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奢侈品到底该不该降税?

2011年11月04日16:07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易萱 张月 浦奕安

  奢侈品到底该不该降税?

  《环球》杂志记者/易萱 张月 浦奕安

  郭美美开着玛莎 ·拉蒂刚刚走远,“尤美美”又左手爱马仕右手LV(路易·威登)跟了上来;名酒拉菲刚依靠中国人的高昂热情与购买力迎来发展史上的第二春,紧跟着自称祖籍意大利的家具品牌达·芬奇又挂羊头卖狗肉地登上了高端舞台;路易·威登品牌展览被搬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传统文化与奢侈文化的对比、商业与艺术的角力大赛尚未在公众讨论中平息,意大利品牌宝格丽又风风火火地前来凑热闹……

  在今天的中国,奢侈品从未离人们这么近过,它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刺激着大众的神经,引发着尖锐的争论。

  奢侈品价格国内高于国外的现状,也让许多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大手笔在国外奢侈品店“扫货”。为避免购买力和税收外流,商务部主张降低相关产品的关税,但这又遭到财政部的否认。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商品才是奢侈品?奢侈品究竟该不该降税?普通消费者能从降税中获得怎样的实惠?降税又会对国家经济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环球》杂志特别邀请两大部委方面的权威人士和多位研究专家展开讨论。

  LV是不是奢侈品?

  针对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形象,《环球》杂志记者在微博上开展了一次小型民意调查。在调查中,很多人对奢侈品的定义正如网友“@还是嘿嘿嘿嘿”所总结的:价格昂贵的物品。网友列举的奢侈品主要集中在国际品牌的包、化妆品、酒和车,知名品牌如爱马仕、路易威登、兰博基尼、拉菲、百达翡丽,等等均榜上有名。

  但对于什么是奢侈品,各方专家却有不同的意见。

  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珠宝设计师任进看来,LV包都不能算是什么奢侈品,因为“公众容易混淆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的概念”。

  按照他的定义,奢侈品应该是一些制作工艺先进、质量高,并且使用的资源比较匮乏,只能被少数的有钱人去享用的商品。奢侈品针对的只能是少数富人,绝不会是大规模生产。因此,一两万块钱的LV包,也只能算是高档消费品。“顶级的爱马仕铂金包,上百万一只还需要特殊预定,或者几百万一套的百达翡丽表才具有这种特质。另外还有价值千万以上的私人制表,据称两百年不用调表线,自动计算闰年、闰月。这才属于奢侈性行为。”

  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则认为,奢侈品不能仅仅依托于高价和物理特征。他说:“奢侈品应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寄托人的情感。”对此持有相似见解的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说:“其实‘luxury’这个词翻成奢华更好。”他认为奢侈品就是那些超出人普通需求的事物。它不仅是价格上昂贵,而且还能通过它独有的文化显示你的艺术追求,甚至彰显你的身份。

  比如,爱马仕品牌源于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的赫耳墨斯。在一些拥趸看来,该品牌所依托的神话色彩隐含的是一种高贵和浪漫的风情。另外,百达翡丽、朗格这样的奢侈性手表都具有上百年历史,因此品牌本身就会带有某种时代的沧桑感,寓意永恒。

  但这种“高门槛”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在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眼中,奢侈品就是“非实用性的,稀缺的,主要用于审美”的东西,一般具有六大特征:绝对优秀的品质、高昂的价格、稀缺性和独特性、高级美感和多级情感、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传奇的品牌故事,以及非功能性。

  白景明说:“奢侈品和生活用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改变。”简单言之,昂贵非必要的商品,就是奢侈品。比如上万元的BOSS西装和普通衣物都可保暖,但前者因为品牌价格是后者的百倍。奢侈品的价格永远不可能便宜到大众都乐于接受的范围。因此公众不应当盲目攀比,过度消费此类商品。

  本文所讨论的奢侈品,采用的是大众的定义,即昂贵的物品。因为如果按照“高门槛”的定义,绝大多人都一致认为不该降税,这个议题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奢侈品税到底有多少?

