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资料: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努比亚要塞

2011年12月15日11:09

  一、埃及对努比亚的征服

  古埃及对努比亚的征服在第一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古王国时期,埃及人迈出了征服努比亚的第一步,这反映在埃及人把努比亚看成是埃及准省的态度上,到了晚期时代,这种态度更加明显。目前发掘的古王国时期唯一的遗址是北布肯,仅仅残存部分城垣的遗址。不过在更靠北的库班发现的几片古王国时期的陶器残片可能意味着这一时期并非仅存在北布肯一座城堡。

  在第一中间时期内战结束后,获胜的国王皮布赫伯拉特.门图霍特普二世迅速开始了对努比亚的再征服,这次战争被粗糙的雕刻记载于下努比亚腹地。在他的继承人塞努塞尔特一世统治时期,城塞建造工程得以充分推行,这标志着下努比亚已经被完全征服。到第十二王朝末期,埃及已经在努比亚建造了一系列要塞和设防的城镇,间距均匀地分布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源头西姆那之间四百公里的线路上。这些建筑的分布显然是经过周密的考虑,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王国行政管理的规模和它在面临巨大困难时所做出的应对。

  二、努比亚的要塞

  古埃及在努比亚的要塞可以大致分成两类,既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形又体现了两个主要建造阶段。在一些遗址中,第一阶段修建的要塞经历了几次重大改变和扩建,也代表了两个多世纪当中当地人的创造力。

  1、 平原型要塞。

  平原型要塞建筑在第二瀑布以北平坦的或渐次倾斜的尼罗河岸上,是奴比亚最大的要塞,它们的城堡和外围城墙的范围较大,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和牲畜。布肯要塞位于这类要塞分布区的南部,是一个典型的遗址。铭文记载它出现于塞努塞特一世即位第五年(公元前1967年)。它坐落在微微倾斜的临河高地上,附近没有重要耕地。古代和现代的当地人口都聚集在更肥沃的河对岸。两道防御工事环卫着里面的城堡和外面的空地。

  布肯要塞平面图

  城堡长约150米,宽约138米,比邻尼罗河。它由一道5米厚的外侧带塔楼的泥砖墙环绕。从耸立的残垣推断,围墙原高8-9米。东墙向北和南延长形成翼墙,使城堡临河面得到进一步保护,翼墙也设有塔楼。东墙有通向河边的两个门,在北门下面延伸着一条铺石的通道,用于保证城堡受围困时的水源供应。西墙有一个巨大的门道通向沙漠,这个门道由两道带塔楼的凸出的平行城墙保护。城墙上部没有防御设施的遗迹,不过,比尼哈森遗址时期的墓画表明常见的是城垛。

  城堡的墙基不仅用一道壕沟保护,而且由带护墙的砖砌壁垒保护。护墙是一道较薄的砖墙,上面有成组的射孔,每组三个,用于射箭。每隔一段距离和拐角处,壁垒加宽形成半圆形的墩台,上面也有一系列射孔。城堡西墙保留下的射孔向下对准壕沟,北墙的上排射孔直指前方,其他的边或许也是如此。北墙和南墙的区别还在于沿着墙基建有弓箭手作跪姿时使用的特殊台阶。壕沟内无水,直接挖在岩石上,一般宽7.3米,深3.1米。在壕沟外部的边缘还建起一道外岸从而形成缓冲地带。

  布肯要塞护墙及射孔剖面

  城堡内部主要是长方形泥砖建筑,它们围绕着相互垂直的直线形街道而建。除了西北角的一座建筑和近东北角的一些建筑外,其他所有建筑与围墙之间都用街道分隔。在遗址中,西部和北部的建筑保存较好,其他的都已仅残剩下墙基。

