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反思“9-11” 十年不够

作者:叶海林
2011年09月09日17:55

  不知不觉,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楼的那个惨烈画面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这一足以划分两代人的时间概念,对那些亲历者和旁观者来说,却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绪和与众不同的意义。政客如布什,因此得以在高位上大展拳脚;幸存者如银行职员简·波特,却不得不搬离纽约以减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包括新华社、凤凰卫视等华文媒体在内的新闻人们,在职业的本能下成为那场灾难的记录者;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9·11”的间接影响令这里的人们十年来饱受摧残……

  十个人,或许无法勾勒出这十年的全貌,但他们的命运,却是观察“9·11”和之后十年的一扇窗

  反思“9·11”,十年不够

  【作者】叶海林

  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不会接受一个类似加拿大的美国,这就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放下手中的锤子停止寻找钉子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即使再过十年,关于“9·11”及其后果和影响的讨论也不会停止。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无法精确地列出“9·11”的受害者名单:在美国,不断发现有新的“9·11”尘肺病患者;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也门,不断有人在“反恐战争”的旗帜下丢掉性命——有人成为某一方的“烈士”,更多的则是被双方同时简化为数字的牺牲品;在整个世界,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因为“9·11”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套用并改编一下丘吉尔当年用来描述“格本”号闯入黑海后果的那句名言,“9·11”所带来的“屠杀、痛苦和毁灭,其程度之烈,就‘三架飞机’来说,是空前的”。

  单极,因“9·11”昙花一现

  两场美国无法宣布获得胜利的战争,其中一场对美国已经结束而对伊拉克依然在继续,另一场双方都还看不到尽头——截止2014年的阿富汗撤军时间表能否如期完成谁也说不准,即便完成撤军能否就此获得和平更无人知晓,这还仅仅是“9·11”一部分可见后果而已。至于说美国因为忙于“打烂麦片粥”的反恐战争并因此忽视了真正战略对手的崛起,从而已经和将要引发的国际关系后果,对一个帝国的兴衰而言,是怎么评估也不过分的。

  当然,必须看到,这一部分后果并没有完全显现,也未必一定能够最终显现。帝国衰亡、霸权更替的过程尽管在历史上总是被浓缩为某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罗马帝国与亚得利亚堡战役、拿破仑法国与滑铁卢,然而实际上这些里程碑事件往往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并不是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至少未必一定是导致这一过程变得不可逆转的原因。

  后冷战时代的单极世界格局,是否仅仅在20世纪90年代光华一现便因美国针对“9·11”所采取的一系列傲慢而又偏激的政策而提前结束,其实仍然没有定论。而且即便单极世界终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到底是由“9·11”及美国的后续行为所引起的,还是美式资本主义的内生结构以及政策选择的结果,抑或是上述两个原因的合力?也在讨论当中。

  此外,美国社会曾拥有的强大纠错能力是否伴随着全球金融秩序的失败而彻底丧失?从表象上看的确如此,但似乎也未必尽然。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中的谨慎至少部分地证明华盛顿还是能够从自身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最大教训恰恰就在于拉姆斯菲尔德“1421”军事战略——保卫美国的绝对安全、应对四种威胁、同时迅速击败两个敌对国家并改变其中一个的政治制度——最后的“1”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奥巴马总统从阿富汗撤退的决定以及在利比亚高举高打的有限战术,可以被认为是对布什手中捏着锤子到处找钉子的无限战略的纠错。这种有限战略到底意味着美国审时度势的主动调整还是力不从心的无可奈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判断下一个十年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会否像当年苏联一样因为阿富汗战争而一蹶不振?还是会像当年的美国自己一样从越南战争的创伤中逐步恢复?这并不是“9·11”十周年可能得出确切结论的。

  开战,决非布什一人选择

  然而无论怎样,确定无疑的是,美国人有太多的教训要从“9·11”之后的行为当中汲取,而未来十年全球战略格局与安全秩序向何处去,即便不是由美国到底汲取了什么教训所决定,也与之息息相关。

  那么,美国到底会汲取怎样的教训呢?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化一下,或许可以替代为下面这个简单问题:“9·11”十年后,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布什当初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决定呢?是觉得这两场战争根本就不应该打——缺乏合理的作战目标同时也缺乏合法的开战理由,还是觉得战争本身没有错,迅速取胜后追求对敌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却既超越了美国的能力也不必然符合美国的利益?汲取这两种教训中的无论哪种都能解释美国目前摇摆不定的中东政策。汲取前者,美国将日渐具有离岸平衡者的消极姿态,选择后者,则人们将更主要地看到一个奉行选择性干预的积极美国。

  有一件事情,拉姆斯菲尔德等人是可以援引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十年前,85%以上的美国人出于巨人被黄蜂蜇伤后必然产生的愤怒情绪,支持布什连续发动两场战争,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在对伊拉克战争起因的各种说法——一是拉姆斯菲尔德伙同切尼骗了布什,一是布什骗了全体美国人,一是拉姆斯菲尔德和切尼骗了布什又骗了全体美国人——提出质疑。

  其实,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谁骗谁的问题,这场战争原本就是大多数美国人所希望的,布什随便给他们一个战争理由就已经足够了。美国公众在投身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更可能是主动选择了不去对白宫提出的战争理由表示质疑。萨达姆是美国可以轻松击败的一个敌人,对手“坏蛋”加“笨蛋”的双重身份已经足够让美国人找到发动战争所需要的心理理由了。

  反思,并非美国战略拐点

  对于所有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来说,记住这一点教训是非常重要的,在无法决定自己是不是美国眼中的“坏蛋”时,不被美国人看成“笨蛋”才是保卫自己的关键。因为美国人从来也不会怀疑他们的对手正是不折不扣的“坏蛋”这一点——美国人什么时候讨论过对敌人(有形的和无形的)的主张以及存在的合法性的思考呢?说穿了,眼下那些对“9·11”的反思,最深刻地恐怕也就只能达到认清对手可能并非自己想像的那样是个“笨蛋”罢了。

  无论如何,奉行孤立主义,在两大洋的庇护下做回类似19世纪末叶的富家翁,不去寻找下一个“坏蛋”在哪,从来都不是美国人的选项。希望美国能不再站在滑溜溜的斜坡上、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的主张,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即使是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两场“反恐”战争的乔姆斯基、迈克尔·摩尔、甚至是反战母亲,他们也不会怀疑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天赋使命”,他们反对的只是美国不应该单纯通过暴力手段去履行自己的使命,但绝不是不履行自己的“天命”。

  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不会接受一个类似加拿大的美国。这就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放下手中的锤子停止寻找钉子。大国相争,原本就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因为一时一事而重新定义的。

  美国人关于“9·11”的反思以及对其国际战略的再思考,只是多一根钉子少一根钉子、多挥几下锤子少挥几下锤子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对于已经被美国认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来说,并不是本质上的。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