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现实版集结号感动网友 八旬老人为战友守墓30年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4月02日18:27
  新华网合肥4月2日电

  中国网事:八旬老人为战友守墓三十载 现实版“集结号”感动网友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熊润频、张琴

  一座丰碑,20余亩墓园,2400多位抗战英魂。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伤病之躯,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在此为牺牲的战友们守墓.这一守就是30年。

  欧兴田的守望故事,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网民,被网民投票选为“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中国好人”。清明节前夕,“中国网事”记者带着网友的祝福,来到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清凉村的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倾听这位不寻常老人的不寻常故事。

  【核心网事】敬礼,老兵!

  一个老兵,为了60多年前的一句承诺,在偏僻的小山村里为战友们守墓,一守就是30年。欧兴田的故事在偶然被放到网络上后,感动了众多网友,并在2010年被网民投票选为“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老兵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他的事迹仍在网上流传,许多博客、微博及地方论坛纷纷转载。“向老兵致敬!”众多网友在网上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自己内心的触动。甚至还有来自北京、江苏等地的网友自发赶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表达对老人的敬佩,并为陵园捐款捐物。

  同城论坛网友“老王人家”撰文评论:“用生命守望心中的宁静,生,为烈士守灵;死,与烈士共眠。这位老人的心美得动人,美得自然……”

  新浪微博博主“开进布拉格”在转载老人故事后评论说:“与其说老人在铸就和守护丰碑,不如说他在延续和书写这个民族血液里一种荡气回肠的信念。英雄没有绝唱,军歌永远嘹亮!”

  在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一头银发的欧兴田站在他守护的烈士陵园中,微笑着。临近清明,老人又备了好酒,提着酒瓶,端着酒杯,挨个到烈士墓前洒上酒,陪长眠在陵园里的战友们“喝上一杯”“说说话”。

  【延伸阅读】一个人为战友吹响三十年“集结号”

  (一)一方热土 两千英魂

  清凉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抗战时期是新四军四师穿越百里敌占区的一条交通要道,也因此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一大批抗战名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这里也是抗战时期苏皖边区唯一没有沦陷的地方。

  1925年,欧兴田就出生在这里的欧家庄,14岁参加革命,当过张爱萍将军的文书,历任参谋、少校参谋长、中央军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长等职,后离休返乡。

  作为新四军四师的一名侦察员,欧兴田耳闻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为保护这条要道而流血牺牲。最壮烈的一次,60名战士抗击数百名日伪军。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最后弹尽粮绝,牺牲战士的鲜血将附近的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手拄拐杖、满头银丝的老人回忆起往事,不肯漏过每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不曾叫错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每一次出门,我和战友们都没有想过要活着回来。”老人说。

  (二)一句话承诺 三十载守护

  抗战胜利后,欧兴田所在部队曾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后在淮海战役期间毁于战火。到上世纪80年代,当年战斗在淮北的一些老同志重回旧地时,又提出重建陵园的建议。

  “我身体还很好,就自愿接下来了。”欧兴田说,他接下重建陵园的任务时,也有“私心”。“当年我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每人都在手臂上用针和墨水刻下各自的名字,说好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现在只剩下了我和另一个远在北京的战友。我答应过战友们,我就要做到。”老人淡淡地说。

  为此,老人从部队返家后不久,丢下儿孙和舒适的晚年生活,跟老伴从宿州热闹的市区搬到清凉镇荒僻的乡下,只为守护牺牲了的战友们。

  “我跟着爷爷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记得小瓦房没有电,还得点煤油灯,跟城里家中生活差距太大,后来就回家了。但爷爷却一步也不曾离开,也不想离开。”欧兴田23岁的孙子欧阳回忆说。

  为了重建陵园,欧兴田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找到了36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老领导商讨建园之事,得到了广泛支持。

  为了一句话承诺,老人骑着自行车,有时是步行,跋山涉水到周边县市寻访英烈后人,只为搜集、核对英烈姓名,找齐英烈遗骨。

  尖刀班成员之一乔景坤牺牲后被安葬在家乡宿州市芦岭镇。为了将他的坟迁到陵园,欧兴田先后四次找到乔景坤的儿子乔俊清。“我那时比较忙,生活条件也比较困难,顾不上这个,欧老为了我父亲的迁坟四次到访。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么多年为战友们奔走,我们很敬佩他!”乔俊清感慨地说。

  (三)“百年后,把我的骨灰撒在这里陪战友”

  三十载守护,如今的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已经初具规模。9米高的古雅门楼遥瞰原野,19米高的宏伟纪念塔屹立大地;陵园里松柏常青;20多座烈士墓整齐排列,均已勒碑立石,供后人凭吊。

  自从三年前老伴去世之后,欧兴田开始一个人独守陵园。建设指挥、浇树扫地、洗衣做饭,给来访者讲烈士事迹;闲时则练练书法,编写历史材料。在老人的起居室里,记者看到只有床、衣柜、沙发等几件简单破旧的家具。电视机是黑白的,空荡荡的冰箱冷藏室里只存了几个生鸡蛋和吃剩的小半碗大葱炒鸡蛋,简易鞋架上的几双鞋子磨得不成样子,沾满泥土。

  “这样的生活就够了,女儿家的大房子我还住不惯。”老人摆摆手说。

  不过,欧兴田也承认自己“抠得很”。享受师级离休干部待遇的欧兴田一个月工资有六七千,但多年来除了位于宿州市、比孙子欧阳年龄还要大的老房子之外,再无任何可以留给后辈的“财产”。他几乎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园的修建和维持。同时,在儿女子孙的就业、参军等问题上,他也不肯动用自己的“关系”进行“打点”。为此儿孙也曾想不通,甚至一度“关系紧张”。

  最理解老人的是欧阳。在欧阳看来,像爷爷这样的人,“现在可能找不出第二个”。

  欧阳说,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跟着他们生活了14年。“奶奶去世前瘫痪了整整8年。那时我上初中,爷爷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给我煎一个荷包蛋,煮一碗面条,然后他照顾奶奶,还要去做陵园的很多事情。爷爷是个好人,我从他身上一是学到做人的原则,二是学到生活简单就好。”

  欧兴田当年种下的松柏小树苗,如今都长成了十来米高的大树,老人的身体也渐渐衰弱。“爷爷为了陵园,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委屈,可是他什么都不愿意跟人家说、跟人家争。他已经86岁了,这两年身体更差了,腿也不好,一个人住在这里我真的很担心,但他又不愿意跟我回城里。”欧阳说,“爷爷说等他百年之后,丧事不要办,直接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在这里,陪伴战友们。我明白这是他的心愿,但听着心里还是很难过。而且真到那时,陵园怎么办?我一个人能否撑下去,我也很迷茫。”

  令欧阳感到欣慰的是,爷爷的事迹流传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来陵园帮忙。今年清明节,欧阳的同学张响放下工作,腾出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跟欧阳一道从宿州市里来陵园帮助老人干活、接待访客。

  “对于老爷子,我是打心眼里崇拜,也愿意经常来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相对于我付出的劳动,在这里,我得到的更多。”张响说。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正在烈士墓前祭奠。欧兴田高兴地给孩子们敬了个军礼。
(责任编辑:UN00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