  西北角的建筑似乎是驻军司令部,它直接靠围墙而建,有通向上部的阶梯。这座建筑物至少两层,底层包括多柱大厅和一个带柱廊的庭院,院子为石地面,这是中王国大型建筑的普遍特点。这些大厅的柱子是涂红彩的八角形木柱,圆形柱础石。门道装有侧柱和过梁组成的门框。与这座建筑毗邻的是东边一组长长的多柱大厅,椐推测是一排营房,或许是仓库。再往东是一座被假定为神庙的建筑,不过没有任何人工制品证实这一点,只是根据铭文记载布肯城曾经在第二中间时期建造了何露斯的神庙。在城堡西墙内侧,有几座建筑呈现出互通的房间布局,这是中王国家庭建筑的再现。城堡其余部分中,多为格子状墙,大多数可能是由若干房间组成的住房和作坊。城堡东北角有一组分布密集的长方形房间,直接靠围墙而建,保留下的墙壁高度足以说明很多房间是由上而下进入的地下室,有些可能用于贮存谷物。

  外郭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包围着长约420米,宽约150米的范围,其中包括城堡。外侧的防御工事是由5-5.5米厚的砖墙和砖墙外侧的方形塔楼组成,砖墙外侧挖有壕沟。西墙上有巨大的门道,门道两侧是平行的护墙,墙内外都有塔楼。这些防御工事可能是中王国晚期的产物,因为在一些地点,它们下面有建造草率的带有圆形塔楼护墙——可能是中王国早期的遗存。

  城堡和外郭间的空地尚未做充分考察,但这里不可能存在密集的建筑。在西侧,外面的防御工事沿着两米高的陡坡延伸。中王国时期(也许是中王国晚期),这里曾经被当作墓地,几乎贯穿被围土地的长度。这个部分的发掘中没有发现居住遗址,表明城堡西侧除墓葬外,一直没有建筑。但在北侧,一座重要的建筑几乎紧靠着城堡北墙,这实际上遮住了北边的防御工事,使它们形同虚设。这座建筑的残存基础长64.25米,宽31.25米,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物。一些保存下的墙高1.5米,但没有发现门道,这意味着地下室或平台支撑着地面之上一定高度的空间。在新王国早期(也可能是第二中间期),这座建筑物被毁,上面建起一座何露斯小神庙。这座建筑物有中王国时期预先规划的大型建筑物的特点。

  布肯城堡防御工事的设计风格和坚固程度似乎是为了对付相当复杂的攻城方式。根据图画资料我们知道,到第十二王朝初期,埃及已经出现运用攻城器械的攻城战争,比如第十一王朝掌印官和军官安太夫的墓葬内的壁画描绘了正在使用中的带有轮子的攻城塔。这也许说明布肯的建造更多取决于官僚政治的决定,而不是当地的实际军事威胁(当地土著显然还没有掌握这种攻城技术)。

  2、第二瀑布要塞

  第二类要塞是塞努塞尔特三世统治时期埃及人附加在整个第二瀑布区的建筑设施。第二瀑布的名字虽然有陡峭的含义,但它不是水的垂直跌落,而是有一系列较小的礁石,可分成两组,两组之间是大约35公里长的清水。北端一组是集中分布的岩石小岛,不利于航行;南端的西姆那存在狭窄的礁石障碍,河流分做几股穿越此地。在这两个地方,当水位降低以后,行船是危险的。但是当洪水足以淹没这些障碍物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水手能够安全通过。

  在第二瀑布区凹凸不平没有连续平面的地形上,每一座要塞都被设计成不规则的多边形,翼墙建在延伸到遗址上的自然山脊上。在大多数地方,自然的陡坡取代了壕沟。这些现象表明在需要的时候,标准的格子布局是可以被明智的抛弃的。

  这类型的典型遗址是沙尔伐克,其位于尼罗河西岸的一个陡坡边缘。设防范围比较小,长80米,最宽处49米,由5米厚的外侧带塔楼的转墙围护。翼墙的建造使受保护的土地大大增加,北边长达115米。北墙的上的一个小门道通向从悬崖延伸到水边的台阶。主门道由一对突出的翼墙保护。城内除了窄街外就是建筑,窄街和围墙的走向一致,它们把建筑分成若干区。粮仓位于主门道对面,保存良好,与布肯的粮仓布局相似,是通过顶部入口和梯子进入的。在粮仓东面,有一座墙壁非常厚的建筑,显然是指挥部,它可能是座高楼,其他的建筑可能是供驻军使用的。

