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坚守底线-平凡的良心 > 11寻找良心消息

平凡的良心——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

2011年11月21日15:41
 

  江西电视台5套供稿

  平凡的良心——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

  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干净”、“纯粹”。说“干净”,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读懂彼此的心意。说“纯粹”,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誓言谎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感知对方的承诺。

  口不能言、耳不能听的他们觉得这段爱情来得有些“奢侈”,而让他们收获甜蜜爱情的“媒人”就是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

  一位古稀老人,一个“无声世界”

  走过岱山路口,穿过育才中学的大门,一栋3层高的旧楼左侧微敞开一扇小铁门,门上悬着一块印有“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的旧匾。

  推开门,依稀可以在墙壁上看到,孩子们调皮时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何老师。孩子们所写的何老师,就是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

  ■老人和两兄弟自办特殊教育学校

  校长叫何兴武,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8岁时,他不幸患病,因用药不当而导致失聪。正值青年时又逢“文化大革命”,老人一家遭受迫害。原本在南昌市聋哑学校(现已更名为“启音学校”)当老师的他被下放到南昌汽缸电厂当了一名工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平反”。也因此,不能当老师,不能入党成了老人心中的两大遗憾。

  后来,何兴武结识了周正和、周正平两兄弟,也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1994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两兄弟决定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希望让更多的聋哑人接受教育,在社会上能拥有“一席之地”,本身也是聋哑人的何兴武欣然答应。

  同年9月,在新建县长堎镇一处偏僻的地方诞生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名字取“三人联合”之意。

  提起周氏兄弟,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咿咿呀呀地想告诉大家关于他们的故事。“我的父亲是想告诉你们,当年周氏两兄弟很关心特殊教育事业,一直希望能把学校办下去,遗憾的是,他们还没看到学校成形就走了……”老人的儿子向记者解释道,办校不到5年,周氏兄弟先后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们嘱托其父亲一定要将学校继续办下去。

  ■一所学校只有一、两人能缴齐学费

  “他们根本交不起公办特殊学校的学杂费。”一般来说,民办学校的收费高于公办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批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可收学杂费每人每期2000多元(含吃住),考虑到学生家庭困难,学校已经将学费最大限度减少到1590元每人每期(含吃住)。尽管如此,能如数缴纳学费的学生仍只有1至2人,大多数只能缴500元左右。

  2009年下学期开学,21名学生仅缴纳1万元学杂费,离“正常”收费还差2万左右!这也是学校经费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钱,何兴武就把自己和爱人的工资全“砸”给了学校,自己和爱人的生活过得异常节俭。

  ■15年来学校先后4次大搬迁

  从新建县到高新开发区,从高新开发区到熊坊,从熊坊再到青云谱区。创办才15年的学校却先后搬迁了4次,平均每3年就搬一次。

  2003年,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从新建县长堎镇搬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因为经费问题,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学校暂居在高新开发区时,何兴武一人就“包办”了学校——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当“总管”——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

  学校一直过得很拮据,2009年5月,好心的育才中学校长免费借给他们一栋教学楼,这才让他们暂时“安定”下来,而且,这是孩子们所遇到的最好的学习环境。

  这是一栋空置已久的教学楼。打扫之后,学校的师生们又自制了几个指示牌:校长办公室、教研室、一年级、二年级等等,何兴武松了口气:终于像个学校了!

  像其他正常学校一样,他们还制定了规章制度、作息时间表等等。为了省钱,老师们就用钢笔工工整整写好这些东西,然后孩子们帮忙粘到走廊的墙上。

  “在以前的环境里,学校根本无法‘正规’。”由于环境不好,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往往是不固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靠老师临时“说”的。

  这栋在他们眼中是“最好的教学楼”。据介绍,这栋教学楼原是育才中学租赁别人的地而建的,2010年3月合同到期,育才中学没有续约的意向,土地面临收回——

  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们又将来临下一次搬迁,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两斤肉二十多人吃一个礼拜

  2009年11月,南昌的天空突然飘起零星小雪,0°的气温冻结了所有的温暖,寒意包围着周遭的一切。年近七旬的何兴武蹬着一辆吱嘎吱嘎作响的人力三轮费力地爬上斜坡,车里装的满是大白菜……

  这些何兴武从菜市场批发回来的大白菜,就是孩子未来一周的“主打菜”。因为学校穷,买不起昂贵的菜。大多时候,孩子一周最多只能吃上1至2次肉,而且,往往是20几个孩子分吃1、2斤肉。

  为了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让孩子们能多吃一块肉,多吃两颗青菜,年近七旬的老人竟然蹬着人力三轮从南昌高新开发区到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买菜,往往一个来回就要花上4个小时左右!这对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一位老人呢?

