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澳大利亚大堡礁告急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3月11日09:00
  澳大利亚大堡礁作为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是保存最完好的海洋公园。前往大堡礁海域潜水是不少人的梦想之旅:海水湛蓝、清澈见底,珊瑚丛生、色彩绚丽,鱼群擦身、形态各异……

  如今不少潜水者发现,珊瑚丛色泽暗淡、不复鲜丽,栖息珊瑚礁区的红石斑鱼、波纹唇鱼等数量减少、踪迹难觅。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人类活动等因素正日益威胁这片珊瑚王国的生存。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由大约3000个岛礁组成,面积与德国国土面积相当。作为旅游胜地,大堡礁每年吸引游客约200万人次,提供5000多个工作岗位。政府旅游收入大约60亿美元。

  超过1.1万种海洋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构建起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这座生态王国的“奠基者”与“建筑师”是毫不起眼的腔肠动物珊瑚虫。

  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分泌石灰质骨骼,死后骨骼成为下一代栖息之地。这些石灰质骨骼连同其他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堆叠,逐渐形成珊瑚礁。

  珊瑚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和食物,是食物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与珊瑚关系密切:全球每年5亿人口直接或间接依靠珊瑚生存。

  珊瑚礁“建造”过程缓慢,每年至多增加3至4厘米。大堡礁绵延数千公里的礁群已有数千年历史,可谓自然奇观。不过,这座生态帝国如今根基不稳,摇摇欲坠。

  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引发海洋温度上升、海水化学成分改变,加剧珊瑚生存困境;肆虐澳大利亚东部的洪水裹挟农业废料、有毒化学物、土壤沉积物等冲入近海水域,进一步破坏珊瑚生存环境;不断升温的全球能源贸易刺激澳大利亚煤炭海运出口,引发对大堡礁海域水体污染、生态破坏风险增加的担忧。

  珊瑚对水温、盐度、水深、光照等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海水酸度上升是当前珊瑚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珊瑚礁体主要由碳酸钙构成,一旦海水酸度过高,礁体将更易遭腐蚀侵袭、飓风摧毁或海洋生物啮噬。

  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的近一半二氧化碳,这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但同时使海水酸度相应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工业革命至今,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近40%,由最初的280ppm增加到385ppm(ppm为浓度计量单位,1ppm为百万分之一)。

  根据先前研究,珊瑚虫及其他海洋生物所能承受的海水二氧化碳浓度极限是400ppm。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00ppm,珊瑚虫将濒临灭绝,全球珊瑚礁将随之消失。

  珊瑚虫对温度同样敏感。珊瑚虫与部分生长在珊瑚礁上的藻类存在共生关系:珊瑚礁为藻类提供栖息地,藻类为珊瑚虫提供食物。当海水温度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时,珊瑚虫将排斥并“驱逐”生长在珊瑚礁上的部分藻类。这一现象称为“漂白”,因为缺少藻类滋养的珊瑚虫患病甚至死亡后,尸体和骨骼呈白色,如同被漂白过。

  伴随海水酸度和温度持续上升,“漂白”发生频率上升,程度加剧。1991年的一场“漂白”灾难导致印度洋海域9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2010年这一史上最热年份内,加勒比海域、印度洋海域以及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近海海域频发珊瑚礁“漂白”现象。

  研究人员警示,珊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脆弱不堪。一旦珊瑚礁崩溃,依赖珊瑚虫建立的庞大食物链可能随之断裂。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珊瑚礁生态系统实验室近海水体酸化研究项目负责人戴维·克兰说,珊瑚礁消失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就算没人生活在附近,珊瑚也会受到影响”。

  澳大利亚东部畜牧业发达,部分区域放牧过度,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来临时,大量表土沉积物与氮磷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随河入海,加剧近海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刺激藻类疯长,导致局部海水升温,氧气减少,有毒物质积聚,珊瑚虫等海洋生物中毒或窒息而死。

  去年年底开始,包括昆士兰州在内,澳大利亚东部遭遇暴雨和洪水猛烈侵袭,伴随洪流入海的表土沉积物进一步增加。一项研究显示,过去150年间,冲入大堡礁海域的表土沉积物增加了5倍。

  研究人员预计,洪水可能由偶尔泛滥逐渐变为定期泛滥,珊瑚生存环境恐将进一步恶化。

  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炼焦煤出口国、第二大热力煤出口国,煤炭出口量可观,其中过半煤炭产自昆士兰州57座煤矿。东部暴雨洪灾对煤矿开采和运输影响不小,但全球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依然旺盛,煤炭海域输出并未停止。

  近年来,大堡礁海域逐渐成为“海上运煤通道”,运煤船只频繁往来珊瑚礁群,海运事故加剧了水体污染风险。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担忧,一旦过往货船发生漏油等事故,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一些环保组织则呼吁在这一海域设置领航员,以防船只迷航搁浅,损坏珊瑚礁。

  谈及人类活动对大堡礁海域生态系统的破坏,昆士兰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贾斯廷·马歇尔说,这就好比“走入森林中砍伐枝条、杀戮动物的同时必然破坏整个森林”。

  大堡礁海域内赫伦岛附近海面,一座风车随风转动,为多台实时监测海水状况的计算机供电。这些计算机与安置在礁体上的四座塑料舱相连,监测海水酸碱度等指标。

  赫伦岛研究所设立的这座临时监测站是全球首个针对海水酸度上升等自然环境变化下珊瑚生存状况进行监测的“海上实验室”。研究人员希望借助监测站收集的数据,探寻保护珊瑚的有效方案。

  然而对于一些拥有珊瑚资源的不发达国家,大量贫困人口“靠海吃海”,解决温饱尚有困难,保护珊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百年以前,不少国家拥有与大堡礁类似的珊瑚礁,”昆士兰大学全球变化研究所所长奥韦·霍格-古尔德贝格说,“他们大概以为它们(珊瑚)欣欣向荣,不会衰亡,如今它们显然已死亡。大堡礁警示我们,珊瑚已经身处危机。”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75年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负责这里的资源开发保护。

  为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管理局把大堡礁海域划分为渔业区和禁渔区。不过,据海洋生物学家伊丽莎白·马尔丁观察,一些捕鱼船为增加捕捞量,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时常守在这条“隐形界限”附近,捕捞从禁渔区进入渔业区的鱼群。

  这一现象折射出人类保护大堡礁和全球其他珊瑚礁群的困境所在。如果维持现有生活方式、过度依赖化石燃料、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保护措施出发点固然不错,效果恐怕不尽人意。

  “除非改变现有生活方式,否则不论眼下如何有效管理大堡礁,都难以改变它的未来,” 海洋生物学家马歇尔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从现在开始。”
(责任编辑:UN01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