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高温下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平凡地坚持”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9月04日18:38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 题:

  (走基层·媒体在行动)在感动中记录平凡和伟大新华社记者采访高温下建设者的感悟

  新华社记者

  立秋已久,暑热未退。

  高温气候驱使我们把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从7月13日开始,新华社专门开辟“高温下的建设者”专栏,数十名记者分赴全国各地的厂矿工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与劳动者一同挥汗,和建设者近距离接触,采写了数十篇稿件,在感动中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建设者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这个系列报道的主题,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是民族的脊梁,是共和国最坚固的基础,是参与这个系列报道的记者们最深切的感受。

  我不知道是心酸还是感慨

  新闻故事:8月的长沙,有市民将鸡蛋放置在烈日暴晒下的汽车上,竟然被烤熟。而在长沙湘江综合枢纽工程的工地上,焊工宋新光仍然穿着牛仔衣。他说这是为了保护不被毒辣的日头灼伤,到了晚上脱下这件衣服,要比早上穿上它的时候至少重两斤。

  采写记者周勉:当采访结束询问工人们姓名时,他们直说“不用不用”,问及原因竟然是“这也能见报啊”“感觉太不好意思啦”。我不知道是心酸还是感慨,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得到的。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我们的社会应该做得更多。

  在平凡岗位上“平凡地坚持”

  新闻故事:入伏第一天,郑州的气温达到了35摄氏度,而马路上地表温度已超过40摄氏度。在市区最忙碌的十字路口,交警杨华民不时吹着哨子,打着手势指挥交通,还大声提醒路人“不要动,不要慌,带小孩的更不要慌”。他说,天气热,司机、行人都难免失去耐心,任何小的不注意都可能造成事故,我们的手势和哨声能提醒他们,避免事故发生。

  采写记者刘金辉:我经常路过杨华民的交通岗,匆匆中却很少留意站在这个岗位上的“指挥者”。这次近距离在杨华民的岗位上采访,让我感受颇多,杨华民们是平凡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360天做着一样的事,他们为了他人的安全始终如一“平凡地坚持”。

  新华时评:请给高温下的劳动者更多关爱高温“烤”验中国

  看到了另一种美丽

  新闻故事:刚入伏,西安就持续一周的36摄氏度高温。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的“长安花谷”,保洁员荣翠芳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地弯腰、蹲下,在大片盛开的熏衣草花中“寻找杂质”,并将它们剔除出去。她说,要让这片芬芳的熏衣草香得更加“纯粹”。为了不耽误时间,她把饭和水带在身边。看着她湿透的衣服和脸上不断洒落的汗珠,记者问,这么辛苦能坚持吗?荣翠芳轻轻地说,只要能换来世园会的干净整洁,很值!

  采写记者杨一苗:我去西安世园会采访过很多次,每次都会惊叹各具风情的园艺美景。但当来到世园会的劳动者中间,真正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才深深感到,辛勤、汗水、千百次重复的劳作、无怨无悔的奉献,是最美丽的;黝黑的皮肤、浸湿的发梢和真诚的笑容,是最难忘怀的。我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种美丽。

  “冰火”之间的心灵洗礼

  新闻故事:他们天天和冰块待在一起,却无福“享受”这份清凉;他们的工作环境在“三九”和“三伏”之间转换,不断经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他们整天满头大汗,却被称为夏日里的“清凉使者”。这是一群制冰工。南京的气温已达到37摄氏度,而在南京市鸿基制冰厂冰库温度却只有零下七八摄氏度,工人袁春雨和他的工友们一会儿将棉衣棉裤棉帽穿戴整齐,一会儿又将棉衣棉裤棉帽脱去,只穿短袖衣裤。而袁春雨说,习惯了,只要我们的冰块能给别人带去凉爽,自己冷点热点没什么。

  采写记者凌军辉、秦华江:这是一个少为人知的特殊职业群体,我在里面不到5分钟,胳膊就被冻得发麻发红,手也逐渐失去触觉,而制冰工每天要经历几十次这样的挑战。高温酷暑,人们享受了冰块的清凉,却鲜有人了解制冰工人的艰辛劳动。走近这个特殊群体,见证了工人们“火”中制“冰”的奉献,记者的心灵也在“火”中经受了“冰”的洗礼。

