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钟南山解读“恐艾症” 八成患者染已知病毒(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5月07日03:34
钟南山在昨天的通报会上答问。乔军伟摄
钟南山在昨天的通报会上答问。乔军伟摄

 

  包括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恐艾症”人群的研究结果向媒体作出通报。

  据钟南山介绍,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病人首先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没有查出相关标志物,同时也没有发现所谓“新病毒”或“未知病毒”。但是,通过一系列检测,研究团队认为这些人出现的症状也并非单纯因为“心理障碍”,因为他们中八成人都感染了包括EB病毒、沙眼衣原体等在内的病原体,而且大部分病原体可以通过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

  文:记者黎蘅 通讯员刘丹、戴丽娟

  研究通报

  60人检6种病原体

  阳性患者占八成

  大部分恐艾者存在关节痛、皮疹、皮肤脱屑、舌头长绒毛等症状,这是因为他们体内确实存在可以致病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他们患上反应性关节炎等疾病。

  据介绍,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广医一院成立了由感染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室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广医一院皮肤科、心理科、风湿科、妇科、眼科、泌尿外科等临床科室及专家的配合下,于2011年3月31日至5月3日期间共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

  没有发现艾滋病病毒

  这些人员在此期间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免疫学检查、HLA-B27基因、X光检查,病原体检包括:血清抗体、培养或抗原检查、荧光PCR检查。除此以外,研究小组还重点提取了这些人员的白细胞、血浆、前列腺液、白带、唾液、尿道旁腺、尿道拭子等7种类型共258份样品,进行了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一共6种病原体的核酸荧光PCR检测。

  据钟南山介绍,经过检测,没有在这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体内发现艾滋病病毒和相关标志物,也没有发现“新病毒”和“未知病毒”。“这一点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卫生部之前公布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钟南山强调,他不同意有媒体提出的所谓“阴性艾滋病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不科学。

  发现已知致病病原体

  “但是,尽管这些人可以排除艾滋病,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健康完全没有问题。”钟南山介绍,经过检测获得的初步结果为:第一,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及白细胞HIV核酸荧光PCR检测均为阴性;第二,在已检测的60人中,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占68.75%;第三,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4人中,双膝关节平片异常占41.7%,双指关节平片均无异常;第四,接受眼科检查的38人中,异常有20例;第五,接受心理测试的12人中,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

  “也就是说,这些人虽然没有感染艾滋病,但他们体内确实存在可以致病的病原体,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病原体都是已知的,而且通过现有的医学手段是可以治疗的。”钟南山说。

  “恐艾症”人群先要放宽心

  根据检测结果,广医一院感染科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症状部分缓解,如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消失。对此,广医一院感染科的曾文铤教授表示,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EB病毒治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钟南山建议“恐艾症”人群首先要放下心理负担,然后根据具体的病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

  知多D

  EB病毒广泛存在

  鼻咽癌的重要诱因

  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不少人身上都携带着这种病毒。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EB病毒可经过唾液、血液传播,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平时与人体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感染,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

  钟南山结论

  有无阴性艾滋病?

  我们不认同“阴性艾滋病”的说法,因为没有他们罹患艾滋病的证据。

  有无未知病毒?

  目前还没有找到未知的病毒。

  为何他们认为自己有病?

  这群人所产生的症状,并不仅仅是“恐艾”的心理因素,而是有一些已知病毒的感染。在已检测的60人中,总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占68.75%;接受心理测试的12人中,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

  卫生部结论

  没有所谓的“阴性艾滋病”说法,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到4月11日为止,国内外权威的检测机构都没有从这一人群的样本中发现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新的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调查的40人中,有17人有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结核病、荨麻疹等,但都没有像他们所描述的那样有共同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他同时指出,这些人不排除有精神疾患和心理疾患的可能。

  研究启示

  1 发现:受检者多有婚外性行为

  建议: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

  钟南山表示,在和“恐艾症”人群接触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表示自己存在关节痛、皮疹、皮肤脱屑、舌头长绒毛等症状,而且经过研究小组的详细询问,受检人群大部分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一次或以上的婚外性行为。

  钟南山分析,对于“恐艾症”人群主述的症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心理问题”。因为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6种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例如唾液),人体在感染这些病毒后的急性期如果没有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受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至于感染一种以上病原体的原因,钟南山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时候就感染了多种病原体,二是在感染了一种病原体后导致免疫力异常,再在生活中感染多种病原体。

  有鉴于此,研究小组建议年轻人避免高危性行为,倡导健康的性生活,并做好防护措施,出现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2 发现:EB病毒感染率最高

  建议:用餐最好使用公筷

  钟南山还指出,在这次检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这些人群中EB病毒的检测率非常高。“在60名受检者中,有33人发现EB病毒阳性,比例接近70%。其中有一个家庭包括妻子和儿子都感染了EB病毒。”钟南山说,“EB病毒是一种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的疾病,因此我高度怀疑这些人感染EB病毒的途径不仅仅因为性接触,在日常生活中亲吻、共同用餐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钟南山呼吁,人们无论是在家庭用餐还是外出就餐最好使用公筷,减少通过唾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焦点答疑

  为何一直求医都没发现这些病毒?

  既然“恐艾症”人群感染的都是已知病毒,但为何在他们漫长的求医路上一直没有发现呢?

  对此钟南山解释说,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方向的问题,由于这些人群到医院求诊时大都强调自己是艾滋病,因此相关医疗机构都把重点放在HIV病毒的检测上,没有做其他病原体的检测。

  其二是方法的问题,由于这些病人都不是处于疾病的急性期,因此用临床常规的检测方法,是难以发现病原体存在的。

  在这次检测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使用常规的检测方法,例如检测男性的前列腺液、女性的白带等,确实很难发现问题,但当他们使用了更高端的“核酸PCR荧光检测”法检测病人的白细胞,就有了上述发现。

  患者反应

  大部分人接受 少数人不满意

  在昨日新闻通报会的现场,有一名患者表示,对于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非常感激。但对于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他仍然觉得可能是有“未知病毒”在作怪。“我所承受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我觉得我的问题并不是一些病毒感染这么简单,你看看我的关节,都已经完全变形了,这当中肯定有问题的。”这位患者说。

  对此,广医一院感染科的曾文铤教授表示,对于研究团队的结果,大部分受检人员表示接受。“我把自己的QQ号给了他们,让他们有什么疑问随时和我联系。”曾文铤说。

  疑似艾滋病进展录

  2009年6月

  怪病浮出水面

  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称自己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

  卫生部立即组织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接访、调查和咨询等工作。

  2009年9月~2010年1月

  第一次调查

  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2011年2月~3月

  第二次调查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月~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无感染性疾病的特征性变化。

  2011年4月6日

  卫生部通报

  2011年4月6日,针对近期有关“阴性艾滋病”的报道,卫生部通报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责任编辑:UN1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