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科考老队员讲述南极真相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1年03月11日11:12

  科考老队员讲述南极真相

  储有世界90%以上冰雪,却是全球最干旱的地方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关子夫

  无论汤妙昌的名字出现在什么地方,总会和“南极”联系在一起。4次南极考察经历,其中3次越冬考察,担任过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兼越冬队长、第十四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兼越冬队长和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兼越冬队长。

  今年66岁的汤妙昌,虽然早已退休,但心里想的还是南极。老人满头白发,声音洪亮,神采奕奕,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高校、企事业单位。他热情地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介绍他在南极的工作和见闻,宣传南极知识。他生动的讲述,引发了很多自然科学爱好者的兴趣,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神奇的大陆

  带着科考人员的细致严谨,汤妙昌向记者道出了南极的5个“最”——离我们“最”远,平均海拔“最”高,“最”寒冷,暴风雪“最”大,还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

  汤妙昌说,南极的很多实际情况都和普通人对南极的固有印象相反。比如贮有世界90%以上冰雪的南极,实际上却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所以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工作生活,要处处提防火灾的发生。“这里要是烧起来,门外是极低的温度和飓风,逃的地方都没有。”

  图片上蓝白分明、静谧的南极大陆,还是暴风雪的故乡,年平均风速达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曾经有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站区被飓风刮走,多年以后,才在10多公里的野外发现了他的尸体。”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南极的夏季,尽管依然是冰天雪地,但相对于南极的冬季来说,要好得多。因此,各国的南极考察队都选择这个时间来考察。汤妙昌告诉记者,“夏季考察,每位队员的科研任务、卸货工作都非常繁重。特别是卸货,更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南极没有码头,几百吨的考察设备、生活用品都靠考察队员艰辛地搬到考察站,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卸货更是艰险。几乎每一名科考队员,不论性别年龄,都要干这个活。”

  夏季考察结束后,大部分考察队员离开南极回国,留下一部分队员将承担越冬考察任务。越冬考察队员要从头一年11月一直坚守到第二年,乘上次年11月的破冰船回家,前后时间约一年半左右。汤妙昌解释道:“破冰船是考察队员前往南极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是在北半球,距南极长城站近2万公里的航程,每年只往返一次,所以越冬考察队员,每次出发势必要离家一年半的时间。”

  汤妙昌说:“冬天南极气候寒冷,太阳光照越来越低,我们开始进入看不见太阳的南极‘极夜’中。极夜50多天,就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到阳光,听到的是肆虐不息的暴风的吼声。人的正常生活规律没有了,越冬队员面对着生理、心理、体力、思维等方面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必须要克服,这是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越冬考察任务的前提。”

  遇上难得的晴天,汤妙昌和同事经常看到各种南极“居民”来来往往。“绅士似的企鹅、模样笨拙的海豹都是南极的主人,它们的性格都非常温顺,对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非常友好,考察队员和它们和谐共处,这些小家伙们会经常抽空来站上‘串门’,有时几十只企鹅一个接一个排着长队,摇摇摆摆从考察站门前走过去,就好像在接受人类朋友的检阅。南极的海豹从不打扰我们,它们有时悄悄来到站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躺在雪堆上晒着太阳,看起来十分懒惰,有时我们就站在离它很近的地方,而它依旧闭目养神懒得动弹。”

  每每看到这些可爱的伙伴,考察队员们就会觉得,虽然南极的工作有着难以形容的艰苦,却也有“别人难以享受到的眼福”。

  鬼门关历险

  汤妙昌1945年出生在江苏。从事极地科学工作之前,他在海军部队工作了18年,“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去南极”,汤妙昌感慨道:“南极成了我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汤妙昌1984年受命进入了极地工作领域,与同事们一起在上海筹建了中国极地研究所,这是我国唯一的一所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单位,也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基地。

