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美国“1.5代华人”异军突起 存有候鸟心态(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3月13日04:54
美国“1.5代华人”代表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
美国“1.5代华人”代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赵小兰


  美国华人圈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1.5代华人很优秀”。那些优秀的“1.5代华人”也被归纳总结。

  赵小兰,8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出任布什政府劳工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杨致远,10岁移居美国,26岁的杨致远放弃博士学位,创立的雅虎,成就了一个传奇。王晓岷,12岁移民美国,现担任美国驻华公使。

  所谓“1.5代华人”,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那些不在美国出生,但至少部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美国完成的华人;另外一种说法是指那些在美国出生,但幼时被送回中国,10岁左右才回美接受初级及高级教育的华人。

  无论哪种说法,最终要在美国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以,华人移民要有所作为,努力学习才是硬道理。自从《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人们常常能听到“移民故事”,无论多么精彩的故事,总是萦绕着艰苦、心酸、拼搏。数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书写着从“蓝领”到“白领”的奋斗史。上个世纪初期到中期,“第一代移民”登陆美国,主要占据着以餐饮和华人超市的蓝领工作。这一代人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即使拥有自己的商业,很多主要还徘徊在维持生计的水平。他们更希望后代不和自己一样,期盼孩子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真正地从唐人街走向华尔街。

  除了所受教育不同,“1.5代华人”与父辈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在美国成长,能说流利的英语,能够接受美国文化,这都是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一个领导者不可或缺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华人移民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在美国社会立足扎根,本应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根据最新发布的《2011年美国华裔人口动态研究》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继往开来的一代

  近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与马里兰大学美籍亚裔中心联合发布《2011年美国华裔人口动态研究》。这份被称为“迄今为止对美国华裔人口最为全面的社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华裔人口近10年来显著增加,收入最高的是“1.5代华人”。

  该报告将华人分为第1代、1.5代和第2代及以上三大类。其中第1代为完全在美国以外受教育的华人,比例为16.1%;第2代及以上为美国出生的华人,占36%;1.5代界于两者中间,非美国出生,至少部分教育在美国完成,比例为47.9%。

  在观察美国华人收入状况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第2代华裔移民的收入一般会高过其父母的收入(第1代移民),但不及第1.5代。报告显示,三大类中,“1.5代”的人数和收入水平都是最高的。

  “1.5代”缘何如鱼得水

  美国华人社会里,这种并非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现象原因何在?

  由于成长环境和经历的特殊性,相较于父辈,1.5代华人的语言水平高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能力强;与完全在美国长大的第2代华人相比,1.5代华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掌握更高一筹。正是这种身兼中西两家文化之长的优势让1.5代华人成为连接族裔与世代的桥梁,在第1代与第2代中间扮演着传递传统文化思想与协助融入主流社会的角色。

  此外,团队精神也是“1.5代华人”的一大优点。美华协会(OCA)全国主席龚静妮表示,与许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不同,“1.5代华人”以大局为重,团队意识很强,处事风格非常谨慎、持重。

  在美国从事金融业的宋娓然(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10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她顺利进入当地一家投行。谈到对“1.5代华人”的看法,宋女士表示,“第二代移民在美国出生并成长,已经彻底本土化,而"1.5代华人"正处于两代的夹层中,利用美国的平台,加上中国经济起飞的时机,超越前后两代人是理所当然的。”

  “候鸟”的担忧

  如鱼得水固然是件好事,但1.5代也有自己的烦心事。

  统计显示,在美国15岁至24岁的女性中,亚裔少女罹患忧郁症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移民家庭的少女最为普遍。专家认为,1.5代比父母更容易融入美国环境和文化,但父母通常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再加上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因此家庭关系有时会相当紧张,导致1.5代精神压力大。

  不仅如此,与第2代华人相比,1.5代华人的“根”毕竟不是在美国,当遇到挫折或者在美国难以立足时,难免会产生“候鸟心态”,打起“退堂鼓”。在经过金融海啸袭击、失业率高企的美国,不少1.5代华人愿做“候鸟”,回中国求职谋发展。已经拿到“绿卡”的谭先生就有这样的打算,原本在硅谷任职的他一年前因公司裁员失去工作,此后求职路让他备感艰辛。“父母也劝我回上海找份工作试试,毕竟很多待遇好的公司对有美国学历的求职者还是相当友善。”谭先生在庆幸自己还有回中国找工作的这个选择的同时,也表达了一丝担忧,“从薪资上看,如果以后拿上海的收入要回到美国生活,恐怕会有一定的困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UN00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