人民的一件盛事,作为东道主,中国圆满完成了对各代表团的接待工作和整个赛事的组织工作,再次证明了中国举办国际性盛会的能力,实现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目标。

  印度《德干先驱报》认为,广州亚运会为所有体育爱好者们展示了精彩与激情。该报还说,中国人打破了想象的界限,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表演,令观众如痴如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发表了题为《广州亚运会筹办完美受赞扬》的文章,盛赞广州自成功申办亚运会以来一直为提高城市的水质量、空气质量以及居住和交通条件而积极努力。

  日本时事通讯社27日报道说,广州亚运会是历史上项目最多的一届,东道主的金牌数创了新纪录。《朝日新闻》的报道称,亚运会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的又一大型活动,树立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信。

  六、没料到“历史终结论”成为“历史乌托邦标志”
弗朗西斯·福山

  西方学者、当时的美国国务院顾问弗朗西斯·福山就抛出了颇受争议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相互竞争的历史已经结束了。虽然日前福山回答媒体追问时依然表现出对这些论断的坚持,但是,过去20年间的世界发展进程却证明,历史并未停下脚步,更没有终结。

  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柏林墙倒塌了,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和隔阂依然存在,尤其是西方一些人依然偏执固守着“冷战思维”,对不肯全面拥抱自由市场经济和西式自由民主的国家,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封堵、排斥,甚至渗透、颠覆。历史同样告诉我们,虽然柏林墙已倒塌了20年,但当年一头扑向西方怀抱的国家,却并没有迎来预想之中的繁荣与富裕,反而随着时间的演变越来越弥漫着一股失望、愤懑的社会情绪。

  同样在11月9日当天,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变革。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也直言不讳地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过去12个月里尤其明显。”

  七、没料到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质化的幻想被打破

  “9·11”事件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终结。随之终结的还有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传播,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将让世界更一体化、更同质化、更加和平的幻境。

  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这个新世界中,地缘政治要素将在全球化的经济空间重新发挥作用,表现出更加的不平坦,潜在的危险更多:一方面是经济、技术 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影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全球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体系的唯一逻辑;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还有传统地缘政治的回归。

  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激进主义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还算不上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必改变全球的平衡,对全球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带来深远影响。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不管世界终结于战争还是在和平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和欧洲共同努力营造的跨大西洋团结继续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取决于西方民主国家能否成功地与新兴的不发达国家寻求共同利益。

  八、没料到 “美国模式”、“华盛顿共识”遭遇“声誉扫地”之困

  “华盛顿共识”是一个深刻影响过去十几年的世界形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形势演变的重要术语。它几乎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说法。然而,进入新世纪,“华盛顿共识”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甚至几乎垂死。

  冷战刚结束前后,以华盛顿为组织总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硬性推出的一套经济改革政策。它一般包括三大内容:“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这种政策建议得到美国财政部和华尔街的大力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拉丁美洲推广开来。

  “华盛顿共识”的原义和后来的引申义略微不同。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是这个术语的始作俑者。为了兜售他的政策建议,威廉姆森对“华盛顿共识”的定义是:“由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即财政戒律、谨慎的公共开支方向和供给方面的税收改革。威廉姆森之后,“华盛顿共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广泛的意义,一直演变成为国际金融机构与全球金融势力的时髦意识形态,那就是金融大亨乔治·索罗斯所称的“市场原教旨主义”。

  拉美国家是“华盛顿共识”的最初试验区。在其中的一些国家,该“共识”曾经取得非凡的成就。然而,拉美国家却积累起成堆的经济、社会问题,导致最近阿根廷和巴西等接近经济崩溃的边缘,社会动荡加剧,接着而来的政局变动都把一些矢志革新的政治人物推上历史旋涡的中心。劳工出身的巴西新总统卢拉一反完全市场化的做法,强调改革、发展的社会方面,其政策明显向广大普通人民的基本需求倾斜。

  在“华盛顿共识”逐步走入死胡同,一系列批评国际货币基金与世界银行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提出了“后华盛顿共识”(post-Washington Consensus)的概念,在一系列重要论著与演讲中批评不顾社会不满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号召超越“华盛顿共识”。今年在法国举行的“八国集团”会议更是呼吁“负责任的市场经济(全球化)”。

