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911”十周年 > “911”十周年消息

9-11华裔英雄之母:打不通电话 我就知道他在救人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杨美萍
2011年09月10日17:43
曾喆被认为是华人的骄傲
打不通电话,我就知道他在救人
打不通电话,我就知道他在救人
曾喆被认为是华人的骄傲

  华裔青年在世贸中心救人时遇难 本报专访英雄之母——

  打不通电话,我就知道他在救人

  晚报特派记者 杨美萍 美国纽约报道

  28岁的华裔美国青年曾喆在2001年9月11日在遭袭的纽约世贸中心帮助救助伤员,结果世贸大楼在他身后坍塌,年轻的生命从此永远停留在28岁。纽约市议会决定用曾喆的名字命名一条街,以纪念他对纽约作出的特殊贡献。在其母亲岑娇娴的坚持下,“曾喆街”最终落户华埠(唐人街)。岑女士表示,她希望儿子能成为华人的榜样,同时也让全世界知道,华裔一直以来不仅为了生活努力奋斗,他们也能把移民地当成自己新的家乡,甚至可以为了保卫它而献出生命。

  母亲眼中的骄傲

  在岑娇娴眼里,小儿子曾喆从小就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在移民美国之前,他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岑娇娴骄傲地说:“他是初三读完第一个学期后到美国的。在广州读书的时候成绩很好,很受老师欢迎,是老师的小助手,经常帮助同学。 ”

  1988年,15岁的曾喆和父母一起移民美国。初到异国他乡,一家人的生活并不轻松。岑娇娴每天在制衣厂上班十几个小时,但曾喆从来不会让她担心。她说:“刚到的时候,我的英语不行,学历也不行,只能在制衣厂上班。每天早上7点多就出门了,晚上八九点钟回来是很平常的事。曾喆很懂事,他学习能力强,在国内的基础打得好,学校的功课一点也不吃力,只是一开始还有点语言障碍。等语言关过了以后,老师还让他去辅导其他孩子的数学功课。他毕业的时候还代表全校学生致辞呢。 ”

  曾喆从罗切斯特大学取得MBA学位后,开始在纽约银行上班。那时候,他劝母亲不要再去工作,在家享清福。不过,岑娇娴和所有母亲一样,“我没有答应,我要趁还能做的时候,就多做点。 ”

  “妈妈,我要去救人”

  2001年9月11日早晨,岑娇娴像往常一样,看着儿子吃完早饭出门上班。但她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看到儿子。当天,曾喆乘坐地铁去上班。他8点多走出地铁口。那时,第一架飞机撞向了世贸中心北楼。

  曾喆在大学时期曾学过急救措施,他立即跑向了世贸中心,但当时世贸中心附近的手机通讯中断,他怕家人担心,于是跑回银行给住在布鲁克林的母亲打电话。

  岑娇娴回忆说:“他就说了一句,‘妈妈,我现在没事,我要去救人。 ’我还没来得及回话,他就把电话挂了。 ”这是岑娇娴最后一次听到曾喆的声音。

  世贸中心遇袭后,岑娇娴家里电话响个不停,中国和美国的亲戚朋友都打电话来问候,他们也特别提到了曾喆,因为他们都知道,曾喆当时如果在附近,他肯定会去冲过去救人。岑娇娴很紧张,因为她一直打不通儿子的电话。当天下午三点左右,曾喆在西雅图的师妹打电话给她:“阿姨,我在电视上看到曾喆在救人。 ”

  岑娇娴说:“其实她不说,我也知道他在救人。但是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我心里就有不祥的预感。世贸大厦那么高,坍塌下来的覆盖面得有多广啊!我担心他被砸到,怕他受伤。”后来几天,曾喆的朋友、同事都到各个医院去找他,结果毫无音讯。岑娇娴知道,儿子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她说:“日子一天天过去,都没有他的消息,直到2002年5月13日,我接到通知,说是找到了曾喆的部分遗体。虽然早就知道没什么希望了,但是那个时候才彻底死心了。 ”

  电视台拍下救人画面

  失去儿子的岑娇娴悲痛万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她。曾喆出事之后几天,亲友去有关部门登记失踪人口。为了防止部分人骗取保险金,办理登记的手续非常仔细。当时办理登记的人说曾喆不在世贸中心工作,不应该遇难。亲友们解释说曾喆当时在现场救人,可办理登记的人不相信。幸亏福克斯5台当时在现场拍新闻时,正好将曾喆救人的画面拍了下来。在这段十几秒钟的画面中,曾喆穿着一身白色衬衫,戴着塑胶手套蹲在地上对一位女性伤员实施急救。而直到曾喆的部分遗体找到后,纽约市政府才开始处理相关的赔偿问题。

