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500老照片讲述“我与天安门的故事”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佳琳
2011年10月05日06:35
50年代恍如隔世
50年代恍如隔世

  “我爷爷和他岳父”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家住双井街道的刘智圆说,这是他爷爷刘印海和爷爷的岳父刘泽甫的合影。打着绑腿的刘泽甫和新时期的军人刘印海仿佛处在两个时代。
60年代 姐弟情深
60年代 姐弟情深
1960年9月,宗泽成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当年的国庆节前夕,他和姐姐在天安门前留影。
70年代 同窗共读
70年代 同窗共读
1973年,照片中的两个女孩当时就读于北京28中,那时28中就坐落于天安门西侧。
80年代 沉浸花海
80年代 沉浸花海
1986年国庆节,天安门第一次用10万盆鲜花摆放花坛。5岁的辛竹和妈妈留下了这张合影。
90年代 记录时代
90年代 记录时代
在这张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照片中,市民的腰间已经别上了当时很时髦的BP机。

  本报讯 在天安门前留影,是很多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经过3个月的收集和精选,朝阳区文化馆在国庆前夕推出了“崇高的影像记忆·我爱北京天安门”主题照片展,近500多张照片讲述了不同年代人们的天安门情结。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此次展览设在朝阳798艺术区内的玫瑰之名艺术中心,数百平方米的展厅,布置得像一个老式照相馆里的摄影棚。进入展厅,迎面就是一块巨型幕布,展示了天安门全景,数百幅照片放大之后布置在展厅两侧的展架上。不少观众驻足幕布前,为自己拍了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重温昔日时光。

  凭借展览中“穿越历史”的照片,记者找到了一些当年照片中的主人公。如今,照片中的少年已年近半百,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离我们而去……照片背后的故事,让人久久回味。

  翁婿合影“恍如隔世”

  一张摄于1958年的老照片,取名“我爷爷和他岳父”。这是家住双井街道的刘智圆提供的照片,照片中的人是他的爷爷刘印海和爷爷的岳父刘泽甫。

  这一年,刘印海刚当上爸爸,家住唐山的岳父刘泽甫来京探亲。为迎接第一次来京的岳父,刘印海特意陪岳父到天安门参观。

  “当时姥爷70多岁了,没有直达车,从唐山来北京要坐五六个小时火车。”刘智圆的父亲刘凯超说,姥爷当年打着绑腿,装束特别有民国特色。父亲刘印海历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一名新中国的军人。合照中两人服装的差异特别明显,就像是处在两个时代的人。

  进京读书天安门“为证”

  对家住大屯街道的宗泽成而言,天安门是自己进京读书的见证。1960年9月,来自东北的宗泽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他之所以能考上清华,与当时在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大前身)就读的姐姐的鼓励不无关系。

  就在那一年的国庆节前夕,经姐姐提议,姐弟俩来到天安门,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那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拍一张照片大约1元钱,我们俩只要了一张。”宗则成说,那时自己根本没有相册,这张照片就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精心保存。

  彩色照片记录“第一次摆花”

  1986年,刚刚5岁的辛竹,与妈妈毛福香在天安门花坛前合影留念,拍照的已经不再是照相摊上的叔叔,而是自己的爸爸。这一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摆设花坛,10万盆鲜花将天安门装点得分外美丽。

  “那时我家住沙子口,骑车过来20分钟。”辛竹说,那时爸爸有一台傻瓜相机,听说天安门广场摆了花坛,全家人都去看了。第一届花坛中,花卉的品种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照片上也只能看到红、绿、黄、白、粉几个颜色,串红、菊花是最常见的花坛花卉。在花坛的一角,爸爸为母女俩拍摄了这张既有天安门又有花坛的合影。照片中,烫了发的毛福香穿着中裙和丝袜、戴着“蛤蟆镜”,颇有时髦的范儿。

  这时,彩色照片已开始走进普通百姓家。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佳琳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