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医患矛盾大化解难 医院市场化运作为主因(组图)

2011年11月06日04:0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最近发生多起医患纠纷令人揪心 业内人士法律专家探讨如何解开死结避免双输
 
  他们本来是同一道战壕中的战友,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然而如今,他们却变成了彼此的敌人。

  “八毛门”、“录音门”……正当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让医患关系日益蒙上阴影之际,日前发生在潮州的一起更为恶劣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让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

  如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病人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如果日趋恶劣会带来什么后果?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患者以及医疗界、法律界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多位专家,他们的分析和意见道出了这几年医患关系急剧滑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文/记者黎蘅、任珊珊

  原因一:医院市场化运作首当其冲

  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她见证了医患关系从和谐、温暖到如今剑拔弩张的全过程。陈安薇认为,医患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当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医院市场化的运作首当其冲。“记得我父母从医年代,看病几乎不怎么花钱,虽然当时医疗技术谈不上先进,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患者对医生非常敬重,很相信医生的话。而医生由于不用背负任何医院经济效益的负担,没有奖金和效益的压力,不用担心病人欠费,所以对待病人特别坦诚,很替病人着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行,医患关系开始变味。”到了今天,很多中青年医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提自己的职业,甚至不给孩子买任何与医生有关的玩具。陈安薇说,这一代的医生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想法很压抑,也很灰暗。

  原因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爱岗敬业的好医生事迹往往出不了医院大门,只在病人群体中口耳相传。坏医生虽是少数,但更容易广为传播,甚至成为行业“代言”,造成不信任的情绪在患者中扩散。陈安薇也认为,“像"八毛门"事件,深圳儿童医院的诊断本来是正确的,但一些媒体和网民没弄清真相就大肆渲染,质疑声几乎一面倒地扑向医院,无形中在围观者的心目中播下"医生都信不过"的印象,为下一次医患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原因三:没把与病人沟通当成义务

  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长期从事医疗法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问题就出在“沟通”上。“医术、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光有医术和医德远远不够,医生还要懂法、用法。”宋儒亮说,事实上,有很多医疗相关的法律都已经规定,医生对病人除了有治疗的义务之外,还有在做检查和治疗前征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说明这三种义务。

  “然而相当多的医生没有把这三种义务当回事。”宋儒亮对记者说,在他经手的一些医患纠纷中,常常听到医生抱怨,我今天已经看了五十几个病人了,怎么可能好好跟你解释?也有医生认为,面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深奥的医学知识我能和他解释清楚吗?“如果医生带着这些情绪,其实就是把上面说的三种义务当成了是自己额外的、恩赐给病人的义务,但事实上,这些和给病人看病一样,是他们必须做的。”

  原因四:医疗体制问题仍未解决

  "八毛门"、"录音门"和潮州杀医案的性质不同,但却折射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廖新波表示,前两者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加上患者受一些医患纠纷事件的影响,不相信医生的正确诊断。而潮州杀医案令人深思,即使医生有错,病人就让医生用生命来偿还吗?“这是一种淡漠生命的粗暴做法。医患纠纷应该以法律作维权武器,而非挥舞刀子剥夺他人生命以泄愤!”

  最近发生的南海“活婴被当死婴弃”事件,廖新波说,此事属于医院严重的管理失误。“如果以救死扶伤为本职的医生也淡漠生命,忽视管理,不按医疗规章办事,那么南海的事件还会发生,也会令患者更加不信任医生。”廖新波说,医疗体制问题重重,这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许多医生因而悲观丧气。“但我们不能把体制缺陷当成所有问题的挡箭牌,医护人员仍要坚持做人的良知和行医的底线。”

  恶果:医患交恶最终受害是患者

  “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陈安薇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出路:先开“关怀处方”再谈治病

  宋儒亮直言,要改善医患关系,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例如积极推进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以药养医”等问题,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同时,如果医生能把"和病人好好沟通"当成自己必须做的义务,很多医患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从事人际沟通技巧培训工作的高级培训师王勇说,中国医生的理念必须改变,要先给病人开“关怀处方”,再来谈治病。他说,每个医生不妨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那段道出医学和医生角色本质的箴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市民曾梅表示:“我们不懂医学常识,遇到问题就想问医生,弄个明白。”但是医生可能觉得医学问题跟患者讲不清楚,如同“鸡同鸭讲”,或者是没有时间说,结果导致患者感觉自己被蒙在鼓里,不受尊重,因而更加愤怒。曾梅建议医院能设立专门的岗位,邀请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来向患者进行解释,化解患者“心结”。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