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遇7年来最严重电荒,多地限电 > 多地电荒评论

缺电也是“结构性”的?

来源:上海商报
2011年05月30日23:55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干旱带来的不仅是农作物的歉收,也因此限制了水力发电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供应的压力几乎全部压在了火电的身上。而与此同时,由于火力发电的成本高于市场销售价格,中国大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电荒”局面。

  作为中国电力企业的监管部门之一,中国电力联合会在近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目前出现的“电荒”是“结构性”的。其原因在于,由于近几年电源新增的机组类型结构、地区结构不均衡,使火电比重快速下降、新能源发电比重提高、西部地区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快速增加,而相应的电网建设没有跟上,导致全国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严重受限,东部、中部地区的季节性电力缺口增加,反之西部、东北地区富余的电力无法输送到东中部,按照中电联的说法,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缺电”格局。

  “结构性”似乎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常见词汇,在2007-2008年中国出现的恶性通胀中,有关部门也将通胀归结为“结构性通胀”,其表现形式为有些东西涨,有些东西没有涨,既然价格不是全面上涨,那么就是“结构性”的。而这一次,中电联再度使用“结构性缺电”来总结目前的电力供需环境,并认为这不应该被称为全国性“电荒”。

  按照中电联的逻辑,有些地方缺电,而有些地方不缺电,那么,就成为了所谓的“结构性”缺电。事实上,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思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富电区和缺电区,发电厂的建造以及规划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也符合资源分布不平均的现实状况,而富电区和缺电区之间要有效架设电力输配设施,总体而言,应该在全国实现用电平衡,这是一种常识,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一个基本逻辑。

  退一步说,我们承认中电联的说法,有些地方电力富余,而有些地方电力缺乏,那么只要将富电区的电力输配至缺电区,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那么又为何会出现所谓的“缺电”局面呢?中电联认为,这是因为电网建设没跟上,所以电力调配无法完成。事实上,这更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如果有些地方电力富余而无法销售,另外一些地区缺电则到处求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这两个地区都应该有很强的需求而互相架设输配电设施,这本身就是一个两厢情愿的“双赢”局面。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中国的整个电力供应系统是分割的,电力企业管发电,电网公司负责输配电,这样的分割造成了供需双方不能有效地联接。看起来,这种观点也很有道理,但考虑到缺电区和富电区都有互相沟通的需求,那么为其架设电网的企业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中获益,毕竟供需双方都有需求,那么为基础设施付点钱,也不会存在什么障碍。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国有垄断企业的电网企业,难道真的没有盈利的压力和动力么?

  其实,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只是一个问题在作怪,就是利润。电力企业发电没有利润,所以不愿意多发电,而东部煤炭价格高于西部,更加剧了所谓的东部缺电的问题。而电力企业利润较薄,那么就无力向下游的输配电企业支付更多的钱,电网企业一看,上游企业没有支付能力,也就丧失了为其提供服务的动力。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缺电。

  根据上面的分析,解决“结构性缺电”甚至“缺电”的办法也就产生了,即提高电价,让发电企业有利润,才有多发电的动力,也才使得电力富余的企业有向外地销售、电力缺乏的地区有向外购电的动力。电力有跨区的供应,才会迫使电力企业有更多发电以实现更多收益的动力。而电网企业也能从中获益,才有提供更好输配电设施以及服务的动力。电价高了,煤炭企业才愿意向电厂供煤,毕竟向一个亏损企业供煤也是有支付风险的。而对于用户来说,电价高了,才会把有限的电用在刀刃上,这也有利于低碳环境的产生,并有利于推动效率的产生。一个举措就能解决“结构性缺电”,何乐而不为?

  周浩(作者为财经分析家)

(责任编辑:UN96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