  岑娇娴说,一开始她很气愤,但现在已经心平气和了,“如果在中国的话,发生这种事,家属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政府就会有全套的体系,处理赔偿等事宜。但是在美国,如果你不去争取,就什么都没有。 ”

  岑娇娴说,她自己并没有看到福克斯的新闻,但亲戚们看到后帮她录了下来。后来曾喆在纽约银行的同事来看望她,得知这段视频的存在,就和福克斯新闻台联系,后者将那段画面的母带送给了岑娇娴。而这段曾喆留下的最后影像也成了岑娇娴最宝贝的珍藏之一。

  当时还只有57岁的岑娇娴在2001年9月12日就停止工作了,一开始是为了寻找儿子和处理后事,后来是因为一直无法走出丧子之痛。 “9-11”事件以后第三年,岑娇娴开始在家附近的老人中心做义工。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胡思乱想,她每周要去那里工作5天。后来经朋友介绍,岑娇娴参加了中国城的业余老年合唱团。现在,她每天的活动都是满满的,去老人中心,跳交际舞,参加合唱团,这些社交活动,让她慢慢开朗起来。

  “曾喆街”落户中国城

  曾喆的事迹传开后,在美国各界引起轰动,《纽约时报》称他是“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还有人称他为“美国的英雄,华人的骄傲”。

  根据纽约的法律,凡是为纽约做过特殊贡献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出生地或居住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街。曾喆出生在中国,居住在布鲁克林。但岑娇娴希望这条街能选在纽约的华埠。她说:“因为华埠是旅游区,而布鲁克林不是。在中国城,导游们可以通过介绍‘曾喆街’,把曾喆的事迹告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华人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后,也会把那里当成新的家乡,甚至可以为保卫它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曾喆能成为华裔的榜样。”

  在几位华裔议员的帮助下,岑娇娴的这个愿望最后终于实现。在“9-11”三周年之际,“曾喆街”终于落成。如今去纽约华埠,就能在哥伦布公园附近的电线杆上找到一块写有“Zhe ‘Zack’ZengWay”的绿底白字路牌。

  此外,美国各界也展开纪念曾喆的活动。在曾喆工作过的纽约银行,有一个以他命名的会议室。曾喆的母校也有一个活动室是以他命名的,而他曾经以志愿者身份加入的急救车队则购买了一辆新的救护车,并冠以他的名字。

  岑娇娴习惯了每年清明和9月11日去给曾喆扫墓。每年9月11日前后,都会有很多媒体前去采访她。这对岑娇娴来说,无疑是一再揭开她的伤疤,在这次采访中,她就数次伤心落泪。但她依然来者不拒。她说:“一来这是你们的工作,我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二来,我也希望更多人知道曾喆的事迹,可以弘扬中国助人为乐的精神。 ”

  记者手记

  华裔英雄的悲哀

  杨美萍 发自纽约

  纽约的华埠有四五十条街道,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把这些街道的名字都记熟,但“曾喆街”默默无闻的程度还是让记者觉得十分惊诧。

  当天记者在“曾喆街”附近逛了一个小时,询问了二十多个华埠的店主、来往行人和当地警察知不知道“曾喆街”在哪里,结果大多数人连这条街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有人还问记者,曾喆是卖什么东西的?有3人表示知道,但给记者指路时,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中一人就站在“曾喆街”下,为记者指了另一条路。美国其他族裔的人不知道曾喆不奇怪,但连华裔都不知道这位“美国英雄,华裔骄傲”的事迹,就有点让人失望了。

  其实,“曾喆街”就位于原来的摆也街上,其中靠近哥伦布公园的一段被命名为“曾喆街”,可惜和美国其他以传奇人物命名的场所不同,那里只有一块很不起眼的路牌,旁边根本没有任何关于曾喆事迹的介绍资料,也确实很难让人印象深刻。

  在采访纽约律师吴异军时,他表示,曾喆的英勇行为激发了纽约华裔加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曾喆的母亲也表示,希望曾喆成为华裔青年的榜样。而现实情况是令人尴尬的。

  其实,华裔要加入主流,像曾喆这样的典型人物无疑是最好的切入口,但是如果不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缺乏系统的组织,只有三分钟热度,那么这样的努力再多也是枉然。而只有一个曾喆也是不够的,华裔要想在美国的主流舞台上占据一席之位,生者需要做的还很多。

(责任编辑:UN60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