  沙尔伐克

  沙尔伐克是塞努塞尔特三世修建的一组要塞之一,这组要塞集中在第二瀑布南部,在窄窄的西姆那峡谷对岸形成防御群。西姆那出土的塞努塞尔特三世铭文证实了这就是真正的疆界。铭文内容如下:

  十六年,冬天的第三个月:陛下在何赫确定南部边界,“我已划定我的疆界,比我的祖先航行得更靠南,我已经扩大了我继承的领土范围”。

  愿意保持我划定的疆域的任何一子,是我的天生为帝的儿子......但是,任何抛弃它和不为之奋斗的人,就不是我的儿子,不是命中注定的国君。

  我已在这个疆界建造了我的雕像,你可能由此获得动力,并代表它而征战。

  三、西姆那双城

  在西姆那,石英构成的礁石横跨尼罗河,仅留下大约400米宽的畅通水道。塞努塞特三世在两端突起的岩石上建造了要塞:西边是较大的西姆那。东边是库玛。西姆那要塞成“L”形,西翼坐落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地面上。主要范围是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130米。靠陆地一侧的围墙间隔均匀地设有小塔楼,间隔较大距离又有一座较大的塔楼加固。环绕围墙的地面略平,但仍然没有必要修建壁垒和护墙。不过,围墙周围29米宽的范围内被清理干净,清理出去的土石堆积在这个范围之外,上面铺上石头构成外岸。在东翼的两端,围墙上开辟设防的门道,它们连接一条贯穿整个要塞的道路。东墙上一个窄门通向延伸到水边的台阶,这个门由裸石建造的巨大地道保护。

  西姆那的窄街铺有不规则的石板,它们于围墙的走向一致,把内部分成若干街区。西翼西部地势渐高,一座坚固的建筑坐落在制高点上,可能是指挥部,保留下的墙壁高度表明下一层的木梁支撑上一层地板。其他建筑仍然是预先设计好的布局,可能是住房,由两个或三个房间组成,尚未确认粮仓的位置。

  塞努塞尔特三世的疆界铭文里谈到其已经建造了一座激励后代保卫边疆的国王雕像,迄今还没有被发现。但,第十八王朝图特摩西斯三世统治期间,在东翼中部建造一座小型沙石庙,祭拜的对象之一是图特摩西斯三世——西姆那创建者的雕像。石庙的墙上雕刻着坐在标准新王国风格的可移式船祭室内的特摩西斯三世像。

  与西姆那要塞隔河相对的是库玛,面积比西姆那小很多,坐落在陡峭的岩石上。这个地点是如此陡峭以至于有些地方不得不建造在石基,其上再建墙。要塞呈不规则四边形,翼墙建造在较矮的山脊上,北角有一带台阶的水门。要塞内部是常见的窄街,与西姆那铺着不规则石板的那些街道相似。粮仓极易从建筑群中被识别出来。

  西姆那防御工事中还包括一座要塞,位于西姆那要塞南1500米处。现在,它坐落在冲积平原南部边缘,但是在古代,它可能位于河湾远端。它的面积很小、呈长方形,边长约52米。围墙基础部分宽9米,建有角楼、一道壕沟及缓斜坡上的外围墙等加强防御的设施。要塞内部似乎很空旷。铺着花岗岩地板的地道在墙壁和壕沟下面穿过,用于保障淡水供应。西姆那南要塞规模很小说明它附属于西姆那要塞,或者是前沿哨所,或者是由南而北的交通检查站。

  1965-1966年,在西姆那又发现了防御工事,它是一道2.5米厚的泥砖墙,由建在高处的塔楼加固,墙体位于始于西姆那北门的追随河流穿过第二瀑布区的道路旁边。已发现的墙长为4.5公里,实际上开始于西姆那南侧,沿要塞西部边缘延伸形成一个大范围保护带。或许西姆那南要塞是它真正的起点。这道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该地区埃及人面临的威胁的严重性,以及陆路交通在他们的战略中重要地位,它也是线状领土防御工事,与之大体同时,另一道防御墙位于阿斯旺,保护着第一瀑布附近的陆地线路。