  过去几年,许多世界性的“共识”似乎都已经终结。保护世界环境的《京都议定书》由于美国的反对而半死不活;大西洋联盟(“共识”)对未来世界的治理原则发生重大分歧,一个要单极的美国化世界,一个则要多边协调的“全球治理”世界。“华盛顿共识”不过是这些已经死亡和还在垂死的许多“共识”中的一个罢了。

  九、没料到这十年成为“美国焦头烂额的十年”和“西方失去的十年”
2009年12月15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名伤者被带离爆炸现场。新华社/路透
新世纪十年美国元气大伤

  在世人对新世纪到来的亢奋之情刚刚消退之时,第一个10年已悄然而逝。回首这10年风雨路,人们听见,山姆大叔频频发出类似西楚霸王的哀叹。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在本世纪头十年里,“美国迅速从资本主义的灯塔沦为展示资本主义制度某些缺陷的橱窗”。对美国经济而言,这10年可称为“失去的十年”,人均资本净值下降了13%,人年均收入的增长是60年来速度最慢的,如此等等。

  一曰战争拖累太重。人们注意到,新世纪的头十年往往被战争缠绕:上个世纪是布尔战争,本世纪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古人早就警告,“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奥巴马前不久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坦承,伊拉克战争占用了美国的主要兵力、资源、外交努力和全国的注意力——在伊拉克开战的决定还在美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之间造成了严重的裂痕,美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两场战争的开支总额已超过9000亿美元。由于增兵阿富汗,从今年起,阿富汗战争开支将首超伊拉克战争。美国人为战争埋单的日子,看来还没有尽头。

  二曰危机来得太猛。当代美国人对“大萧条”这个词记忆犹新,想不到,一场凶猛的金融危机骤然而至,第二次“大萧条”迅速席卷了所有的发达国家。英国《卫报》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十年以萧条开始,又以更大的萧条结束,其实是一个利用借贷来掩盖现代全球资本主义深层次结构问题的过程。美国人对新10年的现实反应是,疯狂购买,用他们住房的膨胀价格为他们的肆意挥霍提供资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非理性繁荣”一旦崩溃,元气大伤在所难免。美国要想找到经济繁荣的新“引擎”,让“骓”重新奔驰起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三曰世界变得太快。从近些年的美国舆论看,山姆大叔的内心焦虑越来越多,“四面楚歌”之感越来越强烈。且听,美国人正在喊“狼来了”!美国人不愿看见的“狼”是一匹什么样的“狼”?是逼着美国走出单边主义的国际新兴力量。英国《金融时报》说,我们正在目睹美国梦幻般的“单极时刻”走向终结,西方霸权,特别是英美霸权开始没落,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权威严重受损。世人看得分明,新兴力量的出现,使G20取代了G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在富国与穷国、责任与义务、历史与未来等复杂关系的背景下,各方之间的博弈,被称为21世纪全球政治的“戏剧”样本,美国非但不能颐指气使,甚至近乎无计可施。

  李显龙:欧洲的相对影响力正在削弱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此亚洲自有亚洲的发展模式。指出欧洲在世界的相对影响力正在削弱,其不仅在经济上,还在战略上输给了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欧洲的态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和使目光不局限在欧美的能力正面临考验。此外,中国崛起无论对亚洲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件好事。而美国重新发现自己、重新站起来的能力也不容低估。

  十、没料到“世界对美国的改变远远超过美国对世界的改变”
  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就职演说。当日,奥巴马在美国国会大厦西侧的露天平台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 新华社记者张岩摄[资料图片]
美战略重点东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奉行全球战略,其重点在欧洲。美苏冷战结束后,全球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和德国的统一增强了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欧盟国家在经济上赶过美国之后,要求在政治上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呼声上升。欧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世界权力重心正从北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美国也逐渐把其全球战略重点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9·11事件”后,国际上有人认为美国已将其战略重点转移至中东地区。这是一种误解。为了推进其全球战略,美国需要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并且为此发动了迄今尚未结束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但是,中东地区并不构成美国的战略重点,它不具备成为重点的诸多因素。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今年曾公开表示,美国的战略重点在亚太,中东地区只不过是为了利益需要采取战争行动而已。

