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购物导报-影响力周刊最新

湘江“水病”告急

2012年01月10日17:06
作者:李 萌

  来源:购物导报·影响力周刊

  湘江的出路在何方,在经过激励的讨论之后,一个近乎完美的样本被提上了议程。给未来的湘江治理发展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头:“东方莱茵河”。这也有关部门当做一种创新的治理思维。

    □本报记者 李 萌

  这条河已经干枯见底了。”长沙市民陈洋感慨,这是2012年第一天的长沙。湘江长沙段水位创历史新低。多数河段已陆续断航,长沙市内用水面临威胁。对于长沙来说,2012的钟声刚过,湘江的警钟已经再次敲响。

  据长沙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1日8时,湘江长沙段水位降至24.65米,比2010年12月15日创下的历史最低水位24.77米低了12厘米。橘子洲西侧的湘江河道已完全断流,河床大面积裸露,附近的市民甚至将河床开垦为菜地。

  湖南省2012年最大的基础工程之一,要打造一条莱茵河,使之成为“水上高速公路”、世界级“黄金水道”。

  湘江“干渴”之痛

  打开湖南地图,湘江自南向北,行至株洲西拐,尔后继续蜿蜒北上。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湘江,湖南的母亲河,曾是清洁秀美、文明富庶之河。

  “25.16米、25.08米、24.80米……”自2007年以来,湘江中下游连续4年遭遇特枯水位,长沙段水位频创新低,城市供水几度告急。株洲、湘潭两市情况也相差无几。

  湘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三分之一,而守着大江大河的长沙,却成了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两缺城市”。进入冬季以来,湘江水位一跌再跌,前所未有的“水荒”,正步步紧逼湘江母亲河。

  湘江株洲段水位历史最低记录,连续7年被刷新。株洲市水文站监测数据显示,从11月中旬以来,湘江水位一直徘徊在29.10米,直逼今年8月5日创下的28.93米历史最低水位。

  站在湘江石峰大桥放眼眺望,河滩裸露,船只搁浅,以往波澜壮阔、百舸争流的情景荡然无存。

  “今年枯水期之长,水位之低,皆为历年之最。”株洲市水文站站长彭小波说,往年同期,湘江株洲段水位可维持在32米,而今年罕见的春夏秋冬四季连旱,湘江流域降雨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30%。

  从2000年起,湘江流域开始疯狂的开发水电,到2003年达到顶峰。水电的过度开发也加剧了湘江的“干渴”。

  2008年,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授刘扬林对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发现仅一个县城“已建、在建或计划要建的水电站共有180多家,平均1-2公里就有一个小水电站”。

  湖南全省大小河流53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81条,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流贯全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1700亿立方米以上。

  在湖南省水利厅的统计数据中,截至2011年,湖南省小水电站的数量已超过4100座。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卢承志介绍,湖南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根据1977年至1980年间由水利电力部组织的第三次对水能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1989年对全省水力资源进一步的核对,湖南水资源可开发量为1299万千瓦。目前,全省已建成并投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200万千瓦。

  治污困局有待破解

  日益干渴的湘江牵动着湖南人的神经,而看不见的水质污染早就让湘江病入膏肓。

  随着湘江断流现象的加重,不少水电站因已无水可用,加之自然灾害、水源、入网电价低、环评要求高等原因,部分小水电站甚至出现了难以维持的迹象。同事,数量巨大的小水电也对生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刘扬林介绍,水电站对水进行拦截,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的同事,导致湘江的二次污染。

  从1978年开始,湘江已成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70%的GDP,也承载了全省六成以上的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6年,湘江首度监测出铬、铅、锰、锌、砷等重金属。至上世纪90年代,湘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尤为明显,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早在2009年,浏阳镉污染事件引发了规模上千人的群体性事件,湘江流域一直属于粗放型经济模式,巨大的资金投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依旧治标不治本。

  作为母亲河,湘江对于湖南的意义非同一般,湖南85%左右的工业增加值都在湘江流域。因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行业大多依水而建。数据显示:2005年,湘江流域的工业总产值占据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2008年,湖南GDP跨入“万亿俱乐部”之际,有色工业总产值也跨过了1000亿元大关。取多予少的掠夺式开发,使这条母亲河慢慢失去了往日亮丽的容颜。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采选、冶炼、化工等企业多分布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由此而来。相当长时期内,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

  污染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断;因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鱼类大幅减少,数以千亩计的农田不能耕种,有相当地域的鱼类、粮食、蔬菜不能食用。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亿元以上。

  据专家介绍,湘江的污染原因多为历史欠账多、粗放式发展、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河流底泥重金属富积。尽管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治理,但是依旧困难重重。

  “东方莱茵河”的尴尬

  “保护母亲河,我承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千万青少年聚集在一起,铿锵的誓词响彻云霄。类似的湘江保护活动几乎每天在上演。

  “湘江流域的治理与保护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在年终湖南省政协召开的一场提案现场督办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长沙市政协主席谢树林表示。

  湘江已经成为国内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因其与几千万人利益攸关,治理湘江也成为湖南省近些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3年,仅湘江水污染治理,政府投了700多亿元。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里,国家将投资超过3000亿元用于湘江流域的综合整治。

  湘江的出路在何方,在经过激励的讨论之后,一个近乎完美的样本被提上了议程。给未来的湘江治理发展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头:“东方莱茵河”。这也有关部门当做一种创新的治理思维。

  湘江治理不能治标不治本,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在追寻制度创新。在这种大背景下,“东方莱茵河”的治河理念被提出。

  “要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把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建’设成东方的‘维也纳森林’。”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对未来湘江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形象如此描述

  2011年年终,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要把湘江打造“东方莱茵河”,以黄金水道建设带动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战略。用20年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通畅、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是湖南人民几十年的梦想。”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介绍。打造“东方莱茵河”不仅把湘江两岸打造成一条令世界惊叹的生态经济带,莱茵河作为国际公认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特别是德国治理30年得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过去的几年中,湘江断流现象越来越严重。”陈洋对《影响力周刊》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东方莱茵河”工程正在一步一步实施。湘江的整治也在一年一年发力。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河流污染的治理,在十二五期间,光重金属污染这一项,湘江将投入500多亿元进行整治。但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案,湘江流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虽然关闭了不少流域内的重污染企业,但整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湘江的治理进行多年,然而近年来,湖南的污染事件却层出不穷,湘江枯水现象也逐年严重,“东方莱茵河”的目标也许能给湘江的治理带全新的思路,但湘江的历史最低水位还在继续下跌。愿景与现实的差距不免给湘江的治理带来不少尴尬。■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