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廉政瞭望 > 廉政瞭望消息

政绩“难”关

来源:《廉政瞭望》杂志 作者:舒炜
2011年08月29日10:28

  政绩“难”关

  文/本刊记者 舒炜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就本刊所列举的官员政绩观所引导下的施政表现,我们归纳出几种政绩观倾向,对它们的扭转,正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难点,也是破解之道。

  重硬轻软——畸形政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重心一直在经济建设上,不少官员把经济指标看成“王道”,仿佛经济指标高就代表着繁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抓好它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政绩。但是现实已经一次次警醒,他们错了。

  “吸毒州长”杨红卫曾凭借经济建设“成就”一路平步青云,官至云南楚雄州州长。诚然,他主政楚雄的5年曾被誉为当地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5年,但是这种发展背后却是严重的钱权交易和土地腐败。杨红卫认为社会管理一类的软项目都是在务虚,平时不用花心思,只要自己能够做出大的经济项目,就能升官发财。但人算不如天算,楚雄的GDP终未能成为他的“护身符”。

  不止是杨红卫,很多地方执政者最看重的都是经济指标这一看似最“硬”的政绩。因为地方财政收入留成额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为相关,且经济指标是和个人升迁联系最为紧密的硬指标。地方政府常常忽视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机构职能,而变成了一个最大限度追求本地经济利益的组织,期间必然会出现本组文章呈现出的那些问题。

  当然,其中也有隐情。西部地区某欠发达县县长就很“憋屈”:“我们也想多用点钱在社会管理事务方面,但每年国家的转移支付经费就只有这么多啊。且经济指标在个人考核中占得最重,重视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不然,我这个县长的位子还坐得稳当吗?”

  GDP数字是看得见的硬政绩,官员自然喜闻乐见;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民众幸福感等则属于软性政绩,通常轻易被放在遗忘的角落。其实,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舒心畅意的生活。没有经济增长不行,没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行。浙江宁波市今年开展了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环境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关爱倡导、基层文明创建提质等五大行动,力图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经济越繁荣,对文化的需求就更多;改革开放越深入,越需要先进、繁荣的文化来引领社会的进步。要是政绩在软硬比例上失调,社会发展就可能不协调。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难题,这也属于被考核的政绩范围,更考验着执政者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心态。

  重短轻长——短期政绩

  一些官员热衷短期工程,不外乎可以快出政绩,快速升迁。每一级的年龄关口都“逼迫”着官员,他们必须在短期内做出漂亮的政绩,才有更进一步的希望。

  四川眉山市纪委副书记王世林指出,“短平快”的政绩,面子光鲜,却可能埋下了长久的隐忧。其实,培养干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长远眼光。否则,就是只对本届班子负责不对下届班子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不对后任负责、只对当前负责不对长远负责的行为,让“前任班子的政绩成为后几任班子的包袱”,最终让民众来买单。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曾经在一次调研时说:“云南省委要用‘十年后的政绩’来考核评价干部!不仅要看他现在做了些什么,还要看他为10年、20年以后做了些什么。”

  官员们要多一点“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在任期内不能完成的事情,也要为下一任干部打好基础;对继任者来说,上任领导班子正确的决策和目标,要继续干下去,做到善始善终,这样才能够真正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

  重显轻隐——面子

  地方官谋政绩,往往形同商人追逐利润。有的地方领导通常一说到修路、架桥、建高楼都很热心,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摆在面子上的政绩,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和魅力;而一提兴办教育、培育产业、助农增收就打不起精神,这些工作周期长、费劲大、见效慢,又缺乏直接的数据来反映,没有飞机场和大广场那么显眼。

  做那些“看得见”的面子工程总会大张旗鼓,“看不见”的基础工程就往往不太注意去做,不屑于做,甚至认为默默埋头于隐性工作的是“老实人”,必定会吃亏。隐性政绩往往是“雪中送炭”,而显性政绩多是“锦上添花”,不过一些官员还是会“舍炭逐花”。例如江西景德镇防洪堤2002年就立项建设,总投资3.58亿元,目前完工不到一半,却已花费逾七成资金,群众频遭“被淹之苦”。据悉,修堤资金被挪用来修建江边景观工程了,所以才造成资金断链、拖延工期。

  专家指出,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为当政者创造条件,敢于肯定“隐性”政绩,促使“隐性”政绩的实现,变为“显性”政绩;另外还要对“显性”政绩挖掘出其潜在的“隐性”价值,促使其价值更加充分地实现。毕竟,隐性政绩是打基础、管长远,是长期效益和持续造福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政绩。从可持续发展看,缝好“里子”比修饰“面子”更为重要。

  重虚轻实——取巧政绩

  现在到处都在提创新思路,但很多官员只是热衷于提概念、提模式,不拼搏奋斗,真抓实干,而是靠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有的是热衷于报刊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 一些地方政府还争相提出各种论坛、节会、庆典等活动,以大张旗鼓来造声势,以轰动效应来创政绩。

  本刊曾做过“官场政治秀”的专题,选拔干部的年龄秀、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创新秀、只重纲领的承诺秀……虽是屡次被各界批评,却屡次在各地重演。

  其实,作为领导总是要面对很多实际问题,不能只提出问题,不去分析、解决问题,见了矛盾绕着走。但现实中,“不求上进、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等现象还不少,只爱吃“肉”,不啃“骨头”。

  工作本就有难易之分,提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作决策,权衡利弊或先易后难是必要的,然而长期择易弃难,积累矛盾,会使以后的工作局面变得难上加难,积重难返。

  重上轻下——邀功政绩

  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落马前曾“点拨”过一个多年追随他的县委书记:“你知道什么是政绩吗?让我看见的才是政绩!”王怀忠的话很有代表性,对一些地方官员来说,如果领导看不见,就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即使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他也可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如果领导看得见,没钱借贷可能也要上项目。

  “让领导看见!”正是很多地方领导的“心声”和做法。他们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为个人攒政绩,而不是为群众谋利。

  在现实中,不少下级官员往往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察言观色本领,上级领导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他就能解读出好几层意思,并迅速以扩大化趋势去落实。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决策,执行起来仍坚定不移。究其原因,他们的目的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让领导满意就行。

  诚然,在目前的权力运行机制中,官员的“官帽子”是上级在“主宰”,让上级满意,对上级负责,是很多官员的“首选”。其实,按中央提出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要求,对上负责应是对上级组织负责,根本目的也是对下负责,两者统一为“执政为民”四个字。若没有做到对下负责,对上负责就演变成了对上级某个领导负责。这不仅是官员的认识问题,也是其能力和素质问题。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