  “两只LV水桶包和一个钱夹、杰尼亚领带、薇薇恩·韦斯特伍德的羊绒围巾以及六件套兰蔻、雅诗兰黛的一系列产品。”25岁的上海姑娘顾轶向记者“秀”出她去年购置的部分“战利品”。所有的东西都为海外代购。据顾轶介绍,在巴黎LV店代购的这三件东西,要比在国内专卖店节约三千多块。

  巨大的价差,使得大量中国人涌向其他国家购物。按照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区域奢侈品销售中,65%以上的购买者为亚洲人,中国人又占其中的75%。2010年,亚洲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达690亿美元,中国人累计消费了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这些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在许多西方国家眼中,中国“暴发户”最为热衷购买奢侈品。在欧洲的LV店,为限制中国顾客大举“扫货”,商店特别出台了护照限购令,不允许多购;在美国梅西百货,圣诞节打折季经常可以瘦小的中国姑娘拎着比自己庞大得多的购物袋奔波于各个商铺间。

  中国人海外购买的商品中,属于“高门槛”奢侈品的不多,更多是在中高档消费品,在大众眼中,他们就是可以触摸到的奢侈品。按照中国商务部3月公布的数据,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内地市场价格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新近发布的《2011年奢侈品国内外价格监测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市场奢侈品的售价普遍高于国外市场,其中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在100%~350%之间,珠宝产品价差在20%~80%之间,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化妆品价差在40%~120%之间,最高达到188.5%。

  巨大的价差背后,一则是商家可能存在暴利,另一则跟税制有很大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就指出,奢侈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主要就差别在税收方面,涉及中国的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三个税种。相对前两个税种,关税其实影响面最窄。因此,即使降低关税,也不能完全解决价差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流转税为主体的国家。整个税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比例相对较高,约占税收40%”。

  白景明介绍:“目前奢侈品的税收分两个层次:国内税收和涉外税收。在进口环节涉及到增值税、关税,还有些商品涉及到消费税。以高档化妆品为例,进口环节要交30%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和10%的关税,共为57%。而对于进口酒类,不分高低,统一收三种税,关税14%;消费税10%,还有增值税17%,整个加起来综合税率是48.3%。国内税收方面,奢侈品进口后在商场贩卖就要涉及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白景明不同意奢侈品高税率的说法。他解释:“按照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条例,部分奢侈品需要交消费税,例如高档酒类、手表、高尔夫球具及游艇。比如高档手表消费税率为20%,游艇为10%,税率均较高。但消费税仅针对烟酒、贵重首饰珠宝、鞭炮烟火等14条目,主要为资源性消费和过度奢侈享受性消费。之所以如此规定完全是出于防止人们过度消费考虑。”对于高档服装,中国并不征收消费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赶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保护国内产业,遏制国内居民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提高资本积累,实现经济赶超目标,设置关税等进口壁垒的原则应当是:初级产品进口壁垒低于制成品,零部件进口壁垒低于整车整机,消费品高于生产原料,奢侈品进口壁垒高于中低档消费品。”

  降税了,一定就会降价吗?

  在许多人还在为是否该降税争论不休时,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却用涨价行动表了态:7月1日起,号称面霜之王的LA MER提价8%-10%,其经典产品修护组合三件套,由7200元涨到了7800元;巴宝莉部分型号价格上涨5%;手表品牌劳力士和卡地亚也各自上调价格5%~10%;LV也不甘人后地抬价6%;香奈儿包具基本款的涨幅则达到20%。

  降税还没有共识,奢侈品厂商却似乎看到了涨价的契机。不少专家就认为,即使国家真采取了降税措施,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政策的出台,降税也会成为商家牟利的手段,老百姓受益可能性很小。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不久前在一次研讨会上就指出:“奢侈品属特殊商品,一般垄断经营,品牌附加值很高,价格弹性很小,税收调节作用有限。”

  商务部的梅新育认为,降税只是在为奢侈品经营者降低成本,因为奢侈品牌为了营造所谓“高端”、“贵族”形象,无论进口税率如何下降,他们都会尽量避免降价;相反,通过定期涨价来保持品牌高端地位,是奢侈品品牌的常规保护策略,“即使降低进口税,财政付出了代价,但结果只是充实了奢侈品经营者的腰包。”

  对于这一点,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凡勃伦(T. Veblen)就概括为:,“一件美丽的东西若价格不昂贵,便被视为不美丽。”

  一些专家还认为,高收入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很低,甚至普遍存在“但求最贵,不求最好”的心态,希望借助奢侈品消费彰显自己的所谓“身份”,这种心态对奢侈品的高价策略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撇开“高门槛”的奢侈品,对大众能触摸到的中高档消费品,降税是否能给消费者实惠呢?

