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诺奖的悲情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来源:人民网
2011年10月05日11:11
  洛克菲勒大学证实,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已于9月30日逝世,享年68岁。洛克菲勒大学称:“他4年前被诊断患胰腺癌,利用他自己发现的免疫系统原理,他通过一种树突细胞疗法延长了生命。”稍后诺奖委员会表示将维持授予他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并不授予已故人士。(10月4日《广州日报》)

  如果斯坦曼仍然坚强活着,如果斯坦曼仍在用他自己发现的免疫系统原理继续治疗癌症,如果斯坦曼能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癌症正在被新的医学发现所攻克,如果不止斯坦曼一个癌症患者在新疗法拯救下正走向康复,那么,这是多么令世人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的喜讯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礼就会成为向全世界直播并改变所有电视节目的全人类的盛典,多少人会为之热泪盈眶,喜不自禁,载歌载舞,今夜无眠!然而,这一切只能是一种充满善意与梦想的假设。斯坦曼的悲情令人扼腕长叹:上帝啊,为何不给多他一点时间?!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权威的诺贝尔科学奖的价值要远远高于146万美元奖金它可以使该奖得主所属的公司和机构增值2400万美元,甚至使得奖人的寿命增加2年。其实,这更多是基于“利益至上”的演绎与放大。咱们说“财发精神长”,将健康与荣誉、财富以及地位等等东西等同起来,这是赢家通吃的逻辑。1992年经济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说,个人地位因得奖而大大提升。“有更多人找你去开讲座,你的意见有更多人听取……你赚钱,你获得报酬更丰厚的讲座邀请。”他补充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所做的工作得到更大的尊敬。”固然,面对诺奖,没必要装清高,但斯坦曼的悲情再次重申一个真理:科学永远与急功近利的浮躁不在同一条道上。

  此次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使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发生“革命性变化”,进而为免疫系统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却未能挽救研究者自己的生命。人类探索科学道路上的每一项新的研究成果都堪称“重大发现”,但是对于揭开未知世界神秘外纱和破解诸多科学难题来说,只能是一次“小小的进步”,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显现出他在学术方面的局限性。达尔文在晚年陷入了进化论的困惑,爱因斯坦的余生花在“广义相对论”与传统物理学的统一上,结果以失败告终。可以这么说,即便“中微子超光速”被证明,量子力学仍然不会被颠覆,时光隧道依然只是美丽的传说。人类对科学的求索经历了“从地板到天花板”的过程,如今要突破“天花板”,更上一层楼难上加难。如果将诺奖以及其他光环带来的功利当作一种目标来追求,恐怕只能是南辕北辙。

  中国人缺诺奖,却始终不缺对诺奖的向往、臆想与攀附。有人说“屠呦呦距离诺奖仅一步之遥”,为何不强调屠呦呦带领的课题组历经5年190次失败,才提取出抗疟效果100%的青蒿素?近年来,预测中国人何时拿诺奖几乎成了一种时尚。汤森路透首席分析师说2017年-2025年间,中国或将捧得首个化学或物理学奖。随着诺奖逐一揭晓,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又被勾起来了。“诺先生们”不如放下浮躁的心,摒弃单纯求奖的世俗心态,多多品味袁隆平说过的“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虽然从“学术功利化”、“博导黑恶化”再到“骗人成功说”只是个别现象,但在学术田野里还存有荒芜与苍凉,甚至是蒺藜毒草之时,中国人的“诺奖梦”或许是一枕黄粱。当务之急,必须读懂诺奖得主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求索真知这本“教科书”。徒有羡鱼情,不如织鱼网。期待诺奖悲情所传递的科学理性之光照进中国的科学界。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UN91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