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蛟龙号” 明年首赴南海科考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钱贺进
2011年08月01日10:09

  “蛟龙号”

  明年首赴南海科考

  按照目前计划,“蛟龙号”将直接用来获取“可燃冰”样品。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钱贺进 | 上海报道

  7月底,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海深,刷新了2010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根据每次潜深递增20%的计划,它将于2012年冲击7000米设计深度。

  在不断创造深潜纪录之外,它又能给中国人带来何种实际利益?

  《瞭望东方周刊》获悉,2012年3至5月,“蛟龙号”有望赴南海第一次正式执行勘探考察任务。

  这个预算达到1.5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希望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进而探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蛟龙号”很有可能直接用来获取激动人心的“可燃冰”样品。

  “早在1999年,许多科研人员就曾讨论要用我国自行设计的潜水器进行科研,一等就是十几年。如今我的鬓角已生白发,终于迎来了‘蛟龙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怀阳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揭开南海之谜

  2011年5月,“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办公室正式向主持“蛟龙号”项目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和科技部递交申请。他们希望结合2012年和2013年“蛟龙号”的进一步试验,以该项目的科学目标为主题,在南海开展深潜科考,对南海深部过程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现场探测工作。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计划从2011年起,用8年时间探测深海海盆,“研究整个南海海底的发展演化规律,为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参与该项目的周怀阳说。

  “完成全部海试后的‘蛟龙号’,将为这一海洋科研提供极大的便利。”领衔这一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南海深海面积达到350万平方公里。对地质学家们而言,它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一个边缘海,规模小、年龄新,其研究深部过程的条件比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要优越。

  更为重要的是,2006年在这里发现丰富的海底天然气,2007年又发现被称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

  目前,中国的许多部门都在展开南海研究项目。比如国土资源部系统的“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中国海油的深海石油勘探计划、科技部的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等等。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关于南海预算最大的一个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信息显示,2010年立项、从2011年初即实施的项目中有46项与南海有关,涉及南海底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甲烷、地幔及转换带结构、晚新生代中层深层水演变、环流结构、深海沉淀物、自生矿物及碳氧硫同位素记录等多个领域。

  周怀阳介绍说,“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具体研究南海构造演化、沉积动力学、生物地球化学三方面。

  正如大陆一样,海底板块的运动是成就海洋基本框架的根本原因。在海底扩张、熔岩溢出形成火山链、板块俯冲消减这一系列运动中,海底扩张最为基础。

  目前有关南海海底扩张的数据主要来自70年代美国的船测资料,它显示南海形成于距今320万年至1600万年之间。一直到1999年,钻探才取得了距今3300万年的沉积记录。但是,中外科学家们始终无法了解南海海底扩张的具体情况。

  揭示南海形成的演化过程,是探索这一海域所有谜团的基础。不仅包括海底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还有海底地震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规律。

  目前研究海底扩张的途径之一是了解火山熔岩的年龄和成因。一般认为,海底的火山链是扩张结束后,熔岩冷却的产物。因此,取得深海海底的火山岩石标本就非常重要。

  到达南海后,“蛟龙号”将利用机械手等作业工具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任务,对原位微环境进行现场测量,定点获取水合物分解形成的碳酸盐样品、水样品、沉积物样品、生物样品、岩石样品,还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这将是“蛟龙号”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科考之旅。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