  西姆那双城不仅仅是保护疆界的城塞,也是控制贸易的关卡

  第二瀑布要塞是世界军事建筑中引人注目的实例,为我们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中王国时期城市布局做了补充。它们也在两个方面说明了埃及官僚政治:要塞是在广阔的偏远地区设立的行政中心,它们生动地表明准备口粮的规模和重要性。

  四、埃及对努比亚的经营

  埃及人在努比亚的策略不限于大墙后面固定的防御工事,他们还在第二瀑布区设置了大量监视哨所,这种遗址的确认主要依据中王国时期人们在适宜的地点留下的岩画。有人指出第二瀑布区的监视哨和要塞可能是通过烟柱这种信号相互联系的。底比斯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国王塞努塞尔特三世统治时期的一组资料,更为直接地说明要塞之间及要塞与基地(可能是底比斯)之间通过定期的文字报告进行联系。这组资料被称作西姆那快信。它们还表明当时奉行积极的沙漠监督政策,即派遣巡逻队寻找足迹和带回一些流浪者进行盘问,在这种行动当中,埃及人利用被称为米德珍的努比亚沙漠人。这种政策所致报告如下:“去沙漠边缘的巡逻队......已返回,并向我们报告如下:‘我们已发现32个人和3头驴的足迹。’”其他快信的内容是在西姆那边界上与努比亚人的贸易。这些信过分夸饰的细节(显然在底比斯被仔细审阅)表明埃及人非常愿意记录高级官吏可能感兴趣的事件,恰倒好处地说明出现在努比亚的埃及官僚政治结构。

  埃及人在这一地区实施的整个控制系统还包括管理与不受埃及直接控制的努比亚南部社会的联系。有一篇塞努塞尔特三世统治时期与西姆那有关的铭文:

  塞努塞尔特三世国王陛下在位第八年开拓了南部边界,不允许任何努比亚人步行或乘船向北越过这条边界,也不允许努比亚的牛越过这条界线。下列情况除外:努比亚人到埃肯进行物物交换或接到官方通知。

  这篇铭文说明埃及人承认并适当管理与敌方的贸易和外交。

  埃肯的位置是多年来人们争论的话题。20世纪60年代的发现表明埃肯是么哥撒大要塞的古代名字,它恰位于设防的边墙后面,即第二瀑布的北端。不幸的是,这个遗址没有找到它作为贸易中心的新内容,不过它是另一个具有防御设施和经过规划的要塞。

  我们对埃及人在努比亚的活动只是简单了解。除了作为固定的防御地点外,有西姆那快信我们知道他们还利用米德珍人实行沙漠监视制度,米德珍人由此可能得到谷物作为报酬;或许还有必要为作为运输工具的驴子提供谷物;一些要塞忙于用面包和啤酒进行贸易。最后,我们还可以设想最大的粮仓在么哥撒,因为铭文记载这里是官方指定的与南方的努比亚人进行贸易的地点,旧称埃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么哥撒以南的努比亚要塞是塞努塞尔特三世修建的,用来保护他确立的新边界。不过,这个时期采取的军事措施还包括出征更靠南的地区。军队需要给养,尽管存在夺取努比亚人粮仓的希望, 但是中王国政府并不希望靠这种可能性来解决军队的供应问题。如果我们把粮仓看作是防御和进攻结合的军事战略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理解第二瀑布要塞粮仓的大小和位置。粮仓属于精心设计的供应链条。阿斯库特岛的要塞充分体现了它们在军事筹划中的重要地位,它位于西姆那边境后面,是要塞中最安全的一座。粮仓占据相当大的空间,表明整个要塞实际上是设防的谷物贮存地——紧急的和后方的供应仓库。

  所有的准备活动都很小心谨慎,在其他两个已经发掘的遗址中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遗址中发现两座中王国时期的临时宫殿,一座是卡遗址的“行政建筑”。另一座是乌若纳提岛上的“宫殿”。这两座建筑使用期限很短,但它们被设计成合乎礼仪的正北方向,忽略了地势(这也是这两个遗址的特点)。我们只能把它们解释成是国王帅军出征边界时的行宫。

(责任编辑:UN60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