  从理论上来讲,这是肯定的。但一些专家也认为,现在一些外国品牌,哪怕是在国外比较低端的品牌,在中国都刻意营造高端形象,价格也昂贵得多。

  降税的第一受益者,就是这些商家。如果不对他们的暴利予以某种限制,降税带来的价格调整空间,很可能成为商人们进一步扩大利润的源泉,消费者得到的实惠则很少。

  在调查中,记者就发现,北京王府井、新光天地、国贸等多处奢侈品商店都暂停了传统的夏季特卖活动。商家突然的“矜持”是否与降税传闻相关,或向政府传递某种压力,外界众说纷纭。

  降税利与弊,到底谁更大?

  很多“中国制造”的名牌产品,在国外的价格还高于国内,这合理吗?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些在国外以白菜价甩卖的商品,在国内却被视为珍宝,这种国内外巨大的价差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对策,今年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我国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包括中高档商品的关税,有关政府部门对此已达成共识。但戏剧性的是,仅一周时间,财政部官员却抱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无计划调整奢侈品进口关税。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玄机,就是商务部口中的“中高档商品”,是否就是财政部所指的“奢侈品”。

  对于以百万元计价的商品是奢侈品,各界似乎都没有异议。但在实践中,在商务部看来看来应该属于大众消费品的耐克鞋等,最多只能算中高档消费品,而不是奢侈品,因此,对这些商品设限,最终损害的消费者利益,而且导致中国购买力外流。

  因此,当前的争论,表面看是奢侈品,实质是“中高档商品”,即大众亦可能购买的价格较高的名牌产品。

  但在财政部以及不少专家口中,即使是中高档消费品,降税也不应当。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就认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目前占到全球的1/4,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人均GDP刚到四千美元而奢侈品消费却达到世界第二,这种现象应当反思”,刘尚希认为社会有畸形消费的危险。

  在财政部网站中的相关文章里,刘尚希表示:“现在提倡的扩大内需就是要降低我国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扩大我们国内的市场,鼓励国内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而如今奢侈品市场上外商占了主导,同时我国购买奢侈品的数量在每年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降低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使大家更方便的去购买奢侈品,将会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同时,他指出,奢侈品消费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取消或降低奢侈品进口消费税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在他看来,部分人选择到国外购买奶粉等商品,是出于原产地质量可靠的心理,而非因为价格差异。

  白景明亦不认同降税,在他看来,降税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就业,发展新兴产业,会涉及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是确保一些群体的基本生活消费,如农副产品等,“奢侈品既不是战略新兴产业,也不是生活必需品,两条都不符合。”

  在这些专家看来,降税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示范效应。

  “游艇减税了,是不是一般的交通工具,火车飞机汽车都得降税?但普通商品都降税,公共产品需要的税收哪里来?”白景明说,他不支持减税的核心理念,是不要把减税当福利,减税根本目的,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公平税负。

  但在论战的另一方,不少经济学家也指出,国内较高的奢侈品关税,其实并不会给富人增加多大负担,但对一般民众影响较大,从而白白给国外送去大量购买力强劲的中国消费者。

  李光斗就举香港的例子说,在香港,奢侈品比内地要便宜,特区的政策也并没有冲击到经济发展“我们的价格和世界接轨,奢侈品的价格也应该和国际接轨。这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让富人在境内消费,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政策导向。”他补充道。

  对于降税可能会冲击中国本土企业,一些专家认为这过于危言耸听了。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就指出,降税对国内奢侈品牌冲击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奢侈品是常年累计所形成的品牌,不是靠保护出来的。法国酿酒师张言志也认为:“降税让奢侈品牌和国产品牌有竞争,短期内的话,可能对国内一些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长期来讲的话,对于未来中国培养自己的奢侈品牌意义重大。”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欧阳坤表示:“调整价格较为便宜的消耗型奢侈品的税费,能够在社会上给其造成降价压力,推动经销商降价,让利于消费者。”

  在化妆品领域,目前进口化妆品(包括香水)的进口关税已降至10%以下,增值税17%,与其他进口商品差别不大,影响较大的是针对“高档化妆品”的30%消费税。然而很多厂商模糊概念,利用一些国人盲目崇拜进口货的心理,将外国普通的化妆品标为进口奢侈品,以此抬价,牟取暴利。因此欧阳坤也主张,借助这次降税讨论,实现进口商品成本透明化。

  来源:2011年10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