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廉政瞭望 > 廉政瞭望消息

中国人的政绩观

来源:《廉政瞭望》杂志 作者:舒炜
2011年08月29日10:30

  中国人的政绩观

  ◎文/舒炜

  政绩一说,在中国自古就有。东汉刘焉治蜀时,“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北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说的都是政绩。

  经过了儒家、法家甚至道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官员们的政绩观深受其影响。有黄老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态度,有为官者要“亲亲而仁民”的思想,甚至还有积极参加政治实践的全能型政府理念。但总的说来,施政者,不论是一国之君,还是一城之守,均是把民放在首位。

  《晏子》一书中说过:“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思是说,世间没有比爱护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反过来,在老百姓理想中,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民大悦”要比“官大悦”、“上大悦”重要很多。

  东汉章和年间,阎宪在益州绵竹做县令,去苛政陋俗,公正严明,以礼仪谦让等美德来教化百姓,离任时,百姓哭着为他作歌。还有“植树刺史”柳宗元、“民生知州”范仲淹、“治湖太守”苏东坡等,为世人乐道……

  不过,古之“民大悦”来说,也不仅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也要在教化百姓、改良世风方面有所建树,在近代更加入了让民众公平分享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利的平等这些内容。

  古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然而当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已得到极大提高,展现出的社会风貌却不能尽如人意。民众有怨气,社会很焦虑,“民大不悦”。究其原因,是一些为官者官风不正,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屡屡挑战公众敏感的神经。他们的行为,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标准,而且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

  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官风正,民风就淳;倘若“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严重的还会造成上行下效,世风日下、社会动荡。眼下各地诸如“为民、务实、清廉”的口号喊了一遍又一遍,但又有多少能落到实处的呢?归根到底,还是一些地方对官员的考核上过多纠结于经济等指标,并没有在“群众满意度”上倾斜。考核簿上真正写满的不是民意,是“上意”和“官意”。

  其实,中国历来是非常强调“官德”的,古代社会考察官员政绩,德能勤绩中往往把“德”放在第一位。考察官更多会看你辖区内的民风怎样,考核内容中的“路不拾遗”就是指良好的社会风气,“山无盗贼”是指安定的治安环境,有了这些,才可能让百姓生活得安全和幸福。民众对抓经济、搞建设的政绩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官员庸庸碌碌,没有政绩怎能给百姓“造福”?只是希望官员追求的政绩更加全面和科学,追求政绩的方法更加磊落和科学。

  一个优秀的官员还应有一种济世情怀。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谈今后的任期时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这种“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的理念,为天下尽职尽忠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理想的政绩观了。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