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两位老人入水接力救轻生女 一老人不幸溺亡(图)

2011年12月14日09:37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任磊 韩友升
惊闻下水救人者是老伙计刘井春,老杨再次撑船下水打捞。  

  昨天下午,一名女子从淮北市萧淮新河大桥上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濉河中,目击者纷纷呼喊,却不敢下水施救。危急时刻,一名63岁的老人跳入水中救人,另一名正在捕鱼的69岁老人闻讯也急忙撑船赶去救人。最终,投河女子获救并脱离危险,下水救人的老人因体力不支沉入水底。

  女子跳河,两位老人接力施救

  12月13日,淮北气温一度降至零下2度。当日下午,市民张小姐裹着厚厚的羽绒袄路过濉河沿河公园,看到了让她一生难忘的一幕。

  15时30分许,淮北市淮海西路萧淮新河大桥中央南侧,一名穿着讲究的女子不声不响地翻过护栏,直直地从距离河面六七米高的桥上跳入了濉河。

  因为天冷,目击者纷纷呼喊,却不敢下水施救,有人拨打了110。

  跳河女子在水中挣扎着,水花越来越小,整个人也在往下沉。

  危急时刻,一名老人踉踉跄跄跑到河边,匆匆脱掉棉袄,一跃跳入水中。河面有50多米宽,老人游了约1分钟才到河中央,然后一把抓住已无力挣扎的女子,拽着她往岸边游。与此同时,大桥北侧百余米处,另一名老人闻讯撑着一条小渔船向大桥方向赶来。水中的老人并没有看到渔船,只是奋力拖着女子回游,由于体力消耗太大,他没游出多远便停了,两人都开始下沉。

  小渔船赶到时,老人和女子已经沉下水面。船上老人伸手向水中捞去,一手抓住女子的衣领,一手撑船将其往岸边拖。再回头,水中老人已不见踪影。

  再次撑船,遗憾没捞出老伙计

  16时10分,记者赶到事发地点。此时,撑船老人杨正清斜靠在河边一棵小树上,显得十分疲惫,棉裤和棉袄都湿了。

  杨正清今年69岁,长年和老伴住在濉河岸边,靠捕鱼维持生活。

  “当时我在桥北边捕鱼,突然听到老伴在桥下喊我,我就急忙往南赶……”杨正清说,当时由于距离太远,听不太清,等看到河里有水花他才意识到有人落水了,便急忙撑船过去。

  “我赶到的时候,人已经沉下去了。看到水面冒泡,我下意识下手去捞,抓住了女人的头发,然后拽住衣领把她拖出水面。回过头再去捞另一个人,怎么也捞不到了。”杨正清看着河面上正在实施打捞作业的救援人员,满脸内疚地说:“要是那人再撑1分钟,我就能把他也拉上来。”

  这时,老伴匆匆赶过来说:“河里的人是刘井春,老刘啊!”

  杨正清听后非常惊讶,顿时眼圈泛红。刘井春常在河边锻炼身体,老哥俩关系非常好。“他们(救援人员)不知道具体位置,我要下去把老刘捞上来!”

  很快,老杨被众人扶上了小船。只见他手持竹篙,撑着小船在河中央寻觅着。

  默默等待,坚强老伴强忍泪水

  就在救援人员和老杨在河中央打捞时,一名老人静静地站在河边,目不转睛地望着河中央,她就是刘井春的老伴马秀莲。

  马秀莲今年63岁,与刘井春同岁,两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头子有糖尿病,常在这里锻炼身体,控制血糖。”

  老刘身体不好,马秀莲和儿女们都不愿意让他干活受累。“他当过5年兵,1970年退伍后在供销社工作,退休后也闲不住,就在河边一块空地上种了些棉花……”马秀莲手上拎着一个布袋,里面的棉花是老刘救人前摘的。

  “孙子刚上幼儿园,下午我到市里接孙子去了,不然老头子也不会出事……”马秀莲的身体也不好,这个坚强的老人眼圈泛红,但一直没有流眼泪。

  遗体出水,围观市民赞声一片

  天色逐渐变暗,桥上桥下百余名群众都紧张地注视着河面,河中央传来的划水声特别清晰。

  17时30分许,刘井春的遗体终于被打捞上来。顿时,河边老刘的亲属哭成一片,杨正清也是老泪纵横。17时40分,随着刘井春的遗体被车接走,围观的市民们开始议论纷纷。

  “这么冷的天,老刘身体又不好,敢下河救人,说明他是多么伟大。”一个小伙子赞叹道,并承认“换了我是不敢,要向老人学习”。

  “撑船的老头也不容易,都快70岁的人了……”一名中年妇女说,老刘舍己为人,老杨见死必救,“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救援中,参战民警、消防战士、冬泳协会会员也对两位老人见义勇为的行为表示赞叹,感动中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轮流下水打捞。

  “真是再造之恩啊,跳河的女子要好好地活着。”围观市民纷纷叹道,“不能辜负了老人”。

  据了解,跳河女子姓唐,35岁,被送到医院后很快脱离危险。据警方介绍,该女子早有自杀倾向,具体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任磊、韩友升)

  编后

  “大雪”节气已过,气温低下,一名女子投河轻生,两位老人接力施救,投河女子获救了,一名老人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目击者就一个人吗?不是。围观者都是老人吗?也不是。为什么事发时施救的是两位老人?目击者和围观者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小伙子说,“换了我是不敢,要向老人学习”。一名中年妇女说,老刘舍己为人,老杨见死必救,“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两位老者:一个是63岁的退休老人,患糖尿病,长期靠锻炼维持健康;一个是69岁的渔民,靠捕鱼与老伴维持生计。危急关头,为什么他们能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伸出援手?答案只能是他们心中有一个“义”字。

  《论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种传统美德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老人身上。

  义和勇无关年龄,无关健康,无关贫富,它们更应该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并扎下根来。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