  像“的哥”那样面对生活、感受美好

  新闻故事:“的哥”李宾很热情,他会主动向乘客介绍自己,还特意强调是“宾至如归”的“宾”。一路上他“唠叨”着夏天开出租车如何遭罪,热得一天得喝7瓶矿泉水等等。那为什么不开空调?李宾说,实在是“有苦衷”,开空调耗气量会加大,一天就得多跑好几次加气站,费钱不说,每次加气一般少则等上半小时,多则等上一小时,甚至更长,所以只能开车窗了。今年我都中过两次暑了,很难受。嘴里说着“难受”,表情却很轻松,他伸直晒得黝黑的胳膊说,这才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呢。

  采写记者刘懿德:我和许多“的哥”聊过天,他们跟我说了很多夏天开车的“各种崩溃”,但最后他们大多会释然地一笑,表示那就是生活,那就是过日子。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们不应只有抱怨,而是应该像“的哥”们那样更多地用乐观向上和积极勇敢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这样才能在风雨过后享受清新、感悟生活的美好。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凉

  新闻故事:已是临近中午12点,山西省大水网建设项目之一的松塔水电站大坝建设工地上,数百名建设者仍在紧张施工。一位穿着白汗衫、蓝裤子的工人正在一个大桶旁大口大口地喝着水。这名工人负责运送油漆,“一天下来,衣服不知道要湿透几次。但这项工程能解决十几万人的吃水问题,累一点没啥。”他说。

  采写记者魏飚: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情都难以平复,这么艰苦的工作环境,工人们想的不是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而是心心念念牵挂着“解决十几万人的吃水问题”。就为了这句话,数百工人甘心用汗水来践行;就是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伟大!采访时,我也和这群可爱可敬的工人们一样,被烈日灼得口干舌燥、汗水湿了前胸后背,但我忍不住在电脑上“敲打”起来,写完稿子,我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清凉。

  诗人也无法体会到的浪漫

  新闻故事:在三峡大坝的关键性工程升船机工地上,高高耸立的塔吊机是24岁的陈秀明的岗位,一上午她就坐在操作舱内熟练地操纵着塔吊,直到11点半才下来。此时,她工作服湿得能拧出水来,头发犹如刚刚洗过。记者问她在三峡最高点工作有何感受,她说:“抬头看到的是烈日,低头望见的是钢筋水泥,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雅致,但是看到升船机筒体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天天成长起来,自己就有一种诗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成就感,所以我的心情比正午时分的太阳还要灿烂。”

  采写记者冯国栋:采访和写作中,我一直在努力的理解和感受陈秀明的“灿烂”情怀。高空中,她没有感到全身湿透的辛苦,却有“升船机筒体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浪漫。记者的心情随着陈秀明对工作诗意的描述而“灿烂”起来。

  如何让劳动者得到应有尊重

  新闻故事:尽管已经过了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37摄氏度高温下的重庆街头依然热浪滚滚。已是满头大汗的环卫工人郑开明正在装运垃圾,他为了不遗撒,就用手使劲地把垃圾往下按,垃圾车装不下了,就把剩下的装在随身带的一个竹筐里,并用脚踩实。路上行人纷纷捂着鼻子避让,郑开明却憨厚地笑着说:“我们的工作虽然脏,虽然累,但是只要城市干净漂亮,我们就很开心了。”重庆渝北区环卫所龙脊站站长王成均告诉记者:“高温并不是环卫工人工作上的最大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一些市民乱扔垃圾,环卫工人经常因劝导市民不要乱扔垃圾而遭到辱骂和殴打。”王成均希望全社会能尊重环卫工人,更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

  采写记者周凯:小心翼翼地取放垃圾箱,直接用手倒垃圾、整理垃圾车,手上沾着难闻的泥土、纸屑……这一幕幕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在被郑师傅崇高的敬业精神感动的同时,也为他们面临的苦恼而感到沉重。尊重劳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尽快地从口号变成全社会的行动。(执笔记者唐小可、崔颍)

  作者:唐小可 崔颍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