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我国年超千万农民进城 解城市民生需求迫在眉睫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8月03日14:52
方向 《河南商报》图
方向 《河南商报》图

  中广网8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3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民生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在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大规模由农村转向城市过程中的民生问题。未来20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居住,解决城市民生需求已成燃眉之急。

  延伸阅读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今天下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这一测算结果。

  报告指出,这一数据是根据统计测算得出的,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这5000万人中,每人每年平均只有约7500—8500元的收入。

  报告指出,城市贫困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就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到20世纪末,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

  物价的不断上涨、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力、房价的频频攀升、就业形势的严峻、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陷入相对贫困之中。

  城市贫困人口·界定

  城市贫困属于相对贫困

  提起贫困人口,人们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样的贫困人口算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呢?对于其界定,报告解释称,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世界银行将收入少于社会成员平均收入1/3的人视为相对贫困人口,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归为相对贫困人群。

  2000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10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专家解析

  城市贫困人口缺的不仅是温饱

  在城市生活与农村不同,每月都要有各项生活费用的支出,比如柴、米、面以及蔬菜等费用,每月的支出至少也要几百块钱。如今物价上涨,城市贫困人口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标准界定,专家称,城市贫困缺乏统一标准,通常采用相对贫困的概念,即城市居民中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人口。

  在专家看来,城市贫困还不仅指贫困者的全部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而且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乃至肉体和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匮乏。

  从表面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低而难以满足起码的生活水平,缺乏物质和服务,从而不具备与他人相同的权利去选择健康、长寿、自由和体面的生活,受到社会排斥,但深层原因是缺乏手段、能力以及机会。

  “城市贫困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人口的迁移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专家说。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

  中国有5000万城市贫困人口

  此次估算是按照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计算的。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最小,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

  另外,报告根据年鉴指出,基于统计数据测算,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

  ●专家解析

  经济发展决定贫困程度

  专家告诉记者,对城市贫困人口的估算,离不开贫困线和贫困测算方法的确立。

  早在2002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的一篇文章《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指出了当时城市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约为8%,这一数据至今仍被多处引用。

  但究竟目前中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由于标准的缺乏,自上而下的专项调查也尚未开展,因此对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准确的答案。

  5000万的数字,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看来是相当高的。他向记者表示,在具体的计算上、标准的界定上可能会有一些偏差。

  此外,专家指出,从城市贫困人口具体分布来看,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东北部的老工业基地和产业结构明显单一且对资源有着严重依赖的城市。

  案例分析

  贫困的恶性循环

  据调查,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中,大部分适龄子女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大专教育的屈指可数,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费用过高。

  报告指出,如果没有高学历,贫困家庭的子女通常在低学历和低技能的情况下就卷入就业市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弱,收入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反哺父辈的希望也较小,从而更容易形成“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在医疗方面,即使有了医疗保险制度,但看病难、费用高始终困扰着贫困家庭,更多的人选择有病扛着,不敢就医。一旦小病拖成大病,这些家庭又将进一步跌入贫困的深渊。

  城市贫困人口·影响

  “贫困文化”不利于城市发展

  城市贫困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而逐步加剧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首先,城市贫困阶层的存在容易形成不利于城市发展的“贫困文化”。

  这一阶层长期缺乏社会机会,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另外,城市贫困现象的恶化会产生和加剧社会冲突。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社会上时有一些冲突事件发生,这其中就有城市贫困人口这一群体,他们有的讨薪未果,有的因拆迁等不满。

  ●专家解析

  城市贫困易陷入“恶性循环”

  区域经济学博士、北京城市学院讲师蒋贵凰认为,中国城市贫困主要是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资源性城市逐渐枯竭,造成大量失业人群开始的。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一定的深层原因,包括制度与政策、教育、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

  近几年,国家已陆续出台很多涉及民生的政策,完善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但在专家看来也存在着力度不足、扶持资金有限和享受人群面窄等问题,城市贫困问题仍然严峻。

  “贫困群体不仅经济贫困,知识、素质也贫困。”专家说。

  反贫困专家建议

  反贫困应符合国情

  专家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若按照目前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和反贫困战略,中国的经济状况是无法支撑的。

  因此,必须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状况拟定适合城市反贫困战略的综合性减贫政策。

  在具体的对策上,专家表示,要建立一套城市贫困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贫困线的测算方法。这样能准确掌握失业率和贫困群体的动态,确保贫困标准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

  另外,还要发展城市经济,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近几年,中国一直在进行着城镇化进程。

  专家特别提到了“合理”一词,具体的“合理”便是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产业集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专家表示,还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

  要想脱贫得先就业。在就业方面,专家表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破城市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促进就业。

  本版支持专家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报告作者之一、区域经济学博士、北京城市学院讲师 蒋贵凰

  文/记者王永生

  


  (以上延伸援引网络,不代表中国广播网之观点,旨在向公众传递更多新闻资讯。)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