  认定美国战略重点从西向东转移是有事实根据的。一是美国在亚洲的投资已超过它在欧洲的投资;美国同亚洲国家的贸易额已超过它同欧洲国家的贸易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也超过了它在欧洲地区的军力。二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主要倚重的盟国不再是对美三心二意的欧洲盟国,而是比较顺从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在北约的存在受到欧洲国家越来越多质疑的情况下,美国正大力拼凑“亚洲北约”,以期使之成为其充当“世界宪兵”的工具。三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已把中国当作它要大力防范、遏制的主要对手。日本政府刚刚通过的《新防卫大纲》,明确提到转变防卫重点,将中国而不再是俄罗斯作为日本的主要威胁。日本《新防卫大纲》的背后推手是美国,这是再清楚不过了。日本“狐假虎威”地诬指中国是其主要威胁,实际上道出了美国不便公开说出的“心声”。

  “美国之音”对华广播将停止 为增加效果转战网络

  被视为“民主利器”的”美国之音“,这两天传出奥巴马政府为削减预算将取消其对华广播的消息,这激怒了一些西方政客。从1942年开始为美国政府服务算起,这个电台一直被美国视为“骄傲” ——它第一次发声是代表“人类正义”穿越到纳粹铁骑下的欧洲;它散布的西方价值观推动了“苏联不流血的瓦解”;而“红色中国”则是其近二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另一块阵地。去年《环球时报》记者访问“美国之音”总部时发现,其中文部的工作人员甚至毫不避讳该台的“反华”立场。可能即将叫停对华广播的消息传出后,迅速有美国政客抨击这是“美国对强势中国的畏缩”,还有境遇类似的“德国之声”感慨其为“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在这些愤怒和悲情的渲染背后,有一个细节不应被忽视——据称“美国之音”要将未来的重点转向数字媒体,比如互联网广播。这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5日再次鼓吹要用互联网推进海外民主的做法极为呼应。有中国学者提醒,美国显然是发现了一个他们更具优势的“新战场”,未来的舆论公共空间争夺战将更为艰险。”
美国消费方式的改变
  “假如天上掉下来5000美元,你会怎么花?”47%的受访者表示要用来还债,这一比率达到十年来的最高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今年圣诞节显得与往年有些不同。随着美国经济正逐渐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踉踉跄跄地步入复苏路,就像大萧条曾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这轮经济衰退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众多美国人的消费习惯,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由于华裔美国人在此中受冲击相对较小,据说相当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了。

  本报特地约请常驻美国的记者蒋旭峰采写了三个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断面,通过美国百姓的视角看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收入、就业和楼市。
10年改变美国人生活的事
资料图片

  以往“白领气息”浓厚的星巴克连锁店如今在全美随处可见,许多人习惯在早晨休息时来这里花上4美元左右,喝咖啡,吃甜点。

  近些年,“肥胖”一词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美联社用“国家敌人”来形容肥胖对美国构成的威胁。肥胖率较高的亚拉巴马州打算对体重超标的公务员征税。

  正因为如此,吃有机食品逐渐成为潮流。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白宫开辟了菜园,呼吁大家多吃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业产值从1997年的36亿美元增至如今的210亿美元。
高油价 让美国人学会了改变

  很多迹象表明,最近的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也许并不完全是坏事。

  起码固执的美国人已经开始尝试放弃那些大而且笨的trucks,改开小车了;通用汽车公司也终于顺应时世,宣布大幅削减大型皮卡和SUV的产能,转而增加雪佛兰Malibu和乐骋这样的中小型轿车的产量。至于曾经一度成为美国粗犷豪放的汽车文化代表的悍马品牌,则已经在通用的出售名单之中。现在的问题是,谁可能会接手这个高油价时代的烫手山芋?

  大家都在为仍然没有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石油替代品而焦虑不已。此前一度被看好的氢燃料电池,现在其商业应用前景开始被业界普遍看淡,起码不像前些年那么乐观了;而看似颇有可为的生物燃料,又因为最近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而被口诛笔伐,认为是推高粮食价格的幕后元凶,甚至被扣上了“反人类罪”的大帽子。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却一度直逼140美元——我不想在此用“大关”二字,因为70美元时,我们用过;80美元、90美元、100美元时,我们都用过;然而事实是“大关”永远在后头。 (来源:新华国际)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