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玉树地震一周年:青海誓言 中国力量

来源:西海都市报
2011年04月13日20:07

  公元2010年,青海玉树,见证了一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历程。一段时间刻度,却因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有了沉甸甸的重量。这一年,青海玉树,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极地战役。

  走过极不平凡、极其难忘的2010年,站在新的起点,沿着时代的脉络,探寻一个个奇迹,我们分明感知,一种誓言激荡在高原大地,一种精神镌刻在三江源头,一种力量恢弘于世界屋脊。

  青海誓言 中国力量

  ———写在玉树地震一周年之际(中)

  本报记者:蔡庆华

  一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炎夏寒冬,万千勇士在玉树大地,冒严寒,顶风雪,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谱写了人类救援和重建史上的光辉篇章。

  7.1级强烈地震,灾害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多、受灾程度之深、救灾难度之大,均为青海历史罕见;海拔4000米,高寒缺氧,夜间温度零下7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重灾区地带狭小……

  这是迄今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最高效率指挥协调、最大程度搜救生命、最好效果救治伤员、最优服务安置群众、最强措施恢复秩序、最快速度启动重建,创造了死亡率低、致残率低、治愈率高、康复率高的世界抗震救灾史奇迹。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尊重科学、敢于胜利,以玉树不倒、青海常青的坚定信念,铸就了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退缩、永不言败的史诗般丰碑。”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上说。

  3.58万平方公里受灾面积,24万受灾人口,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生态保护最为重要……

  这是迄今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的重建行动。短短数月,震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事关民生的一大批项目快速实施;市政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开展灾后重建大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积累了鲜活丰富的重建经验。

  “强烈地震摧不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即将在废墟上站立起来!”省长骆惠宁说。

  当2011年的阳光洒满大地,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将省委、省政府带领青海人民共同创造的那段历史,熔铸成了坚实的路基。

  二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以民族魂魄谱就的雄壮旋律。越是遇到艰难险阻,这旋律就越发激扬高亢。面对突如其来的玉树地震,这旋律又一次在人们心中涌动,在青藏高原回荡。

  玉树,青藏高原腹地。平均4200米的海拔,昼夜近20摄氏度的温差,只有60%左右的含氧量。海拔之高、氧气之少、条件之苦可谓极限。

  “救援队以前历次救援从未遇到过这样复杂的情况!”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救援人员魏建民说。

  “环境太差了,一天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能干活,大家都得拼命才行啊。”中国中铁工二局项目部副经理田小东说。

  事非经历不知难。

  能不能挑战极限,将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举世瞩目。

  我们不会忘记,胡锦涛总书记在灾区学校的黑板上挥笔写下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温家宝总理,两次来到玉树,凝望着山坡上的一片片废墟,说“玉树,我还会再来的!”强卫书记,始终情系灾区人民,为抗震救灾熬红了双眼、晒黑了脸颊、流下了热泪。骆惠宁省长,在废墟上,喊着“一、二、三……”为救援人员鼓劲加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在挑战极限。

  我们不会忘记,5个昼夜,120个小时,这是42岁的电网工人杜金玉在玉树地震灾区度过的最后时光;10天,240个小时,就在铲起一锹土准备扔出去时,李德业晕倒了,这位老党员用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没有钱,可我有力气,我要为灾区干点活。”

  再远的路也挡不住爱的暖流,再高的海拔也吓不退爱的步伐,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挑战极限的意志。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这里危险,让我来。”共产党员以自己宝贵的生命树起了旗帜。“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子弟兵昼夜坚守在最前沿。“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医务工作者用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最高准则。

  坚韧往往能创造奇迹。地震以来,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施救者,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重建以来,4天盖起一层楼、9天建好一套住房、32天建设132栋房子……一个个奇迹在延续。

  如果说一个人不断挑战极限可以改变他个人的生活和命运,那么,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挑战极限,那必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三

  从决策者、设计者到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以“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一腔热血、“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的庄严承诺,凝聚成玉树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2010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第一个年头,是青海同时间赛跑并且赢得时间,以“玉树速度”穿越灾难,夺取“玉树奇迹”,走向未来的一年。与时间赛跑。工期短、任务重、材料缺、交通不便,成了摆在重建人员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援建大军,采取“5+2”“白+黑”“晴+雨(雪)”的超常规工作方式,夜以继日地拼搏。

  与时间赛跑。7月10日,从总体规划落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万人誓师大会暨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在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操场上隆重举行。一个月后的8月15日,第二批项目开工仪式启动。

  与时间赛跑。一方面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展开“十月建设大会战”“大干50天”,实施住房建设攻坚战;一方面保过冬住房、保御寒帐篷,使灾区群众安全温暖度过震后第一个严冬。

  与时间赛跑。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速度”更让人感佩,从开工建设到132栋房子全部封顶,只用了32天!成为灾后重建“玉树速度”的生动写照。而曲麻莱县县长尕桑的一句话更是让人流下热泪:“完不成任务,我们回家放羊去!”

  一年来,万名援建大军挥汗如雨、追星逐月。对口支援这一重大决策,把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润着饱受创伤的土地;用13亿坚强的臂膀拨开阴霾,为灾区撑起一片艳阳天。

  短短数月,地震灾区,这个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悲伤之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树红旗小学灾后重建工程主体封顶,重建后的红旗小学建筑面积超过130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2160人。

  ———玉树州民族中学5栋大楼主体封顶。

  ———玉树县安冲乡吉拉村尕查社住房入住仪式在欢歌笑语中拉开序幕,67户农牧民群众陆续搬入新居。

  ……

  灾后重建,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续写传奇。

  四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三江源头写下的答卷令人感喟,也让世界探寻———是什么,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抢救生命、安置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三级跳”,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

  或许我们可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所有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一年的足迹,主题词凸显:誓言,力量!它清晰地传递着“中国声音”,呈现了青海誓言,国家力量。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

  “重建社会主义美丽新玉树!”

  这一年,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只要有双手,生活就会变好。”这份从容让人感慨。“地震是暂时的,发展是永远的。”这种信念催人奋进。

  这一年,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身影,依然行进在灾后重建的艰辛路途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最坚忍最顽强的意志,最无私最动人的奉献,碎石瓦砾之中,英勇的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

  是的,我们从历经磨难的抗震救灾和坚韧不拔的灾后重建中找到了答案;从昭示风范和担当的不畏艰险、砥柱中流中找到了答案;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中找到了答案;从濒临困境却依然永不言败的历难弥坚、走向卓越的坚毅眼神中找到了答案……

  省委书记强卫说: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全省上下展现出不屈不挠、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大美品格,反映出追求进步、勇于胜利的强烈愿望,这是新时期青海精神的生动写照和丰富发展。

  历经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

  回顾走过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担起了灾后重建的繁重艰巨,也创造了科学发展的光荣梦想。

  2011,艰辛的路程肩负这样的使命:确保今年入冬前灾区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全部农牧民住进新家园,确保明年春季开学时所有中小学生回到新校园,确保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努力让玉树各族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向着宏伟的目标,踩着春天的节拍,我们又出发!前面旗帜正艳!

(责任编辑:刘芬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