  “为了买菜,父亲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当学校还在高新开发区时,何兴武为了替学校节约钱,瞒着家人,偷偷地骑车到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蔬菜。

  一位经常去看望孩子的葛老太曾亲眼目睹何兴武骑车摔倒的情形:当时,何兴武在马路上连人带车翻了一圈,身体的左侧全被擦伤!但是回家以后,他瞒着全家。儿子发现后,心疼地“责骂”了何兴武一顿。

  “不痛,没事的。我总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何兴武故作轻松地比着手势告诉何彪。

  寒来暑往,每个星期,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蹬着三轮车的七旬老人穿梭在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他总是用手比划着,跟菜贩子讨价还价……

  一位无私父亲,一个“爱心家庭”

  这个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无声世界”。

  “你们好!”唯一会说这话的中年男子叫何彪,是何兴武的大儿子,也是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的“外交官”,负责帮助学校打理琐事和对外联系。

  几年前,何彪曾在沿海工作。为了父亲的“坚持”,他放弃在沿海工作准备回南昌发展。没想到,就一直“困”在学校上了。几年后,在学校的他已“无话可说”,他只能用手语跟大家交流。只有跟两位妹妹和外界联系时,他才可以“开口”说话。

  ■“狠心”家人齐心反对办校

  “学校实在太穷了,人家办民办学校都是希望赚钱,(他)一直在贴钱。”由于学校经费紧张,何兴武和爱人几乎把所有退休工资“贴”给学校了。

  家人觉得办学校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因为这样,家人曾极力反对何兴武办校,甚至不理睬他办校遇到的困难,希望他由此“知难而退”,放弃办校的念头。

  知道儿女们反对,何兴武就把苦往肚里咽,从不对家里人说起学校的任何困难,只是一个人苦撑着。没想到,何兴武不但没放弃,反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还在不断搬迁中“存活”了下来。

  一次,何彪去高新开发区看望父亲,眼前的环境让他大吃一惊:一栋3层楼的民房全被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粉尘包围着,孩子们只能在门窗紧闭的教室里上课,就连楼下的院子也被“霸占”了。几分钟不到,何彪的衣服就沾满了粉尘。

  何兴武这才道出实情,原来这一栋3层楼的房子本来是全部租下来,后来因为缺钱,只得退租一层。而一楼,就是一个小水泥作坊。

  “你办学校是想尽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就算有文化了,健康没了,你仍然没有尽到责任……”何彪狠狠地“骂”了一通,最后甩了一句:“要办就搬校!”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学校继续办下去。”15年来,为了学校,为了兄弟的嘱托,为了承诺,何兴武走过多少路,摔过多少跤,吃过多少苦,没人知道。

  2005年,看见执着的白发老父亲为了“兄弟联”的承诺“苦撑”,本在深圳做营销工作,有着不错收入的何彪放弃了工作,取出自己的存款,帮助三联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第3次搬迁——搬到熊坊,何彪也开始逐渐成为学校的一份子,正式当起了的老师和“外交官”。

  “我希望能帮父亲好好办校,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而且要教他们‘技能’——让他们学习一门手艺,能够养活自己。”何彪说,父亲做了大半生特殊教育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名学生毕业,很多学生虽然懂了知识,但还是只回到原来的农村放牛、种地,因此,何彪说,现在的每一名稍大的学生,他们都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将他们送到企业工作。

  何彪的母亲也是一名聋哑人,如今是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的“全职保姆”,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何彪的两位妹妹也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偶尔也会来学校帮帮忙。

  一座“家庭校园”,一群纯真少年

  记者来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最好学校”,但却是一栋3层楼的旧房子:裸露的红砖已经被爬满了青苔,每扇窗户玻璃的颜色新旧不一,“残缺”的窗户上还塞了些硬纸,寒风瞅准缝隙,呼呼地往楼里钻。栋楼散发着冰冷的寒气,让人不敢靠近。尽管如此,但这是孩子们所呆过的最好的学校。

  对孩子们来说,这栋旧楼是他们的

  “家”,是他们躲避世俗偏见的“港湾”——这里没有异样的眼光,也没有不信任的猜忌,他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责任编辑:田燕)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