  1990年,汤妙昌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第一次踏上南极。在他的南极考察经历中,多次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险情,包括强暴风雪的袭击,连续的低温等。其中有很多难忘的故事,每每回忆起来仍然是惊心动魄。“在第七次南极考察途中,我们遭遇了海上飓风袭击。风力巨大、持久且神秘莫测的西风带,是前往南极的必经之路,好听的我们叫它‘美女(指南极)的面纱’,直接点大家都叫它‘鬼门关’。那一天半夜,巨大的风浪一个连着一个,排山倒海似地扑向极地号船,船体不时传来扭曲的嘎嘎声。巨浪把这艘万吨大船一会儿压到海底,一会儿顶在空中。破坏性极大的海浪把包扎坚固的缆车钢丝绳崩断,有几十米长的缆绳被抛出船尾,此时如果缆绳卷进暴露在外的螺旋桨,后果不堪设想。”

  汤妙昌完全沉浸在回忆中:“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船长、船员和所有的考察队员们没有一个出现慌乱,非常镇静有序。船长通过广播要求值班人员提高警惕、坚守岗位,不值班的人员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待命,同时在广播中点了18名队员去收回抛出的缆绳。这18名队员是18条好汉,他们把绳子一端系在自己的腰上,另一端扎在船上的固定物上,这时船体左右摇摆在30度以上,人根本无法站立,他们要顶着风浪爬到甲板上把抛出的缆绳拖回来,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卷入海中。”汤妙昌至今还清晰记得,船长在广播中的讲话,“船长说:‘同志们,你们肩负着祖国的荣誉、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使命和全体考察队员的安全,我谢谢你们。如果你们不幸卷入大海,请原谅我无法停船营救你们,但我会对着你鸣三声汽笛以示告别……’,我无法形容当时的场面。但最终我们又一次顺利穿过了西风带!”

  漫漫长夜,繁重的工作,考察队员们难免感到筋疲力尽,但大家很注意对工作生活进行调节,室内兵乓球比赛、飞镖比赛等是每个队员越冬的必修课。“南极没有国界不用护照,我们有时会到附近的外国考察站交流访问,也请外国考察队员来我们考察站参观、交流、娱乐。

  每年6月21日是南极的冬至日,这是南极人的新年,这一天大家会互发祝贺信。“有一年,有个国家考察站全是女性队员,我们不知道,发去的贺信为‘尊敬的站长先生’,对方立即回复纠正‘是站长女士’。节日前我们还会收到来自祖国的大量贺信。那天虽然是南极最黑暗的一天,却是我们最兴奋的一天,我们在狂欢中度过了这难忘的一夜。这天过去后,南极的太阳逐步升高了,极夜将过去,我们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探索无止境

  汤妙昌告诉记者,作为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都是不为人知的神秘地区,“北极地区基本上是海洋,而南极则是一块覆盖着平均厚度为2000米冰盖的大陆。”

  南极比北极更寒冷,南极的最低温度曾测到零下89.3摄氏度,北极为零下66摄氏度。南极大陆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38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南大洋中蛋白质的储量更是惊人,汤妙昌介绍,“南极磷虾在南大洋约有10亿—50亿吨,如果有技术捕捞,每年捕捞其中10%,就是全世界水产量的2倍。”

  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涉足南极建立科考站。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要晚200多年,1980年中国第一次派出科技人员到外国考察站工作,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队出发,第二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20多年来,我国在南极已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在北极建了黄河站。

  汤妙昌说:“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这么爱讲南极的事?南极是个白色世界,相对绿色世界来讲,似乎显得单调、冷漠、遥远而又可怕。在一些人眼里它远离人类的文明世界,与人类社会隔绝,但事实并不如此。现代科学证明,正是这无瑕的白色世界,在影响地球整体系统的运转,制约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控制着人类的未来。这白色力量是无穷的,而这白色力量正在向人类挑战,这里存在着许多的科学奥妙,等待人类去发现、去掌握。目前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南极和北极的环境正遭到破坏,我们有责任担负这历史的重任。”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UN030)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